(“一帶一路”10周年)首席訪談: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一帶一路”貢獻兩大公共產品
中新社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一帶一路”倡議十年,已拉動近萬(wan) 億(yi) 美元投資,形成3000多個(ge) 合作項目,為(wei) 共建國家創造42萬(wan) 個(ge) 工作崗位,讓將近4000萬(wan) 人擺脫貧困。
近萬(wan) 億(yi) 美元投資背後意味著什麽(me) ?中金研究院執行院長吳慧敏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zhuan) 訪時稱,“一帶一路”最顯著的成效是帶來對發展模式和國際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和探索,包括增強歐亞(ya) 內(nei) 陸地區的連接、提升中國與(yu) 共建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總量、開拓新的合作領域和機遇等。
“‘一帶一路’為(wei) 國際社會(hui) 尤其是共建國家提供了基建和規則兩(liang) 大公共產(chan) 品,這正是這些國家發展所麵臨(lin) 的突出障礙和製約。”吳慧敏說。
在她看來,基建方麵,“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建設既涉及交通、能源等傳(chuan) 統領域,也有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和新型基礎設施,從(cong) 工業(ye) 化和城市化兩(liang) 個(ge) 層麵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多個(ge) 國際大通道的建設和運營促進了共建國家和地區的互聯互通。
規則方麵,“一帶一路”倡議聚合了豐(feng) 富的合作平台和機製、在現有雙邊和多邊國際合作框架下持續推進;同時尊重各國發展階段的差異,形成了多角度的合作倡議。
吳慧敏認為(wei) ,中國作為(wei) 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與(yu)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要素稟賦和宏觀經濟特征上具有較強的互補性。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正外部效應體(ti) 現在多個(ge) 方麵。例如,中國的基建產(chan) 能和積極作為(wei) 促進了跨國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品提供;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使得全球貿易條件有利於(yu) 發展中國家;中國初具規模的創新體(ti) 係有利於(yu) 帶動相關(guan) 國家技術進步等。
以貿易和投資為(wei) 例,吳慧敏指出,“一帶一路”切實提升了中國和共建國家的貿易總量、改善了跨境資源配置效率。據海關(guan) 總署的數據,目前,中國是共建國家中114個(ge) 國家的前3大貿易夥(huo) 伴,是68個(ge) 國家的最大貿易夥(huo) 伴。同時,中國也是74個(ge) 國家的最大進口來源地和35個(ge) 國家的最大出口市場。
她稱,隨著貿易規模增長和貿易往來深化,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由早期進口原材料,逐步拓展至基於(yu) 與(yu) 這些國家的產(chan) 業(ye) 分工形成產(chan) 業(ye) 鏈貿易和製成品貿易。各國潛在市場規模的擴大不僅(jin) 增加出口需求,也通過競爭(zheng) 改善了自身資源配置效率。
但也必須認識到,與(yu) 十年前比,全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吳慧敏表示,疫後經濟複蘇不平衡,一些長遠的疤痕效應還在顯現,地緣政治、產(chan) 業(ye) 鏈調整、綠色轉型等新變局和新約束條件,也對經濟基本麵和全球治理機製帶來深遠影響。
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與(yu) 中國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高水平開放體(ti) 係是積極呼應、相輔相成的。中國推動高水平開放,尤其是深度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guan) 係、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多個(ge) 方麵,將有助於(yu)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行穩致遠。比如,通過貿易和產(chan) 業(ye) 鏈與(yu) 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深度合作,構建穩定有效的產(chan) 業(ye) 集群,更好地促進共同發展。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從(cong) “大寫(xie) 意”轉向“工筆畫”,精細化發展道路任重道遠。談及“一帶一路”建設的未來,吳慧敏提出三方麵建議。
一是完善相關(guan) 政策體(ti) 係建設,保障倡議推動落實過程中的係統性,加強對共建國家的深入研究。
二是政企充分互動,政府吸引多方主體(ti) 共同參與(yu) ,同時發揮信息優(you) 勢,為(wei) 企業(ye) 提供完善的信息平台和谘詢渠道;企業(ye) 主動作為(wei) ,結合自身業(ye) 務需要積極“走出去”。
三是注重在當地的社會(hui) 形象和影響力,以完善透明的機製獲得當地民眾(zhong) 支持,協助改善當地環境和民生。(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