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家齊聚沈陽圍繞“張學良舊居建築的保護與利用”開展交流

發布時間:2023-10-23 16:19: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沈陽10月22日電 (記者 韓宏)“張學良舊居建築的保護與(yu) 利用”主題學術交流會(hui) 日前在沈陽博物館召開。來自沈陽建築大學、天津大學建築學院、沈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偽(wei) 滿皇宮博物院、沈陽市檔案館等省內(nei) 外建築領域的十餘(yu) 位專(zhuan) 家學者以及文史愛好者參加了此次活動。

  本次活動是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建館三十餘(yu) 年來首次從(cong) 曆史建築和文化遺產(chan) 的角度出發舉(ju) 辦的學術交流會(hui) ,也是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學術研究向更廣領域拓展的一次實踐。此次學術交流會(hui) 由沈陽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和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共同主辦,同時也是沈陽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2023年度學術活動資助的計劃項目之一。

  沈陽市文博中心主任兼張學良舊居陳列館館長李聲能在開幕式上回顧了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對這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產(chan) 所開展的保護工作及利用現狀,期待各位專(zhuan) 家學者深化交流,切實平衡好傳(chuan) 承保護與(yu) 利用發展之間的關(guan) 係,提高張學良舊居建築保護和利用的水平。

  沈陽市社會(hui) 科學界聯合會(hui) 科普工作部負責人、三級調研員梁睿出席會(hui) 議並講話。他指出,張學良舊居陳列館在陳列展覽、學術研究、公益講座、流動博物館、科學普及社科知識宣講等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傳(chuan) 播曆史文化、普及社科知識、文化惠民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產(chan) 生了非常好的社會(hui) 影響,充分體(ti) 現了科普基地的作用和功能,對沈陽市科普基地起到了引領和表率作用。

  為(wei) 豐(feng) 富交流會(hui) 內(nei) 涵,提升與(yu) 會(hui) 者的參與(yu) 度,主辦方安排了主題學術報告和主題學術交流兩(liang) 個(ge) 環節。

  在主題報告中,沈陽建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伯超在題為(wei) 《一座張學良舊居半部近代建築史》的主題報告中,將張學良舊居建築的建造過程、建築技術及其美學思想與(yu) 沈陽近代建築的發展曆程做比較性分析,論證了張學良舊居建築是沈陽近代建築發展史的濃縮與(yu) 例證。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建築曆史與(yu) 理論研究所副所長楊菁以《中西結合式建築演變曆史概述(1644—1949):以北京地區為(wei) 例》為(wei) 題,以晚清皇家工程中的“洋式”建築為(wei) 例,對比清代至民國這段曆史時期北京地區中西結合式建築和西方新古典建築之間的設計異同,進一步對大青樓等張學良舊居的建築風格做深度挖掘和價(jia) 值闡釋。兩(liang) 位專(zhuan) 家所做的報告,激發了與(yu) 會(hui) 學者的思想共鳴。

  在學術交流會(hui) 中,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學者圍繞舊居建築的營建過程、建造藝術、保護現狀以及未來應如何合理利用以延續傳(chuan) 統建築的生命力等多角度展開討論。

  本次活動對進一步豐(feng) 富和發展舊居建築的保護與(yu) 利用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yi) 。在研究和厘清舊居建築的營建與(yu) 使用、建造技術、美學思想及價(jia) 值內(nei) 涵等方麵將會(hui) 使館內(nei) 的學術工作邁向新高度,同時也為(wei) 舊居建築的科學性保護和合理化利用開拓了新路徑,有利於(yu) 充分發揮張學良舊居建築群在遼沈地域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