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創新經營不應破壞觀影體驗
【影視銳評】
近日,某電影院裏觀眾(zhong) 一邊看電影一邊吃火鍋的視頻火爆網絡。有網友為(wei) 經營者這種吸引消費者的創新做法拍手稱讚,也有很多人表示對這種奇葩的觀影方式不能接受,甚至調侃“多看兩(liang) 眼銀幕,毛肚就煮老了,多吃兩(liang) 口火鍋,就不知道電影在講什麽(me) 了。結論就是電影沒看好,火鍋也沒吃好”。無獨有偶,前段時間,“按摩椅能不能離開電影院”的話題也衝(chong) 上社交平台熱搜。很多人反映,有電影院把電影廳最佳觀影區域甚至全部座椅都換成包裹性和束縛感強的付費共享按摩座位,坐上去背部十分難受,按摩也不舒服,觀影過程很遭罪。這些與(yu) 電影院相關(guan) 的話題頻繁引發輿論熱議,使從(cong) 業(ye) 者陷入思考。究竟應該如何經營電影院,才能既吸引更多顧客,又保持觀影的藝術體(ti) 驗,獲得經濟利益和社會(hui) 效益雙豐(feng) 收,進而助推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這個(ge) 問題亟待解決(jue) 。
過去幾年,中國電影基礎設施建設快速發展。當電影院達到一定規模後,如何進行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差異化經營,增加票房收入以及其他經營收入,成為(wei) 擺在影院經營者麵前的一道考題。於(yu) 是,大家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經營者在放映內(nei) 容上做文章,加入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放映具有獨特藝術價(jia) 值的中外影片,或以私人影院形式滿足電影愛好者對點播心儀(yi) 電影的個(ge) 性化需求。有的經營者將目光投向諸如巨幕放映、4D特效、杜比全景聲等高端影廳技術,從(cong) 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入手,力爭(zheng) 讓觀眾(zhong) 獲得身臨(lin) 其境的觀賞體(ti) 驗。有的經營者試圖打造更加舒適的觀影環境,把影廳裏的座椅換成沙發,甚至雙人床。有的經營者拓寬經營範圍,在票房收入之外,充分利用電影院的空間探索多元業(ye) 態,引入咖啡廳,劇本殺,抓娃娃機,零食、飲料、電影周邊產(chan) 品零售等經營內(nei) 容。還有的經營者舉(ju) 辦首映禮、路演、觀影團、超前點映活動,給觀眾(zhong) 營造體(ti) 驗感和互動性強的觀影場景。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影院經營者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多元的商業(ye) 模式,讓人們(men) 與(yu) 朋友家人、與(yu) 其他影迷、與(yu) 電影主創或業(ye) 界專(zhuan) 家、與(yu) 社會(hui) 產(chan) 生情感連接,獲得集社交、購物、娛樂(le) 、休閑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文化體(ti) 驗,使“走進電影院”超越了單純“看電影”的意義(yi) 。
電影院應時代變遷,不斷革新服務理念,升級硬件設備,拓寬經營範圍,以更極致的觀賞體(ti) 驗、更多元的消費場景吸引人們(men) 觀賞消費,這本無可非議。但諸如讓觀眾(zhong) 在看電影的同時涮火鍋或按摩的創新舉(ju) 措,由於(yu) 無法與(yu) 電影院電影藝術傳(chuan) 播的核心功能有機結合,破壞影廳觀影的獨特體(ti) 驗,而遭到大眾(zhong) 詬病。
區別於(yu) 其他娛樂(le) 形式,影院觀影能營造一種富有儀(yi) 式感、莊嚴(yan) 感、沉浸感的氛圍:在放映廳這個(ge) 相對封閉的空間,黑暗環境中大銀幕上的逼真影像和高保真環繞立體(ti) 聲,使人進入一種高知覺、低運動的狀態,較為(wei) 容易融入電影營造的情境之中;職業(ye) 、身份、性別、年齡、誌趣各不相同,或熟悉,或陌生的觀眾(zhong) 坐在固定的座椅上,共同麵對銀幕上的故事、人物,沉浸於(yu) 同一個(ge) 影像世界,建構起一種社會(hui) 關(guan) 係的動態場域。這種氛圍所帶來的觀賞體(ti) 驗具有獨特魅力。即使在當下“互聯網+個(ge) 人終端”的時代,人們(men) 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家庭投影,按照個(ge) 性化需求選擇觀看時間、內(nei) 容、場景,但很多人仍然會(hui) 被電影放映廳的觀賞體(ti) 驗吸引,時不時空出幾個(ge) 小時時間花錢買(mai) 票走進電影院。
無論怎麽(me) 嬗變迭代,電影院的核心業(ye) 務和主要競爭(zheng) 力都是播放電影。其他經營內(nei) 容不能喧賓奪主,影響正常的觀影流程和觀影守則。經營者不僅(jin) 要思考如何把更多觀眾(zhong) 從(cong) 手機、電腦前拉進電影院的問題,更應在實踐中探索怎樣讓人們(men) 重建影院觀影的儀(yi) 式感,激發他們(men) 對電影藝術的敬畏之心的方法。唯有在電影院的藝術屬性、社會(hui) 屬性、娛樂(le) 屬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引導人們(men) 通過觀看電影了解曆史、觀察現實,思考人類情感、人生價(jia) 值,才能塑造更加健康理性多元的電影文化,中國電影業(ye) 高質量發展之路才能越走越順。
(作者:李蕾)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5日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