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第一學習丨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格物究理
◇深入挖掘格物究理思想方法的豐(feng) 富內(nei) 涵,並將其同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融合,可以幫助我們(men) 拓寬思維視野,豐(feng) 富思維方式,提升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
◇從(co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首先就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我們(men) 應充分吸收借鑒古人思想方法中的係統觀念,更加注重統籌兼顧、綜合施策,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關(guan) 聯性、協同性、平衡性。
◇格物究理的目的,歸根到底也是為(wei) 了以行求知、以知促行。應把中國古代思想方法中的這種知行關(guan) 係同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觀統一起來,不斷提高幹事創業(ye)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日前召開的全國宣傳(chuan) 思想文化工作會(hui) 議,首次提出習(xi) 近平文化思想。習(xi) 近平文化思想明體(ti) 達用、體(ti) 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shu) ,標誌著我們(men) 黨(dang) 對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men) 黨(dang) 的曆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豐(feng) 富思想方法,有著深刻哲學內(nei) 涵和廣泛思想價(jia) 值,可以為(wei) 我們(men) 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也可以為(wei) 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黨(dang) 的二十屆一中全會(hui) 的講話中提出,要充分吸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治國理政的思想智慧、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修身處世的道德理念”。
這一要求,突出強調了格物究理在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的重大意義(yi) ,為(wei) 我們(men) 理解、把握中國古代思想方法提供了重要切入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推進“第二個(ge) 結合”,應繼承和發揚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賦予其新的內(nei) 涵,激發其當代價(jia) 值。
格物究理“知其所以然”
格物究理,是中國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中的重要概念。
“格物”的思想,最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格物”意思是對事物規律進行研究,“致知”意思是獲得知識與(yu) 智慧。宋代理學家們(men) 提出“理”的概念,認為(wei) “萬(wan) 物皆是理,至如一物一事雖小,皆是有理”,“循天下之理之謂道,得天下之理之謂德”。將“格物”和“理”兩(liang) 個(ge) 概念聯係在一起,就是格物究理,意為(wei) 通過對客觀事物的研究,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道理、本理、哲理。
格物究理的實質,是把感性認識上升為(wei) 理性認識。作為(wei) 一種思想方法,格物究理提倡透過現象看本質,搞清楚事物發展變化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反對那種浮在麵上、淺嚐輒止的認知態度。通過格物究理,客觀外在得以轉化為(wei) 主觀內(nei) 在,以實現從(cong) “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飛躍。
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yi)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國內(nei) 外風險挑戰接踵而至,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異常艱巨繁重,對黨(dang) 員幹部的思想方法提出了很高要求。隻有把思想方法搞對頭,認識問題才能站得高,分析問題才能看得深,開展工作也才能把得準,做到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黨(dang) 員幹部要掌握的思想方法,歸根到底就是如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jue) 問題,這同格物究理在內(nei) 涵上是相通的。從(cong) 一定意義(yi) 上講,認識問題就是格物,分析問題就是究理,解決(jue) 問題就是通過格物究理實現主客觀相統一的過程。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
深入挖掘格物究理思想方法的豐(feng) 富內(nei) 涵,並將其同馬克思主義(yi) 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有機融合,可以幫助我們(men) 拓寬思維視野,豐(feng) 富思維方式,提升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創造性。
始終做到實事求是
中國古代思想方法曆來崇實黜虛,主張唯實是務。做到格物究理,嚴(yan) 謹求實也是根本前提。我們(men) 黨(dang) 繼承和發揚這一傳(chuan) 統,形成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時代,各級領導幹部應始終做到實事求是,將這一優(you) 良傳(chuan) 統發揚光大。
實事求是的原義(yi) ,是一種嚴(yan) 謹的治學方法。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班固所著《漢書(shu) ·河間獻王傳(chuan) 》。西漢時期,由於(yu) 經曆過秦始皇焚書(shu) 坑儒,古代典籍傳(chuan) 承大量中斷,以致出現不少偽(wei) 書(shu) 、偽(wei) 經。河間獻王劉德是當時重要的經學家,他在典籍收集整理過程中態度嚴(yan) 謹、恪守古文原典,取得了很大成就。因此,班固評價(jia) 劉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唐代顏師古對此作注時,認為(wei) “實事求是”就是“務得事實,每求真是也”,同樣給予了高度肯定。
實事求是承載著務實、求實的精神。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曆來反對誇誇其談、追求虛名、華而不實。“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言不得過實,實不得延名”,“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名必有實,事必有功”,“不受虛言,不聽浮術,不采華名,不興(xing) 偽(wei) 事”……這些論述深深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事之道。
魏晉時期,文人學士清談空論、放縱怪誕,以致國家分崩離析,後世曆代都引以為(wei) 戒,成為(wei) 深刻的曆史教訓。古人提倡的格物究理,同樣排斥虛妄、拒絕空想,追求唯實唯真、腳踏實地。
實事求是,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毛澤東(dong) 同誌誕辰120周年座談會(hui) 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yi) 的根本觀點,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領導方法。並提出關(guan) 於(yu) 實事求是的“四個(ge) 堅持”:“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深入實際了解事物的本來麵貌”;“堅持實事求是,就要清醒認識和正確把握我國仍處於(yu) 並將長期處於(yu) 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這個(ge) 基本國情”;“堅持實事求是,就要堅持為(wei) 了人民利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堅持實事求是,就要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這“四個(ge) 堅持”,是對實事求是這一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成果的進一步係統化和升華,是新時代我們(men) 弘揚偉(wei) 大實事求是精神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實事求是,是新時代黨(dang) 員幹部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紀念朱德同誌誕辰130周年座談會(hui) 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men) 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men) 要把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
吸收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首先就要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在理論建設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yi) 和發展馬克思主義(yi) 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yi) 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在推動發展上,樹立正確政績觀,追求實實在在、沒有水分、速度質量效率相統一的發展,堅決(jue) 杜絕嘩眾(zhong) 取寵、裝點門麵的假大空做法,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曆史檢驗的成績。
在黨(dang) 性修養(yang) 上,把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作為(wei) 黨(dang) 性修養(yang) 和鍛煉的重要內(nei) 容,敢於(yu) 堅持真理,善於(yu) 獨立思考,堅持求真務實,力戒形式主義(yi) 、官僚主義(yi) 。
注重堅持係統觀念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注重萬(wan) 物的普遍聯係,追求事物的和諧統一。格物究理的思想方法,也蘊含著豐(feng) 富的係統思維、辯證思維。應充分吸收借鑒古人思想方法中的係統觀念,更加注重統籌兼顧、綜合施策,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關(guan) 聯性、協同性、平衡性。
係統觀念是整體(ti) 論宇宙觀的自然體(ti) 現。中華文明的宇宙觀具有突出的整體(ti) 性,主張“物無孤立之理”,認為(wei) 萬(wan) 事萬(wan) 物相互影響、相互製約,整個(ge) 世界是相互依存的整體(ti) 。由此,中國哲學形成了一氣充塞、陰陽互補、變化生生、自然天理、天人合一等許多重要思想,體(ti) 現出典型的整體(ti) 論、係統論。
係統觀念蘊含著樸素的辯證法。從(cong) 整體(ti) 論宇宙觀出發,中國古人形成了許多樸素的辯證觀點。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qing)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強調的是萬(wan) 物的普遍聯係性;“變化者,乃天地之自然”,強調的是客觀世界的運動性;“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為(wei)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強調的是矛盾的轉化和對立統一;等等。
基於(yu) 這種辯證認識,中國古代思想方法反對形而上學,提倡全麵地、聯係地、發展地看問題。盲人摸象、鄭人買(mai) 履、坐井觀天、削足適履、畫蛇添足等許多典故,都體(ti) 現出古人對形而上學的摒棄。
係統觀念是新時代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持係統謀劃、統籌推進黨(dang) 和國家各項事業(ye) 。
從(cong)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到協調推進“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從(cong) 構建新發展格局到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從(cong) 統籌發展和安全到堅持底線思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從(cong)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從(cong) 一體(ti) 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到健全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體(ti) 係……一係列重大理念和決(jue) 策部署都體(ti) 現出鮮明的係統性、整體(ti) 性、協同性,強調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guan) 係,從(cong) 係統觀念出發全麵協調推動各領域工作和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
這些都體(ti) 現著中國哲學的係統思維、辯證思維和馬克思主義(yi) 的唯物辯證法的有機融合,為(wei) 我們(men) 把握各方麵情況、做好各方麵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黨(dang) 的二十大以“六個(ge) 必須堅持”總結了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必須堅持係統觀念是其中的重要內(nei) 容。
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應把堅持係統觀念的要求同中國古代思想方法中的係統論、整體(ti) 論有機結合起來,加強對各領域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ti) 性推進。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麵地而不是片麵地、係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係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guan) 係。堅持用全麵、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努力在危機中育新機,於(yu) 變局中開新局,有效應對各種複雜矛盾與(yu) 問題,牢牢掌握發展主動。完整、準確、全麵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解決(jue) 好影響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突出問題。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yu) 實踐探索、戰略與(yu) 策略、守正與(yu) 創新、效率與(yu) 公平、活力與(yu) 秩序、自立自強與(yu) 對外開放等一係列重大關(guan) 係,使改革發展各項舉(ju) 措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正確把握知行合一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倡導學用一體(ti) ,經世致用。格物究理的目的,歸根到底也是為(wei) 了以行求知、以知促行。應把中國古代思想方法中的這種知行關(guan) 係同馬克思主義(yi) 的實踐觀統一起來,不斷提高幹事創業(ye) 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知行並重是中國古代思想方法的重要特點。知行關(guan) 係是中國哲學的重要命題。《尚書(shu) 》的“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禮記·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墨子》的“士雖有學,而行為(wei) 本焉”,《荀子》的“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都體(ti) 現了知行並重的思想。
宋代朱熹主張知為(wei) 先、行為(wei) 重,認為(wei)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明代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wei)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們(men) 對知行關(guan) 係的具體(ti) 認識雖不相同,但都強調了知行並重、躬行實踐的重大意義(yi) 。
以知促行是中國古代思想方法的最終目的。格物究理的目的絕不是單純的哲學思辨,而是要把思想理念運用於(yu) 外在實踐之中。《禮記·大學》所說的“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就是一個(ge) 把思想認識內(nei) 化為(wei) 道德修養(yang) 、外化為(wei) 政治實踐的過程。
宋明以降,“實學”日盛,強調“道不虛談,學務實效”,倡導“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讀書(shu) 明理就是要“觀古今興(xing) 亡治亂(luan) 得失之跡”,為(wei) 政治實踐提供參考借鑒,這在中國思想史上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
知行合一是馬克思主義(yi) 方法論的重要要求。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科學的理論隻能從(cong) 對實踐的總結和歸納中產(chan) 生,也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檢驗和發展。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運用馬克思主義(yi) 實踐觀,更加深刻地揭示出“知”“行”二者之間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辯證關(guan) 係,具有重要指導意義(yi) 。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幹興(xing) 邦的道理,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幹,做實幹家”;“要用知重負重、攻堅克難的實際行動,詮釋對黨(dang) 的忠誠、對人民的赤誠”。
這要求我們(men) 在維護黨(dang)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上堅持知行合一,既要有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的思想自覺,更要有貫徹落實黨(dang) 中央決(jue) 策部署的行動自覺;在理論學習(xi) 上堅持知行合一,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黨(dang) 的創新理論轉化為(wei) 堅定理想、錘煉黨(dang) 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在幹事創業(ye) 上堅持知行合一,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不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在風險挑戰麵前敢於(yu) 負責、勇於(yu) 擔當、主動作為(wei) ,發揚鬥爭(zheng) 精神,增強鬥爭(zheng) 本領,切實把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做實做好;在全麵從(cong) 嚴(yan) 治黨(dang) 上堅持知行合一,既要著力堅定理想信念,從(cong) 思想上固本培元,又要全麵從(cong) 嚴(yan) 要求自己,著力解決(jue) 自身存在的突出問題,嚴(yan) 守黨(dang) 的各項紀律和規矩。
(文 | 劉凱鵬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dang) 史和文獻研究院)
(《瞭望》2023年第43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