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汽車跑步進入“新合資時代”

發布時間:2023-10-26 15:4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在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的中國汽車市場,曾經“躺著賺錢”的合資公司不得不正視挑戰,用各自的方式應對轉型的煩惱。

  10月24日,廣汽集團發布公告稱,董事會(hui) 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廣汽三菱重組的關(guan) 聯交易公告》,擬對廣汽三菱、廣汽三菱汽車銷售公司實施股權調整等重組事項。重組完成後,廣汽三菱將成為(wei) 廣汽集團全資子公司。今後,這家中日合資車企的工廠將成為(wei) 廣汽埃安增產(chan) 擴能計劃的一部分。

  就在一周前,備受關(guan) 注的神龍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神龍公司”)也官宣了轉型方向。東(dong) 風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dong) 風集團”)對外披露的交易公告顯示,東(dong) 風集團將購買(mai) 神龍公司位於(yu) 武漢、襄陽的特定土地使用權、建築物和構築物,然後將目標資產(chan) 出租給神龍公司。

  事實上,這兩(liang) 張公告隻是不少合資車企發展的縮影。

  一方麵,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和市場洗牌,包括鈴木、菲亞(ya) 特、雷諾、謳歌等品牌已先後退出中國市場,許多合資品牌的地位也麵臨(lin) 著嚴(yan) 峻挑戰;另一方麵,隨著汽車產(chan) 業(ye) 政策的調整,外資車企在華合資的企業(ye) 數量和股份比例均已放開限製。

  在諸多因素的作用之下,過去的傳(chuan) 統合資模式已有些落伍,中國汽車市場正進入“新合資時代”。

  那些此前發展順風順水的合資公司,為(wei) 何在市場上頻頻亮起“黃燈”甚至“紅燈”?中外股東(dong) 應該如何出手,幫助合資公司轉型?顯然,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ei) ,這些問題將是中國汽車市場上的必答題。

  市場大洗牌後怎麽(me) 走

  自中國汽車市場進入私人消費時代以來,有不少合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獲得成功。一方麵,頭部在華合資的品牌包攬了國內(nei) 汽車品牌“保有量TOP5”,大眾(zhong) 、豐(feng) 田、本田、日產(chan) 、別克分別高達2735萬(wan) 輛、1330萬(wan) 輛、1252萬(wan) 輛、1004萬(wan) 輛、916萬(wan) 輛;另一方麵,北京現代、長安福特和神龍公司這些位居第二陣營的合資企業(ye) ,也曾分別創下年銷量“超百萬(wan) 輛”“近百萬(wan) 輛”和“超70萬(wan) 輛”的巔峰成績。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合資品牌市場占有率始終穩壓中國自主品牌一頭。2021年,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為(wei) 41.2%,2022年提升至47.3%。直到今年上半年,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才首次突破50%。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副總工程師許海東(dong) 表示,合資品牌在產(chan) 品開發等方麵跟不上中國市場和消費者,導致其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出現問題,然後市場份額迅速萎縮。他認為(wei) ,中國汽車市場演變速度之快、勢頭之猛,出乎不少合資車企外方高管的意料。

  “在當前中國汽車市場電動化轉型加速、自主品牌強勢崛起的大背景下,合資品牌的銷量自然會(hui) 受到嚴(yan) 重衝(chong) 擊。”汽車評論員白德認為(wei) ,合資品牌式微的根本原因有兩(liang) 點:一是自主品牌、新勢力崛起,競爭(zheng) 對手變強了;二是中國車市進入了存量競爭(zheng) 時代,市場無法再消化如此多的汽車品牌。

  在他看來,在這些不可逆轉的市場趨勢麵前,合資品牌如果不能積極應變,市場還會(hui) 被繼續蠶食,最終不得不黯然退出。

  瑞銀中國發布的研報稱,由於(yu) 競爭(zheng) 激烈,中國車市中的尾部汽車製造商正在逐漸退出市場,隻留下最適合生存的公司。中國目前大概有148個(ge) 汽車品牌,其中114個(ge) 是本土品牌,34個(ge) 是外國品牌。瑞銀分析師表示,到2030年,能夠在中國市場大規模運營的車企將隻剩下10家至12家。

  還有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預測稱,到2025年,國內(nei) 合資非豪華乘用車的市場占有率將下降至29%。

  “當前,中國汽車市場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新能源汽車加速替代傳(chuan) 統燃油車,自主新能源產(chan) 品加速搶占合資品牌的傳(chuan) 統優(you) 勢市場。”神龍公司相關(guan) 人士坦言,與(yu) 大多數合資車企一樣,加速轉型升級是神龍公司破題的切口。

  據他透露,此次戰略調整是東(dong) 風集團與(yu) Stellantis集團積極商洽,雙方達成一致後形成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東(dong) 風集團與(yu) Stellantis集團對神龍公司的治理模式保持不變,中法雙方50∶50的股比保持不變。中法股東(dong) 雙方將繼續履行2019年已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合資年限延長至2037年。

  對此,東(dong) 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黨(dang) 委常委、副總經理,神龍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祖同表示,這是結合東(dong) 風與(yu) Stellantis戰略安排,和神龍公司自身特點而實施的重要舉(ju) 措,“是最利於(yu) 神龍公司長期穩定發展的”。

  Stellantis集團全球執委會(hui) 成員、中國區首席運營官,神龍汽車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奧立維表示,Stellantis集團將攜手東(dong) 風集團,共同支持神龍公司繼續在中國市場生產(chan) 銷售標致和雪鐵龍車型、富康車型,並支持和擴大神龍公司的整車和零部件全球出口業(ye) 務。

  在轉型大棋局中下好本土化“先手棋”

  “考慮到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研發需要大量資金和資源,合資公司的股東(dong) 雙方當然需要精打細算,尤其是那些遭遇銷量下滑的。”車夫谘詢合夥(huo) 人曹廣平認為(wei) ,隨著市場變革的持續推進,外方股東(dong) “以技術、品牌換市場”的簡單做法已經難以複製。

  白德認為(wei) ,對於(yu) 那些銷量連年下跌、難有起色,甚至資不抵債(zhai) 的合資品牌來說,及時轉出過剩的產(chan) 能,清理掉品牌負資產(chan) ,反而更有利於(yu) 股東(dong) 雙方的長遠發展。“特別是對於(yu) 中方股東(dong) 來說,弱勢合資品牌的存在分散了企業(ye) 資源,不利於(yu) 企業(ye) 將精力集中在自主品牌與(yu) 強勢合資品牌身上。”

  東(dong) 風集團方麵表示,在此次戰略調整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支持神龍公司開拓發展新模式、激發經營新活力,利用體(ti) 係優(you) 勢幫助其積極融入東(dong) 風的新能源事業(ye) 版圖”,從(cong) 而推動神龍公司按下新能源轉型“加速鍵”。

  神龍公司此前曾表示,從(cong) 2024年起,神龍公司將不再推出全新的燃油車型。未來5年,神龍公司將密集投放9款全新車型和多款改款車型,其中8款為(wei) 新能源車型。

  事實上,對於(yu) 東(dong) 風集團來說,充分利用神龍公司全球標杆工廠的優(you) 勢資源和現有產(chan) 能,既是為(wei) 了充分發揮集團製造資源的協同效應,也是東(dong) 風乘用車新能源“躍遷行動”落地的重要一步。

  曹廣平分析稱,近年來中國汽車產(chan) 業(ye) 鏈愈發強大,尤其在動力電池、智能網聯等新興(xing) 技術領域取得了突破;同時,汽車行業(ye) 外資股比限製全麵放開,因此從(cong) 整體(ti) 來看,中外企業(ye) 在汽車領域的合作空間反而比以往更大。

  從(cong) 大眾(zhong) 汽車集團投資小鵬汽車,並達成技術合作框架協議,到奧迪與(yu) 上汽集團簽約,聯合開發新車……今年以來,外資車企加強在華投資,與(yu) 中方夥(huo) 伴深化合作關(guan) 係的新聞層出不窮。

  在許海東(dong) 看來,這體(ti) 現了合資企業(ye) 和外資企業(ye) 的戰略決(jue) 策:不隻要把產(chan) 品研發環節搬到中國,還要借助中國合作夥(huo) 伴在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技術上的優(you) 勢,盡量發揮中國產(chan) 業(ye) 鏈的優(you) 勢。

  易車研究院發布的《合資車企新能源洞察報告(2023版)》分析稱,2023年至2026年,是合資車企轉型、合資品牌加碼新能源戰略的最後窗口期,建議合資車企要重視市場變化和技術潮流,提升自己在華的本土研發與(yu) 采購能力。

  該報告的統計數據顯示,從(cong) 2014年至2022年,增換購消費者占比迅速逼近70%。占據先發優(you) 勢、客戶保有量巨大的合資品牌本應捷足先登,但卻在電動化、智能化轉型中掉隊,沒能跟上用戶訴求的變化。

  “如果連自身老用戶都留不住,合資車企主導中國車市的時代即將畫上句號。”白德直言,合資品牌必須將突圍的緊迫感,轉換為(wei) 對技術研發和本土化合作的重視。

  合資車企將成“中國製造”駛向全球的橋梁

  除了加強本土化合作以降低研發、生產(chan) 成本之外,支持合資公司將產(chan) 品返銷海外,成為(wei) 不少合資公司股東(dong) 雙方的另一大選擇。

  從(cong) 廣汽本田生產(chan) 的奧德賽返銷到日本市場,到福特宣布出口業(ye) 務成為(wei) 重組中國業(ye) 務的重點方向之一,不少合資品牌希望通過發展出口來提振銷量。

  東(dong) 風集團已表態稱,將與(yu) Stellantis集團繼續深化合作,在穩定神龍公司國內(nei) 銷量和規模的基礎上,共同支持神龍公司以“神龍造·全球銷”為(wei) 戰略方向,借助雙方股東(dong) 的全球資源、品牌效應,擴大整車和零部件的出口業(ye) 務。

  2022年,神龍公司共出口汽車3.7萬(wan) 輛,同比增長180%,占當年總銷量近30%,創下曆史新高。

  據透露,經過本次戰略調整,神龍公司成立了國際事業(ye) 部,努力構建國際化人才隊伍。目前幾項新規劃的出口項目已全麵啟動,並將在今年內(nei) 落地,未來將有更多出口項目陸續啟動。

  中國汽車工業(ye) 協會(hui) 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累計出口汽車338.8萬(wan) 輛,同比勁增60%,前三季度汽車出口量已超過去年全年水平。

  “汽車出口帶動我國汽車行業(ye) 走向了新的高峰。”許海東(dong) 直言,中國製造的汽車在國際上也具備很強的競爭(zheng) 力,已被眾(zhong) 多國外消費者所接受,今年中國汽車出口量預計將達到450萬(wan) 輛。

  顯然,掛著外國車標、在國際上認同度更高的合資品牌,也希望在汽車出口中分一杯羹。

  “我們(men) 必須注意到,為(wei) 了延緩進口中國新車所帶來的衝(chong) 擊,已有部分國家和地區正在或即將築起貿易壁壘。”白德分析稱,盡管汽車產(chan) 業(ye) 鏈的國際分工相對成熟,但考慮到紛繁複雜的國際政治形勢和逐漸抬頭的貿易保護主義(yi) ,中國汽車“出海”仍然要正視挑戰。

  他建議說:“除了在海外投資、進行當地化生產(chan) 之外,中國企業(ye) 還應考慮以合資品牌為(wei) 錨點,與(yu) 合資夥(huo) 伴攜手開拓全球市場。畢竟各國市場環境不盡相同,如果合資雙方發揮各自的優(you) 勢,將產(chan) 品返銷海外,無疑能使出海效率最大化,最終實現合作共贏。”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車企逐漸具備了向海外市場輸出技術和品牌的實力,中國汽車市場也進入了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白德提醒說,隻有中外企業(ye) 實現“真正平等、共贏的合作”,中國技術、中國製造才能更好地賦能中外雙方的全球戰略,同時也才能減少資源浪費,讓中國汽車市場得到更健康的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許亞(ya) 傑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中國青年報》(2023年10月26日12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