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新型犯罪

發布時間:2023-10-26 15:42:00來源: 人民日報

  人工智能(AI)技術飛速發展,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其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給網絡安全帶來了嚴(yan) 峻挑戰。近期,公安機關(guan) 破獲多起涉人工智能案件。

  今年6月,浙江紹興(xing) 上虞區警方發現有網民發布了關(guan) 於(yu) 上虞工業(ye) 園區發生火災的視頻,瀏覽量在短時間內(nei) 迅速上升。視頻中,上虞區一工業(ye) 園區內(nei) 火勢猛烈,整個(ge) 園區被濃煙覆蓋,現場不時傳(chuan) 出爆炸聲,場麵驚心動魄。

  民警核查發現,視頻中的建築、森林大火場景,並非該工業(ye) 園真實場景,疑似源自其它視頻。經分析,民警判斷該視頻是利用人工智能合成技術,將網絡上多段不同視頻剪輯拚接而成。警方經偵(zhen) 查,認定某網絡科技公司員工有較大作案嫌疑,立刻赴該公司所在地抓獲包括湯某在內(nei) 的3名犯罪嫌疑人。

  “犯罪嫌疑人首先在網上搜集熱門話題,通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自動生成腳本,在網上抓取相關(guan) 視頻片段,然後利用AI軟件合成完整視頻,配上音樂(le) 、字幕。不到一分鍾,一段虛假視頻便‘新鮮出爐’。”上虞區分局民警沈林豐(feng) 介紹,為(wei) 獲得流量、博人眼球,自今年5月以來,該團夥(huo) 不斷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製作虛假視頻、散布謠言,在網上發布未經核實的虛假視頻共3000多個(ge) 。

  隨著人臉識別技術越來越普及,一些不法分子開始利用“AI換臉”等技術實施盜竊、詐騙等犯罪,引發了公眾(zhong) 對於(yu) 個(ge) 人信息保護的擔憂。

  “我的APP好像被黑了!”今年4月13日,朱女士到當地派出所報案,稱有人登錄某政務APP,擅自下載了朱女士公司的電子營業(ye) 執照。接警後,當地公安機關(guan) 迅速展開偵(zhen) 查,很快確認曾某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經審查,犯罪嫌疑人曾某某利用自己的手機號碼注冊(ce) 賬號,並通過朱女士的姓名、身份證號等信息進行實名認證,然後通過人臉識別進行綁定,最終成功登錄賬號進行作案。

  “曾某某通過網購店鋪引流,利用‘客戶’提供的人臉照片,通過專(zhuan) 業(ye) AI軟件製作合成人臉動圖,以人臉識別驗證方式登錄各類APP,非法獲取相關(guan) 信息。”辦案民警介紹。

  “每次交易價(jia) 格不等,隻是覺得這樣掙錢比較容易,沒想到已經觸犯了法律。”曾某某悔不當初。據了解,曾某某通過此類手段共製作動態人臉1000多個(ge) ,獲利9萬(wan) 多元。目前,曾某某已被采取刑事強製措施,案件正在辦理中。

  公安部網絡安全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犯罪分子用於(yu) 實施‘AI換臉’的物料主要為(wei) 照片,特別是身份證照片,同時結合人員姓名、身份證號來突破人臉識別驗證係統。為(wei) 防範和打擊此類新型犯罪,公安機關(guan) 聯合科研單位,開展人臉識別與(yu) 活體(ti) 檢測技術安全測評,覆蓋了境內(nei) 用戶量大、問題隱患突出的各類重點APP,及時發現人臉識別驗證係統存在的風險隱患,通報運營主體(ti) 升級安全保護措施和人臉識別算法。”據介紹,公安機關(guan) 依托“淨網”專(zhuan) 項行動,組織專(zhuan) 項會(hui) 戰,嚴(yan) 打泄露身份證照片等圖像信息的犯罪源頭,破獲多起“AI換臉”案件,抓獲相關(guan) 犯罪嫌疑人,有效遏製了該類犯罪勢頭。

  “不法分子濫用人工智能技術,給社會(hui) 帶來嚴(yan) 重危害,也觸犯了相關(guan) 法律。”警方介紹,根據法律規定,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製作散布虛假信息,擾亂(luan) 社會(hui) 秩序,可能構成編造、故意傳(chuan) 播虛假信息罪;利用人工合成技術破解他人賬號、竊取他人個(ge) 人信息,則可能構成侵犯公民個(ge) 人信息罪。此外,如果使用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從(cong) 事欺淩、恐嚇、威脅等行為(wei) ,就可能構成尋釁滋事罪等。

  人工智能技術操作簡單、可定製性強、應用場景廣泛,降低了鏈條式犯罪的難度,被黑客等不法分子利用後危害性極大。據介紹,對人工智能技術產(chan) 生的新應用、新業(ye) 態,公安機關(guan) 堅守價(jia) 值引領與(yu) 技術“糾錯”並行,保護人工智能技術健康發展的同時,防範打擊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侵犯公民權利、危害公共安全的新型案件,維護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全力保障網絡空間安全。

  辦案民警提示,要警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新型犯罪,建議個(ge) 人加強信息保護意識,防止信息泄露,不輕易提供人臉、指紋等個(ge) 人生物信息給他人;管理好自己的“朋友圈”,盡量避免過多暴露隱私;警惕不明平台發來的廣告、中獎等鏈接,不隨意點擊、填寫(xie) 信息,以免上當受騙。

  《人民日報》(2023年10月26日第18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