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溫1.5℃窗口期或將在2030年前結束
科技日報北京10月31日電 (記者張夢然)倫(lun) 敦帝國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研究表明,如果不迅速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到2030年,全球氣溫上升1.5℃的可能性有50%。這項30日發表在《自然·氣候變化》上的研究,是對全球碳預算的最新、最全麵的分析。碳預算是指在將全球變暖限製在一定溫度以下的情況下,估計可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巴黎協定》旨在將全球氣溫升高限製在較工業(ye) 化前水平顯著低於(yu) 2℃的範圍內(nei) ,並努力將其限製在1.5℃以內(nei) 。剩餘(yu) 碳預算通常用於(yu) 評估這些目標的全球進展。
新研究估計,將升溫限製在1.5℃的可能性為(wei) 50%,全球碳預算中隻剩下不到2500億(yi) 噸二氧化碳。
研究人員警告說,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保持在2022年的每年約400億(yi) 噸的水平,碳預算將在2029年左右耗盡,全球氣溫將比工業(ye) 化前水平升高1.5℃。
這一發現意味著預算比之前計算的要少,並且自2020年以來大約減少了一半,原因是全球溫室氣體(ti) 排放量持續增加(主要是由化石燃料燃燒造成)以及對氣溶膠冷卻效果估計的重新改進。
研究還發現,將氣溫升高限製在2℃的概率為(wei) 50%的碳預算約為(wei) 12000億(yi) 噸,這意味著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繼續保持目前水平,2℃的預算將在2046年耗盡。
由於(yu) 其他因素的影響,包括二氧化碳以外的氣體(ti) 導致的變暖以及模型中未考慮的排放的持續影響,計算剩餘(yu) 碳預算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與(yu) 6月發布的其他近期估計相比,這項新研究使用了更新的數據集和改進的氣候模型,描述了這些不確定性並增加了對剩餘(yu) 碳預算估計的信心。
但根據該研究的建模結果,在實現淨零排放之前的幾年裏,氣候係統各部分的反應方式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由於(yu) 冰融化、甲烷釋放和海洋環流變化等影響,氣候可能會(hui) 繼續變暖;然而,碳匯(例如植被生長的增加)也可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在實現淨零排放之前全球氣溫下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