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貴州“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
在多山的貴州,“靠山吃山”有了新內(nei) 涵。
林地為(wei) 床,鬆針做被,一顆顆紅托竹蓀生長在畢節市納雍縣化作林場。“這個(ge) 國有林場有60多年曆史,過去村民以砍樹為(wei) 生,生態環境破壞嚴(yan) 重。”納雍縣林業(ye) 局副局長陳剛說,近年來當地因地製宜發展林下經濟,每年帶動周邊200名至300名村民就業(ye) 增收,讓大家不砍樹也能富。
目前,化作林場林下經濟產(chan) 業(ye) 園已種植紅托竹蓀1000畝(mu) ,中藥材2000畝(mu) ,林下養(yang) 雞年出欄近3萬(wan) 羽,建成“林菌+林藥+林禽”循環發展的省級林下經濟示範點。林下產(chan) 業(ye) 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力支柱。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是貴州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優(you) 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you) 勢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這幾年,貴州一方麵繼續加大生態建設,山更綠水更清;另一方麵積極把林業(ye) 經濟轉化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產(chan) 業(ye) 支撐。
在畢節市織金縣,小小的皂角正發展成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皂角米,能帶動周邊2萬(wan) 多人實現靈活就業(ye) 。”織金縣貓場鎮黨(dang) 委書(shu) 記焦凱告訴記者,皂角產(chan) 業(ye) 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除了剝皮環節,揉搓、分揀、烘幹等都需要人力。他們(men) 讓村民把軟化後的皂角籽帶回家,利用空閑時間剝米,一年下來他們(men) 能有2萬(wan) 元到3萬(wan) 元的可觀收入。皂角特色林業(ye) 也是貴州12個(ge) 農(nong) 業(ye) 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
發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貴州聚焦做好土特產(chan) 文章,12大農(nong) 業(ye) 特色優(you) 勢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辣椒、李子、刺梨、藍莓種植麵積全國第一,茶葉、蔬菜、食用菌、火龍果等產(chan) 業(ye) 規模進入全國第一梯隊。產(chan) 業(ye) 鏈條不斷延伸,一批批初加工、精深加工企業(ye) 拔地而起。小小土特產(chan) 正成為(wei) 助農(nong) 增收的“金果果”。
“10多年時間,龍鳳村從(cong) 一個(ge) 貧窮的小山溝,變成全國新農(nong) 村建設示範點,就得益於(yu) 產(chan) 業(ye) 發展。”遵義(yi) 市湄潭縣興(xing) 隆鎮黨(dang) 委書(shu) 記梁曉進說,2008年,龍鳳村在政府引導下退耕還茶,發展500多畝(mu) 茶園。“當時為(wei) 發展茶產(chan) 業(ye) ,村裏免費發放茶苗,還組建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為(wei) 村民服務,激發村民種茶積極性。”
產(chan) 業(ye) 活起來,村民富起來。目前龍鳳村有茶園麵積7000畝(mu) ,戶均7.8畝(mu) 、人均2.33畝(mu) ,茶葉加工廠28家。今年77歲的祁承烈,是龍鳳村第一批種茶的農(nong) 戶。他說:“我那個(ge) 老婆婆,都74歲了,一年大概摘200天茶,一天平均收入在80元到100元,年收入差不多2萬(wan) 元。”
產(chan) 業(ye) 推動市場建設,市場帶動產(chan) 業(ye) 升級。在遵義(yi) 市蝦子鎮的中國辣椒城,一堆堆形狀各異、色澤紅亮的幹辣椒擺放在交易區等待著銷往全國各地。中國辣椒城是國內(nei) 規模最大的辣椒專(zhuan) 業(ye) 批發市場之一,市場占地450餘(yu) 畝(mu) ,倉(cang) 庫周轉量達到56萬(wan) 噸。2022年,市場總交易量47萬(wan) 餘(yu) 噸,交易額約122億(yi) 元。
辣椒經紀人石永鬆說,“我收購的幹辣椒主要賣給火鍋底料等加工企業(ye) ”。2018年,石永鬆和同伴合夥(huo) 成立了貴州滿天紅發展有限公司,“如今我們(men) 采用基地訂單種植模式,這樣既保證辣椒收購質量,也促進產(chan) 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
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重塑鄉(xiang) 村麵貌。貴州省遵義(yi) 市播州區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曾經是一個(ge) 貧困村。這些年在鄉(xiang) 村旅遊、現代農(nong) 業(ye) 、陶藝文化和造紙文化的帶動下,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014年1萬(wan) 餘(yu) 元增加到2022年2.3萬(wan) 餘(yu) 元,居住環境也日益改善。
貴州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麵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20年11月,全省923萬(wan) 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9000個(ge) 貧困村全部出列。如今,貴州正在奮力實現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效銜接,村莊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壯美畫卷正徐徐鋪展。 (經濟日報記者 王 霖 魏永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