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院外體檢市場規模達千億級 AI技術帶來無限可能

發布時間:2023-11-07 10:58:00來源: 新京報

  體(ti) 檢破圈

  過去二十年是我國院外體(ti) 檢市場從(cong) 剛剛萌芽到逐步發展壯大的過程。數據顯示,我國體(ti) 檢市場規模在2021年就已經接近2000億(yi) 元,與(yu) 之相伴的是公眾(zhong) 健康管理意識的明顯提升和體(ti) 檢滲透率的增加。2021年,我國體(ti) 檢人次增長約27%,滲透率由2020年的31%提升至39%。

  隨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逐漸應用於(yu) 體(ti) 檢機構,健康管理機構競相開啟數字化轉型。

  院外體(ti) 檢市場規模達千億(yi) 級

  很長一段時間,我國體(ti) 檢市場等同於(yu) 院內(nei) 體(ti) 檢,直到1998年,我國首家商業(ye) 體(ti) 檢機構誕生,院外體(ti) 檢市場由此開啟。不過,由於(yu) 公眾(zhong) 健康管理意識仍有待提升以及院內(nei) 體(ti) 檢形成的優(you) 勢地位,院外體(ti) 檢機構最初幾年的發展並不順利。

  直到非典疫情之後,公眾(zhong) 健康意識有明顯提升,院外體(ti) 檢機構也迎來快速發展階段。巧合的是,現在市場中的頭部商業(ye) 體(ti) 檢機構,也基本是在2003年前後成立的。

  伴隨體(ti) 檢機構的發展,我國健康領域的政策紅利也頻頻落地。2016年10月,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預防為(wei) 主”“強化早診斷、早治療”等意見。“健康中國”上升為(wei) 國家戰略後,健康領域備受關(guan) 注。作為(wei) 健康管理的前端環節,體(ti) 檢有著“健康守門人”般的職責。除了政策紅利,推動體(ti) 檢中心規範化發展的措施也相繼落地,2018年《健康體(ti) 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健康體(ti) 檢中心管理規範(試行)》等出台,對獨立體(ti) 檢中心多個(ge) 方麵的事項設定了統一標準。

  公開數據顯示,我國體(ti) 檢人次2017年-2019年的複合增長率近5%,由4.06億(yi) 人次增長至4.44億(yi) 人次。根據艾媒谘詢預計,我國2021年體(ti) 檢市場規模已經接近2000億(yi) 元,市場空間廣闊。2022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顯示,我國2021年健康檢查人次近5.5億(yi) ,滲透率約39%。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體(ti) 檢人次下降約3%,但疫情顯著促進了我國國民健康意識的發展,2021年體(ti) 檢人次增長約27%,滲透率由2020年的31%提升至39%。有機構預測,2023年,隨著居民體(ti) 檢恢複正常,疊加新冠對居民健康意識的促進,行業(ye) 有望高速增長。

  AI技術為(wei) 行業(ye) 帶來無限可能

  為(wei) 進一步提升效率和檢查的精準度,近年來,體(ti) 檢機構一個(ge) 明顯的變化是,積極擁抱人工智能、雲(yun) 技術等科技,體(ti) 檢過程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不斷“破圈”。

  舉(ju) 個(ge) 例子,AI技術在醫學健康領域的落地,有望為(wei) 行業(ye) 帶來無限可能。多家機構也將AI技術引入健康體(ti) 檢,從(cong) 癌症早篩、AI影像輔助檢測係統等多角度入手,助力體(ti) 檢服務模式升級。還有體(ti) 檢機構將海量體(ti) 檢數據搬上“雲(yun) ”端,使用國際前沿的方法和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應用,形成包含量表、文本、影像、波形、組學等多種數據類型的多模態數據庫,在覆蓋體(ti) 檢檢前、檢中、檢後的全環節中,為(wei) 用戶提供實時、智能、精準的全新體(ti) 驗。用戶拍過的每一張X光、肺部CT、心電圖等都將實時傳(chuan) 輸到雲(yun) 端,交由AI閱讀後進行輔助初篩、診斷和分類,再精準推送給相應水平的醫師進一步診斷。

  一些特殊人群的多樣化需求也開始顯現。2021年《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老年人群重點慢性病的早期篩查、幹預及分類指導”;2022年《“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強化防治結合和醫防融合”。分析指出,這些政策均利好體(ti) 檢行業(ye) 的發展。

  雖然2021年的滲透率提升迅速,但我國體(ti) 檢行業(ye) 滲透率較美國、日本等國家70%以上的滲透率仍有較大距離。換句話說,我國體(ti) 檢市場還遠未飽和,仍大有可為(wei) 。

  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lan)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