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專家共探創新“國際表達”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

發布時間:2023-11-15 11:25: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 徐婧 陳杭)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碼。如何讓這一獨特標識進一步享譽世界?14日,“情景交融文明互鑒”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國際傳(chuan) 播對話在北京舉(ju) 辦,專(zhuan) 家學者共同探討大運河文化的精神內(nei) 涵和創新表達,助推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

  本次活動是2023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暨北京(國際)運河文化節重要主題活動之一。2023京杭對話暨運河文化節11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舉(ju) 辦,以“傳(chuan) 承運河文化賦能美好生活”為(wei) 主題,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世界運河曆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共同主辦,匯聚了國內(nei) 外政產(chan) 學研各界嘉賓,共同為(wei) 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建言獻策。

  世界範圍內(nei) 有約1100條運河、4000多座運河城市。談到如何將大運河這一中華民族極具代表性的文化標識打造成世界級的文化IP,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北京對外文化傳(chuan) 播研究基地主任曲茹表示,IP是重要且高品質的文化符號,曹雪芹、馬可·波羅、利瑪竇……諸多中外知名人士都在曆史上與(yu) 運河結下不解之緣,“通過”他們(men) 可以向世界講好大運河故事。

  中國大運河俯仰古今、貫通南北、開放包容。曲茹建議,可集中挖掘運河文化優(you) 質內(nei) 容打造特色IP,通過文學、影視、動漫等豐(feng) 富的形式,打破跨文化傳(chuan) 播中的衝(chong) 突與(yu) 偏見,最大程度講好中國故事。

  中華文明是在“河流”中孕育和發展的。作為(wei) 運河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中國大運河沿線的眾(zhong) 多博物館正在以河為(wei) 媒,助力運河文化展示、交流和傳(chuan) 播。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執行館長張鵬稱,運河沿線各個(ge) 博物館在做好具有地域特色的運河文化傳(chuan) 播基礎上加強聯動,形成合力。

  2020年11月,大運河沿線的32家博物館共同成立了“大運河博物館聯盟”。至今,聯盟成員不斷擴增,在加強大運河文化學術研究,協調運河沿線博物館展覽、教育、文創資源,以及深化大運河文化品牌國際影響力等方麵做出了積極有效的探索和嚐試。

  在張鵬看來,數字技術的應用給博物館觀眾(zhong) 帶來獨特的觀展體(ti) 驗,在展示大運河活態文化遺產(chan) 價(jia) 值方麵效果尤為(wei) 突出。例如,河北滄州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展示館用多種數字展示手段,讓靜態的非遺以動態形式展現在觀眾(zhong) 麵前;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推出展覽“運河上的舟楫”,觀眾(zhong) 可“站”在船頭感受水流湧動和兩(liang) 岸的繁華,沉浸式了解運河沿岸市井百姓的生活,感受運河之美。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在過去三年持續打造‘我來啦大運河’品牌,包括線下流動展覽和線上打卡學習(xi) 活動等,每年聯動運河沿線10餘(yu) 家博物館,分別以科技、藝術等不同主題帶領中小學生開展學習(xi) 和交流。”張鵬說,截至目前,活動吸引了超10萬(wan) 名中小學生參與(yu) ,以生動的方式向青少年講好千年運河文脈故事。

  “千裏運河萬(wan) 卷書(shu) ,我就一直讀著這本‘書(shu) ’走下去。”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杜京表示,要推動大運河文化走向世界,就要在大運河的國際傳(chuan) 播上有所創新。除了利用書(shu) 籍、圖畫以及文學、戲劇、動漫等形式,還要加強青少年對大運河文化的了解、認識,使之感受到運河蘊藏的傳(chuan) 統文化魅力。(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