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吳桂琴:自主育種20多年 助力中國人“吃雞自由”

發布時間:2023-11-20 13:3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前不久,“京紅1號”高產(chan) 蛋種雞和“沃德188”白羽肉種雞在坦桑尼亞(ya) 產(chan) 下了第一批雞蛋,這是我國自主培育的種禽實現首次出口,完成了“零的突破”。為(wei) 了這一刻,中國農(nong) 學會(hui) 青年工作委員會(hui) 副主任委員、家禽研究院院長吳桂琴帶領團隊一做就是20多年,打開了種禽品種培育和技術攻關(guan) 的新局麵。

  “這次出口標誌著我國種禽品質獲得國際市場認可,增強了中國自主育種的信心。”吳桂琴說。在過去20多年裏,團隊已經成功培育了5個(ge) 蛋雞品種,累計推廣超過65億(yi) 隻,占據國內(nei) 市場半壁江山,實現了中國人每吃兩(liang) 枚蛋就有一枚源自京係蛋雞的目標。

  一段時間以來,國際上有兩(liang) 個(ge) 公司在種雞的培育上處於(yu) 壟斷地位。我國作為(wei) 一個(ge) “吃雞大國”,由於(yu) 沒有自主培育的品種,不少需求要靠進口購買(mai) 。但國內(nei) 企業(ye) 引種總是要看國外企業(ye) 的臉色,時間、數量和質量都沒有保障,甚至在一個(ge) 批次裏麵出現了“真三假四”的雞苗,使我國蛋雞產(chan) 業(ye) 發展存在安全隱患。

  “我們(men) 要把飯碗端在自己的手裏,讓自己的碗裏裝上自己的雞蛋和雞肉。”吳桂琴說。

  2008年博士畢業(ye) 後,吳桂琴來到了北京市華都峪口禽業(ye) 有限責任公司工作。那時,10個(ge) 品係近3萬(wan) 隻雞,其基本性能完全靠人工一隻一隻地測定。白天測定,晚上分析,經常要忙到後半夜,才能盡快挑選出具備某些優(you) 秀性能的雞。

  在大山裏的養(yang) 殖場,她和飼養(yang) 員住在一起,每天聽到最多的是上萬(wan) 隻雞的打鳴聲。那時候養(yang) 殖場裏信號不好,休息的時候,大夥(huo) 兒(er) 得在第4根電線杆下排隊,隻有站在那根電線杆下手機才有信號,才能給家裏打通電話敘敘家常。

  在一線工作時,吳桂琴發現飼養(yang) 員需要給每一枚雞蛋都寫(xie) 上編碼,流程繁瑣容易出錯。她帶領團隊設計了條形碼標記的方式,讓員工通過掃碼自動打印、在雞蛋上貼條碼的方式進行標識,大幅提升育種工作的效率。

  “從(cong) 無到有”的育種過程經曆了10年。吳桂琴細數了這10年來自主育種的周期:純係雞的選育需要4年的時間,在此期間要對每一代品係進行分析,找出性能優(you) 良的雞。接著再曆經3年,針對選育後的品係進行測定,進一步確定品係性能是否符合選育。等到性能初步成型後,再展開田間試驗,觀察在不同飼養(yang) 模式下產(chan) 蛋量和飼料轉化率等情況,而看著孵化的小雞養(yang) 成成熟的雞群,還需要1年半的時間。等到品種經過檢驗,再拿著育種材料去申報審批,還需要至少1年半的時間。這樣算下來,一個(ge) 自主培育種禽的誕生,需要差不多10年之久。

  在吳桂琴看來,養(yang) 殖業(ye) 具有較強的放大效應。一隻純係雞可以影響到大約24萬(wan) 隻商品代雞。在育種初期,育種人需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去觀察性能的穩定性,確保優(you) 質性能可以代代相傳(chuan) ,這樣等到品種投放市場後,養(yang) 殖戶才能獲得穩定收益。

  “現在回過頭來看,10年是一個(ge) 冷板凳。但是在育種的時間長河裏看,要實現每個(ge) 環節的可控,這個(ge) 時間並不算長。育種人不能急功近利,必須耐得住寂寞。”吳桂琴說。

  2009年4月18日,曆經10年培育的“京紅1號”和“京粉1號”兩(liang) 個(ge) 蛋雞新品種對外發布。好幾天,吳桂琴睡不著覺,“我們(men) 終於(yu) 有了自己的品種,終於(yu) 可以擺脫種源長期受製於(yu) 人的局麵。”

  但這一場跟國際市場的較量並沒有結束。要在國際種禽產(chan) 品市場上徹底打開局麵,必須用技術創新來提高育種效率。

  吳桂琴帶領團隊開發蛋雞育種管理係統,不斷迭代更新,實現了自動采集、高效分析和智能選擇,優(you) 化了30多項育種流程,工作效率提高了70%以上,年沉澱育種數據超過10億(yi) 條。

  另一個(ge) “硬骨頭”是——研發國產(chan) 蛋雞專(zhuan) 用“芯片”。基因芯片可以幫助科研人員發現雞苗形狀和基因之間的關(guan) 係,準確找到基因組合位點,從(cong) 而在研發技術層麵實現優(you) 質基因的遺傳(chuan) 。而此前基因芯片依賴國外進口,一隻雞的檢測費用高達1200多元,檢測周期長達3-4周,無法滿足育種需要。

  2014年,吳桂琴帶領團隊聯合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經過4年的時間,研發出國產(chan) 蛋雞專(zhuan) 用芯片——鳳芯壹號,價(jia) 格降低到進口的1/6,建立蛋雞基因組選擇技術平台,展開大規模應用,選種準確性平均提高51%,填補了國產(chan) 蛋雞專(zhuan) 用芯片的空白,也解決(jue) 了規模化應用的瓶頸問題。

  今年9月25日,作為(wei) 中國畜禽種業(ye) 的代表,吳桂琴應邀參加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首屆畜牧業(ye) 可持續轉型全球大會(hui) 。她作了題為(wei) 《智慧蛋雞引領中國家禽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的報告。“如今我們(men) 可以自信地說,育種的自主性提高了,可以實現國產(chan) 化的育種;另一個(ge) 自信是成本開始降低,可以實現規模化的生產(chan) 和檢測。”下一步,吳桂琴和團隊還在思考,如何不斷更新國產(chan) 蛋雞專(zhuan) 用芯片,培育出更優(you) 質性能的品種。

  目前,吳桂琴帶領團隊完成了30多個(ge) 組合的測定,成功培育出了“沃德”係列3個(ge) 白羽肉雞新品種。

  “‘沃德’是有內(nei) 涵的,是‘我的’,我的就是‘我們(men) 的’,我們(men) 的就是‘世界的’。”今年6月,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舉(ju) 辦的“農(nong) 業(ye) 強國 青年擔當”主題論壇上,吳桂琴向同行宣布,“我們(men) 也有了自己的白羽肉雞,終結了依靠進口的時代,中國人有望實現真正的‘吃雞自由’。”

  在吳桂琴看來,自主培育種禽的出口,會(hui) 帶動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出口。隨著國產(chan) 種禽走出國門,未來飼料業(ye) 、養(yang) 殖設備產(chan) 業(ye) 、疫苗產(chan) 業(ye) 等相關(guan) 企業(ye) 會(hui) 一起走出國門,逐步實現國內(nei) 養(yang) 雞行業(ye) 的全產(chan) 業(ye) 出口。

  但這遠遠還不夠。下一步,吳桂琴和團隊還有3個(ge) “第一”等待實現:要實現質量第一,在每一個(ge) 品種的生產(chan) 性能上達到國際領先標準;要實現數量第一,通過持續研發實現短時間內(nei) 生產(chan) 大量優(you) 質雞蛋;要實現效益第一,通過前沿技術提高飼料使用效率,充分打開國內(nei) 外市場。“讓中國的自主種禽出口到世界各地去。”她說。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楊潔 記者 樊未晨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