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支新型部隊的“育才三問”,從3名空軍少尉的成長規劃說起

發布時間:2023-12-07 13:55:00來源: 中國軍網

  三名空軍(jun) 少尉成長規劃

  ■解放軍(jun) 報記者 彭冰潔 通訊員 鄒 宇

  同期畢業(ye) ,同時下連,同為(wei) 專(zhuan) 業(ye) 技術軍(jun) 官,卻走上了三條不同的發展之路。回想自己與(yu) 兩(liang) 位戰友迥異的成長經曆,中部戰區空軍(jun) 某部少尉王立軒不禁感慨:“一張表格,幫助我走過軍(jun) 旅規劃的十字路口。”

  2022年盛夏,剛剛從(cong) 軍(jun) 校畢業(ye) 的新學員王立軒、周恩平、張文濤一同分配到該部任職。

  參加新幹部集訓時,初出茅廬的王立軒提出了一個(ge) 讓人有點意想不到的問題:“專(zhuan) 業(ye) 技術軍(jun) 官是不是隻能走專(zhuan) 業(ye) 技術成長路線?”

  王立軒在校期間是學員骨幹,興(xing) 趣愛好廣泛,擅長演講、主持、寫(xie) 作。他對自己的軍(jun) 旅規劃是:先學會(hui) 帶兵,再努力成長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指揮軍(jun) 官。

  沒想到,當同期畢業(ye) 的戰友們(men) 大多按部就班走上排長崗位時,王立軒卻因為(wei) 工作需要,成了一名專(zhuan) 業(ye) 技術軍(jun) 官。一時間,他有些不知所措。

  負責集訓授課的該部人力資源科周科長肯定地回複了王立軒:“專(zhuan) 業(ye) 技術軍(jun) 官也能通過合理規劃,交流到指揮管理崗位。”隨即,周科長拿出一張表格和兩(liang) 張圖——“軍(jun) 官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表”“專(zhuan) 業(ye) 技術軍(jun) 官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圖”和“指揮管理軍(jun) 官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圖”,為(wei) 大家講解了“指技交流”的製度設計和資格條件。他還以身邊戰友實現職業(ye) 發展規劃的經曆為(wei) 例,鼓勵年輕軍(jun) 官早做規劃。

  “感覺找到了自己的發展方向!”授課結束,王立軒拿著這張“軍(jun) 官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表”,敲響了所在大隊教導員辦公室的門。在教導員指導下,他結合自身情況,進一步明確了選擇“指技交流”路線後每個(ge) 階段的成長目標,決(jue) 心向著指揮管理軍(jun) 官成長路徑方向努力。

  與(yu) 此同時,兩(liang) 名戰友也明確了各自的發展方向——周恩平毫不猶豫選擇“踏踏實實幹機務,一門技術幹到精”;而張文濤決(jue) 定先嚐試走技術路線,將轉型指揮管理軍(jun) 官作為(wei) 備選。剛到單位報到不久,三人由此走上了不同的成長道路。

  一年多過去,三名空軍(jun) 少尉的境況各不相同——王立軒完成相關(guan) 理論培訓後,在教導員幫帶下開始參與(yu) 大隊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周恩平埋頭鑽研機務保障,通過任務錘煉和實習(xi) ,順利通過上崗資格考試;張文濤通過努力取得技術幹部崗位資格認證,也在工作中進一步明確了自己未來的轉型方向。

  “朝著規劃表上的目標和路線,我們(men) 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奮力奔跑。”雖然選擇各不相同,但三名年輕軍(jun) 官都對自己的未來發展信心滿滿。空閑時,他們(men) 又聚在一起暢談工作、成長、未來……

  “目標明確,所以思想堅定;路徑清晰,因此幹勁十足。”回首一年多來的墩苗成長,王立軒說。

  一張表格,兩(liang) 張圖,三段奮鬥經曆。三名空軍(jun) 少尉的不同成長經曆,不僅(jin) 折射出該部對年輕幹部培養(yang) 的科學規劃,更反映出一支部隊對人才培養(yang) 路徑的思考探索。

  (應采訪對象要求,部分人名為(wei) 化名)

  一支新型部隊的“育才三問”

  ■解放軍(jun) 報記者 彭冰潔 特約記者 朱薑海 空軍(jun) 報記者 王 樹 通訊員 袁啟迪

  標準,從(cong) 何而來

  看得見危機,才有機會(hui) 贏得先機

  這是中部戰區空軍(jun) 某部近年來人才培養(yang) 使用的成績單——

  看人力數據:大學生士兵占比超過40%,近50名官兵為(wei) 碩士以上學曆,多人被評為(wei) 高層次科技人才……

  看研究成果:多次榮獲重大獎項,多項創新發明被廣泛應用,多次完成重大演訓任務並受到表彰……

  作為(wei) 一支新型部隊,人才建設取得這樣的成績,可謂不容易,但該部黨(dang) 委並未沾沾自喜。

  “新裝備、新專(zhuan) 業(ye) 、新技術,是練兵備戰的新舞台,也是曆練成才的新賽道,需要人才建設加緊升級。”看得見危機,才會(hui) 主動出擊,才有機會(hui) 贏得先機。破解危機,關(guan) 鍵在人才建設,速度必須再快一些,儲(chu) 備還要更多一些。

  夜幕沉沉,機關(guan) 樓人力資源科辦公室仍然燈火通明,周科長還在電腦前忙碌。“某專(zhuan) 業(ye) 新學員剛剛學成歸來,某專(zhuan) 業(ye) 軍(jun) 官管理培訓即將進入尾聲,某專(zhuan) 業(ye) 3名幹部即將前往院校培訓深造……”他正在盤點近期人員學習(xi) 培訓安排。每年年初,機關(guan) 要製訂詳細的人才培養(yang) 計劃,實現“拉單列表”式規劃。

  “主動走出去,能夠看得更遠,成長得更快。”該部紀高工對此感觸很深——空軍(jun) 開辦高科技研修班,授課內(nei) 容涵蓋多個(ge) 前沿課題。“這是學習(xi) 深造的寶貴機會(hui) !”他們(men) 主動聯係、反複協調,上級機關(guan) 相關(guan) 部門專(zhuan) 門為(wei) 該部開放申請、設置送學名額。經過多方共同努力,今年新一期空軍(jun) 高科技研修班課堂上,出現了紀高工等人的身影。

  那年9月,該部某大隊領導正準備率隊執行外訓任務,突然接到通知:組織官兵到廠家進行業(ye) 務培訓。那時,大隊剛結束上一個(ge) 大項任務,官兵還沒來得及休整,又已整裝待發,即將執行下一個(ge) 任務。

  “這個(ge) 節骨眼上,究竟要不要派人到廠家參加培訓?”

  有人提出:“培訓內(nei) 容不是眼下急用,可以考慮適當延後。”有人則認為(wei) :“錯過這次培訓,就要等下一次機會(hui) 。人才培養(yang) 是長期工程,一步慢,步步慢。”還有人建議:“要不我們(men) 隻派幾名代表去參加培訓?”

  “時間不等人,打仗不等人,技術發展不等人!”大隊領導果斷拍板,“寧可一時辛苦,也要讓更多人去學習(xi) 充電。”最終,他們(men) 利用兩(liang) 個(ge) 任務間隙,選送10多名專(zhuan) 業(ye) 骨幹順利完成培訓。

  主動求學、主動求變,這份敏銳源自該部一直堅持的人才培養(yang) 要“先知先行”。

  新裝備還未列裝,該部立即抽調力量組成換裝大隊,專(zhuan) 門研究新機換裝工作,學理論、練操作、研戰法,預先培養(yang) 儲(chu) 備人才。

  “寧可人等裝備,絕不讓裝備等人。”該部領導介紹,這些官兵將成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種子選手”,通過裂變模式,加速培育出更多人才。

  打贏未來戰爭(zheng) ,關(guan) 鍵在於(yu) 挖掘人才潛力、激活人才資源。然而,作為(wei) 一支新型部隊,這一步究竟該怎麽(me) 走,並沒有可以借鑒參考的方法模式。

  記者問:“既然沒有成熟路徑,那你們(men) 以什麽(me) 標準來育人?”該部領導回答:“以未來作戰需要為(wei) 標準!”

  他們(men) 以未來戰爭(zheng) 研究為(wei) 基礎,結合單位建設經驗,針對不同戰爭(zheng) 形態,自主設計出兩(liang) 張結構圖,按照作戰需求優(you) 化現有崗位人員設置,並以此為(wei) 依據規劃部隊人才發展路徑,打好“提前量”。

  未來,這支新型力量究竟需要什麽(me) 樣的人才?他們(men) 與(yu) 空軍(jun) 工程大學協議建設聯教聯訓基地,統計分析作戰崗位需求,製作人才需求清單,擬製教育培訓計劃,供相關(guan) 院校和上級機關(guan) 參考,針對性做好未來戰爭(zheng) 人才儲(chu) 備。

  “技術不斷升級,人才培養(yang) 也須迭代。”這種緊迫感,牽引著該部人才建設的腳步越走越快、越走越穩。

  動力,由何而生

  短期培養(yang) 可以外在加壓,長遠成才更需內(nei) 生動力

  作為(wei) 一支技術密集型的作戰部隊,組建伊始,“人才從(cong) 哪來”是擺在該部黨(dang) 委一班人麵前的難題。人才建設等不得,也靠不得!如何盡快培育人才,成為(wei) 當時班子成員討論最多的問題。

  當時,由於(yu) 缺乏某領域的專(zhuan) 業(ye) 人才,官兵們(men) “摸著石頭過河”。第一批到廠家、院校學習(xi) 歸來的幹部骨幹作為(wei) “種子選手”,自主編寫(xie) 教案、教材,手把手傳(chuan) 幫帶,邁出了第一步。

  近年來,一大批新幹部加入團隊,如何讓年輕人才快速脫穎而出、擔當重任,成為(wei) 該部人才建設的關(guan) 鍵。為(wei) 此,他們(men) 強化人才培養(yang) 科學規劃,堅持邊使用邊培養(yang) 。

  軍(jun) 校畢業(ye) 後不久,一名年輕的助理工程師就奔赴演訓場,跟著分隊執行任務。沒多久,他又被要求獨立完成保障任務。任務,倒逼他加速提升能力。僅(jin) 兩(liang) 個(ge) 多月,他就掌握了裝備維護使用,勝任本職工作。如今,經曆重大任務錘煉,這名年輕幹部早已成長為(wei) 機務保障的中堅骨幹,順利走上中隊長崗位。

  一名地方大學畢業(ye) 後入伍的年輕軍(jun) 官來到該部後,單位注重挖掘發揮他的特長。在任務淬煉中,他開發出某程序,大幅壓縮了作戰數據處理時間;他創新研發的訓練軟件,受到上級多次表揚。現在,他已作為(wei) 該部科研後備人才重點培養(yang) 。

  “新生力量”的拔節成長,讓該部黨(dang) 委欣喜之餘(yu) ,也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擔憂:人才成長起來以後呢?後續的路該怎麽(me) 走?他們(men) 意識到,抓人才建設,視線必須拉長,短期培養(yang) 可由外在加壓,長遠成才更需內(nei) 生動力。

  動力,從(cong) 何而生?走進該部某大隊修教導員的辦公室,牆上懸掛的“專(zhuan) 業(ye) 技術軍(jun) 官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圖”和“指揮管理軍(jun) 官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圖”格外引人注目。

  細看這兩(liang) 張規劃圖,該部各崗位、各類型人才的發展路徑、年限要求、條件限製等內(nei) 容均包含其中,成長路徑一目了然。

  “這兩(liang) 張圖由機關(guan) 根據相關(guan) 政策規定、結合我們(men) 的崗位實際而製定,目的是讓年輕官兵一入軍(jun) 營,就能夠更加清晰地看到未來成長的多種可能。”一邊介紹,修教導員又拿出一張“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表”,告訴記者,“這張表由官兵自行填寫(xie) ,是官兵在了解兩(liang) 張圖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職業(ye) 規劃,屬於(yu) ‘私人定製’。”

  “兩(liang) 圖一表”,便是該部官兵成長成才的路線指南,方便各級總體(ti) 把握人才建設現狀。

  作為(wei) “新生力量”中的佼佼者,26歲的某業(ye) 務室帶頭人,可以說是近年來該部全鏈條設計、科學化培養(yang) 年輕人才的縮影。

  為(wei) 什麽(me) 進步這麽(me) 快?這位軍(jun) 官表示,詳細明確的成長計劃,讓他免去後顧之憂,能夠一門心思鑽研業(ye) 務。

  剛下部隊時,他被分配到某大隊從(cong) 事業(ye) 務工作,“當時,各級領導幾次找我談心,了解我個(ge) 人的成長訴求,並依據專(zhuan) 業(ye) 實際幫我設計了這份路徑規劃表。”

  目標明確,努力的方向也就更加清晰,成長自然更有動力。按照既定目標,在組織的指導幫帶下,畢業(ye) 第1年,他因業(ye) 務水平進步快,調入某業(ye) 務室工作;畢業(ye) 第2年,他參加上級比賽,取得優(you) 異成績;畢業(ye) 第3年,他又在某重要任務中表現出色,受到上級表揚……

  一步步成長,如今,打開他的“職業(ye) 發展路徑規劃表”一對比,記者發現,他正好走到規劃表上的第二步——業(ye) 務室帶頭人崗位。

  “流動的水,才是‘活水’。”在“兩(liang) 圖一表”的牽引帶動下,該部人才“活水”充分湧流。不僅(jin) 如此,他們(men) 還主動了解官兵個(ge) 人需求,抓住機會(hui) 鼓勵幫助人才骨幹“走出去”,讓人才“流”向更廣闊的天地。近年來,多名軍(jun) 官通過交流選調走上其他平台崗位。

  “人才+”,加出什麽(me)

  站在高處看全局,沉下心來謀一域

  “短短幾年,我的成長發展走上快車道。”該部梁副參謀長為(wei) 記者講述了自己的成長故事——

  軍(jun) 校畢業(ye) ,他分配到了這支部隊。作為(wei) 新幹部,他迅速在大項任務中嶄露頭角,並且結合作戰實際,創新研究某係統。

  原本,他以為(wei) 自己會(hui) 沿著專(zhuan) 業(ye) 技術幹部這條路線,繼續按部就班地成長。沒想到,考慮到單位發展和未來作戰需求,機關(guan) 推薦他這樣既懂專(zhuan) 業(ye) 技術又能指揮決(jue) 策的複合型人才轉型擔任領導職務。

  從(cong) 一名技術幹部轉入機關(guan) 履職,梁副參謀長迅速轉換“頻道”。他結合個(ge) 人特長和工作經驗,一個(ge) 月內(nei) 就成立團隊、統籌資源、搭建網絡,將原本零散的資源進行模塊化展示,方便各級調閱使用。

  梁副參謀長的成長經曆,是該部黨(dang) 委關(guan) 於(yu) “人才+”思維理念的又一次拓展。“人才建設需要站在高處看全局,沉下心來謀一域。”該部領導說。站在高處,才能看到全局、看準需求。放眼全局謀一域,在把握形勢中明辨方向,在辨析規律中研判對策,人才建設才能更加主動、更加精準。

  “選人育人用人留人政策不斷優(you) 化,為(wei) 科研創新和人才發展提供了更多機遇。”該部紀高工不僅(jin) 是裝備平台技術骨幹,更是科研創新的領頭羊。

  “平台給了大家發光發熱的機會(hui) 。”紀高工回憶,在裝備起步階段,他們(men) 自主展開某型訓練係統研製,用科研力助推戰鬥力提升,一大批科研創新人才在實踐工作中鍛煉成長。

  這些年,上級推出“快補優(you) 培”和“架梯攀高”計劃,旨在將人才培養(yang) 與(yu) 實踐平台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用創新項目延攬、培養(yang) 人才,用人才成就、推動項目,實現“人才+科研”一體(ti) 化培養(yang) 。

  不久前,作為(wei) 某專(zhuan) 業(ye) 年輕人才中的佼佼者,一名助理工程師因表現優(you) 異被破格提拔至副主任崗位。“優(you) 秀者優(you) 先,勝任者勝出。”短短幾年間,該部湧現出大批科研創新新秀,多項研究成果榮獲軍(jun) 隊科技進步獎。

  濃厚的學習(xi) 型創新型團隊文化,也讓官兵逐步向一專(zhuan) 多能轉變,各類人才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走進基層連隊,記者驚訝地發現,官兵們(men) “精一門、通兩(liang) 門、會(hui) 三門”已經成為(wei) 常態;軍(jun) 士群體(ti) 不僅(jin) 在日常訓練中承擔起統籌指揮管理等職責,而且在後勤保障、科研創新等領域表現突出。

  去年,在兩(liang) 位軍(jun) 官帶領下,三級軍(jun) 士長範灣深入鑽研某領域作戰運用方法,學習(xi) 模型算法,與(yu) 團隊一舉(ju) 榮獲全軍(jun) 軍(jun) 事建模競賽一等獎。他高興(xing) 地說:“學習(xi) 的機會(hui) 越來越多,個(ge) 人成長的道路越走越寬闊。”(中國軍(jun) 網-解放軍(jun) 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