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有力(大家談·宏觀政策顯效發力②)
貨幣政策是宏觀政策的重要抓手之一。今年以來,穩健的貨幣政策精準施策、持續發力,為(wei) 我國經濟總體(ti) 回升向好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本期大家談聚焦穩健的貨幣政策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為(wei) 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凝聚共識和力量。
——編 者
更好服務重大戰略需要
吳秋餘(yu)
為(wei) 了持續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今年初中國人民銀行決(jue) 定延續實施碳減排支持工具。截至今年6月末,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碳減排貸款超過7500億(yi) 元,帶動年度碳減排量超過1.5億(yi) 噸二氧化碳當量。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金融行業(ye) 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的增長,需要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今年以來,我國金融係統貫徹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要,不斷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持續提升金融服務質量和效能。從(cong) 支持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到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cong) 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到推進交通、水利等重大項目,源源不斷的“金融活水”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實踐證明,充分發揮貨幣信貸政策效能,不僅(jin) 有利於(yu) 擴內(nei) 需、穩投資、穩大盤,還有助於(yu)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不久前舉(ju) 行的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you) 質金融服務。”以國家重大戰略與(yu) 國家重大需求為(wei) 牽引,加強與(yu) 財政、產(chan) 業(ye) 等政策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將繼續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為(wei) 本報記者)
讓金融切實服務實體(ti) 經濟
甘 嶸
服務實體(ti) 經濟,是金融業(ye) 立業(ye) 之本。今年以來,我國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著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更好滿足實體(ti) 經濟有效融資需求。
政策千萬(wan) 條,落地第一條。與(yu) 政府相關(guan) 部門聯合開展政策宣講活動,既能幫助企業(ye) 更全麵深入地了解國家政策,也有助於(yu) 金融機構切實掌握企業(ye) 需求,更有針對性地助企紓困。我們(men) 在走訪調研中發現,處在成長期的科技型企業(ye) 從(cong) 技術研發到成果應用、市場開拓都需要大量資金,但往往缺乏可抵押的資產(chan) 。對此,我們(men) 創新推出“交湘科創貸”,以研發投入、知識產(chan) 權價(jia) 值等要素作為(wei) 核定貸款額度的標準。目前,我們(men) 已向60餘(yu) 家科技型企業(ye) 提供授信超過40億(yi) 元。不同行業(ye) 、不同規模的企業(ye) ,在不同發展階段對金融的需求是不同的,摸清情況、對接服務,才能打通金融“活水”注入實體(ti) 經濟的“最後一公裏”。
銀企無縫對接,是貨幣政策高效落地的重要一環。創新金融產(chan) 品、優(you) 化業(ye) 務流程、強化科技賦能,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融資渠道,必能切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ti) 經濟的能力和質效。
(作者為(wei) 交通銀行湖南省分行公司業(ye) 務部總經理)
持續推進普惠金融
秦 濤
為(wei) 小微企業(ye) 增活力、為(wei) “三農(nong) ”發展引“活水”、為(wei) 創業(ye) 就業(ye) 添動力,精準服務微觀經營主體(ti) 是我國貨幣政策的重要導向之一。
精準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要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從(cong) 總量來看,今年以來,我國兩(liang) 次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全麵鋪開,資金不斷流向有融資需求的小微企業(ye)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等“長尾客戶”。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貸款餘(yu) 額28.7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4.1%。同時,持續發揮政策利率引導作用,推動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平均利率為(wei) 4.8%,較2022年下降了0.4個(ge) 百分點。
從(cong) 結構來看,我國積極運用支農(nong) 支小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工具,更好實施差別利率政策,強化普惠小微貸款等信貸傾(qing) 斜,引導擴大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麵,幫助一批科技型、綠色型小微企業(ye) 發展壯大。從(cong) 實踐看,引導優(you) 質金融資源和服務流向薄弱環節,對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具有重要意義(yi) 。
用好總量和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把握流動性的投向,切實踐行“金融為(wei) 民”理念,補齊金融服務短板,定能以高質量金融服務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為(wei) 北京林業(ye) 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