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停換工作的年輕人
28歲的牛娜娜前不久第20次裸辭,帶著兩(liang) 隻貓,搬進了成都一個(ge) 農(nong) 家小院,開啟擺攤生活。
12年幹了21份工作,34歲的劉智去年8月辭職,從(cong) 事向往的自由職業(ye) ,她說,“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今年是33歲的羅鷗工作的第10年,從(cong) 貿易、互聯網、媒體(ti) 到醫療,在不停換工作後,他下決(jue) 心“深耕”現在的崗位。
當前不少青年把職業(ye) 體(ti) 驗當作人生體(ti) 驗的組成部分,他們(men) 在尋找不同的事業(ye) 發展方向,也在探尋不同的人生可能。不過,用人單位往往會(hui) 重視求職者對企業(ye) 的忠誠度、對行業(ye) 的了解深度。
那些頻繁跳槽的年輕人付出時間和試錯成本後,職業(ye) 競爭(zheng) 力提升了嗎?他們(men) 會(hui) 後悔嗎?
離熱愛更近
27歲的熊飛雲(yun) 2019年畢業(ye) 於(yu) 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學專(zhuan) 業(ye) ,現在是一所公立小學的語文教師,這是她工作4年來繼新媒體(ti) 、教培、策展、銷售、保險、外貿後的第7份工作,而她心裏明確的職業(ye) 最終站——成為(wei) 一名小說家並不在其中。
熊飛雲(yun) 總結,每次換工作的具體(ti) 原因有:不適合自己、看不到未來前景、不值得長期幹……在她的朋友眼裏,她是“累了、難受了、被PUA(精神控製的行為(wei) )了就辭職,沒錢花了就找工作迅速上崗”的自由灑脫、勇敢無畏的人。
“我沒有那麽(me) 勇敢。”熊飛雲(yun) 指的是“不敢直接成為(wei) 小說家”。因顧及家人對於(yu) 她“工作穩定”的要求,也因“沒有強大到獨自摸黑走小說家的路”,雖然她目標明確,但是一直在“職業(ye) 最終站外”徘徊。
熊飛雲(yun) 把每一次職業(ye) 經曆都看作一種探索。大學畢業(ye) 後,熊飛雲(yun) 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地產(chan) 公司負責公眾(zhong) 號內(nei) 容。一段時間後,她發現自己的寫(xie) 作風格不適合公司要求,“‘短平快’的寫(xie) 作不適合我,以後不會(hui) 找這種工作了”。
她考慮考研,“想踏踏實實學習(xi) 寫(xie) 作”。但是為(wei) 了養(yang) 活自己,熊飛雲(yun) 應聘當上了外貿業(ye) 務員,負責平台開發和維護客戶。然而受新冠疫情影響,外貿公司業(ye) 務不穩定,她決(jue) 定離開。
熊飛雲(yun) 用4個(ge) 字概括自己的職業(ye) 經曆:都是素材。“哪怕隻在一個(ge) 行業(ye) 裏探了探頭、略懂皮毛,但當寫(xie) 小說時,你就會(hui) 發現你已經比別人多了一些專(zhuan) 業(ye) 知識。”
28歲的李佳宜也有明確的職業(ye) 目標。快餐店服務生、建築設計師、演員、電影美術、空間設計師、策展人、數媒藝術工作者、劇照師、攝影師、剪輯師、電影製片人、遊戲公司員工、場記、廣告導演、電影導演……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她對自己的16份工作如數家珍。
“很多事需要情緒高漲時才能做出來,我經常去做新嚐試。”李佳宜本科畢業(ye) 於(yu) 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建築設計專(zhuan) 業(ye) ,後來發現自己對電影行業(ye) 感興(xing) 趣,於(yu) 是她的腦海中始終有“明確的主線任務”:做獨立電影導演、編劇或演員。
麵對不喜歡的工作,開始時李佳宜的心態會(hui) “不太平衡”,但投入後還是會(hui) 製定高標準來挑戰自己,提高收入的同時獲得進步,“我是很拚命的人,隻要我接了活兒(er) 就不能浪費這段時間,不能砸自己的招牌”。
她坦言進入遊戲公司工作就是因為(wei) 新冠疫情時電影行業(ye) 受到影響。不過她在進入遊戲公司後見到了很多出色的從(cong) 業(ye) 者,比如,一名專(zhuan) 門負責寫(xie) 故事線的年輕人負責做遊戲粒子特效,為(wei) 此還專(zhuan) 門修了物理博士學位。她說,“心態很重要,如果改變不了現狀,不能一直苦悶著浪費時間,要盡早學到一門可以謀生的本領,該焦慮還是會(hui) 焦慮,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做事情。”
白天上課,晚上10點下課後處理國內(nei) 兩(liang) 份遠程工作直到淩晨3點,上午8點起床再去上課,如果還有時間就盡量多寫(xie) 劇本、多看電影,這是目前李佳宜雷打不動的日程安排,“我寧可讓自己累一點、少睡一點,也要讓自己不會(hui) 因為(wei) 心裏沒底而不開心”。
她清楚地知道,“很多工作對我來說都是一些‘支線任務’,可能是遇到了好的機會(hui) 就去做了,但大部分都是與(yu) ‘主線任務’相關(guan) 或有幫助的”。
“離熱愛更近一點。”李佳宜擔心自己沒有天賦,也擔心自己有限的生活閱曆不足以做出好的電影,所以她選擇去北京電影學院讀電影進修班、拍短片、寫(xie) 劇本、做廣告導演等,慢慢她覺得“原來拍電影和拍短片沒有想象中那麽(me) 難,沒有那麽(me) 可望不可及了”。
為(wei) 了讓自己有更多選擇,劉智通過多種途徑盡可能體(ti) 驗不同職業(ye) :主業(ye) 、副業(ye) 、兼職、積極參加義(yi) 工等。
在工作了10年的老東(dong) 家,她覺得自己是“萬(wan) 金油”般的存在,“哪裏有火就去滅,哪裏有坑就去填”。得益於(yu) 此,劉智在公司內(nei) 部輪崗、換崗,做過文案創意、客戶服務、行政、法務、財會(hui) 、產(chan) 品開發和技術支持等不同方向的工作。
2021年,在劉智職業(ye) 生涯的第10年,她嚐試了媒介公關(guan) 崗,這讓劉智發現了自己事業(ye) 的發展方向。公司舉(ju) 辦活動時,劉智負責邀請相關(guan) 媒體(ti) 、達人、博主等,她喜歡這份工作帶來的及時反饋,沒有固定考核標準,自主性大。
為(wei) 了突破即將到來的35歲職場瓶頸,也為(wei) 了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劉智決(jue) 定辭去穩定多年的工作,開啟了以行業(ye) 顧問、媒介公關(guan) 為(wei) 主的自由職業(ye) 。
在劉智社交平台的博文互動區,不少年輕人問及如何找到感興(xing) 趣的事業(ye) ,她回複:“不要害怕焦慮迷茫,有這些情緒感受都是正常的,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重要的是去做,去行動,可能某天時機到了就找到了。”
什麽(me) 是穩定
上大學時,牛娜娜立過一個(ge) flag,想通過體(ti) 驗100種職業(ye) ,去選擇自己真正想要的職業(ye) 。“沒想20份工作就已經讓我知道要什麽(me) 了。”
2018年從(cong)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牛娜娜輾轉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成都,做過攝影助理、相冊(ce) 排版、收銀員、房產(chan) 銷售、財務、新媒體(ti) 運營等,最長9個(ge) 月,最短6天。
牛娜娜回憶,原以為(wei) 做相冊(ce) 排版設計工作月薪可以有六七千元甚至上萬(wan) 元,去了被告知底薪隻有2000元,“工資太低,在北京生活壓力很大,感覺需要努力很久才能得到我想要的工資,就辭職了”。
為(wei) 減少生活壓力,牛娜娜決(jue) 定找到包吃住的工作,她去了一家餐飲公司當收銀員,可她發現晉升空間很有限,“我不能一直幹這個(ge) ,還是應該去闖一闖,就辭職了”。
今年3月,牛娜娜找到一份新媒體(ti) 工作,試用期要求達到固定的爆文率、客戶回複量、訂單量,在“轉正壓力大”的情況下,她平穩度過試用期,熬過了“特別想辭職”的階段。但是“公司製度突然變了,雙休變單休,還不給加班費,後麵一件一件小事堆到一起,和老板鬧得不開心,就辭職了”。
牛娜娜覺得找工作並不難,“除了新工作的工資需要從(cong) 試用期開始算,其他沒有任何區別,我為(wei) 什麽(me) 非要在一家不開心的公司裏?”
就這樣在20份工作後,她“發現自己不適合上班”。
如今,她“搬到農(nong) 村後,心一下就寬闊起來了”。“擺攤並沒有很辛苦,拉著箱子直接打車到市集,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坐著做手工,跟攤主、顧客聊著天就賺到錢了。”她說,做手工咖啡首飾雖然身體(ti) 會(hui) 累,但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心裏從(cong) 沒覺得累過。
父母一直勸她重新找穩定的工作。“可能在別人眼裏我(生活)是困難的,但我自己真的沒有感覺。”在她看來,周末去市集擺攤,周中在家做咖啡首飾、運營社交賬號、剪視頻、寫(xie) 稿子,相當於(yu) “上三休四”,生活規律,月入上萬(wan) 元,“我現在挺穩定的”。
她用給房東(dong) 做線上推廣的勞動置換房租,不用再為(wei) 原來每個(ge) 月最大的支出發愁。不出攤時,牛娜娜還會(hui) 在專(zhuan) 屬自己的小菜田裏勞作,和鄰居聚餐,騎著電動車去鎮裏溜達,感受日出日落,“滿眼都是綠色和藍色,過上了我夢寐以求的生活,很舒服”。
10年前,牛娜娜的高中同學在同學錄上寫(xie) 下“努力拚搏”“考上211”的目標,她寫(xie) 的是“開心就好”。10年後,在社交賬號上,她編輯了這樣的個(ge) 性簽名:“從(cong) 此以後,做的都是自己喜歡的事”。
29歲的李一碩士畢業(ye) 於(yu)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安全專(zhuan) 業(ye) ,“其實每到一個(ge) 公司都是抱著長期發展下去的心態”,但有時“不得不跳槽”。
他的第1份工作是算法工程師,“每天會(hui) 琢磨優(you) 化程序,希望能有一番成就”。然而他發現難以適應從(cong) 學生轉變到職場人,“感覺自己的努力沒得到任何正向的反饋,領導沒有太多耐心帶新人成長”。
半年後,李一去了一家創業(ye) 公司做後端開發,遇到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同事,“大家一起加班,累並快樂(le) 著”。讓他遺憾的是,1年半後,由於(yu) 新冠疫情影響公司開始裁員,“我們(men) 整個(ge) 組基本全被砍掉了”。
他又找了份後端開發工作,由於(yu) 工作年限短,李一感覺很難接觸到核心業(ye) 務。他深知頻繁跳槽對自己的影響,“簡曆不好看,會(hui) 讓公司覺得我浮躁”。現在他的狀態是“不得不留下”,“就算覺得不滿意,也不敢輕易作出跳槽的決(jue) 定”。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就業(ye) 研究所研究員毛宇飛分析,年輕人頻繁換工作與(yu) 經濟環境、企業(ye) 的文化和價(jia) 值觀、薪資福利待遇與(yu) 個(ge) 人預期不匹配,工作內(nei) 容缺乏挑戰性,個(ge) 人能力難以提升等因素有關(guan) 。靈活就業(ye) 等新就業(ye) 形態也使青年就業(ye) 觀發生改變,他們(men) 期待通過換工作得到更多收入和自由,也更追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在毛宇飛看來,以前大眾(zhong) 對工作穩定的定義(yi) 往往依托於(yu) 單位,隻要單位不倒閉,就會(hui) 有穩定的勞動合同和收入,在此基礎上實現個(ge) 人價(jia) 值、發光發熱。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於(yu) “穩定”有了新認知,在工作中要持續提升自我價(jia) 值和行業(ye) 競爭(zheng) 力,同時滿足自己的興(xing) 趣需求,“不再是一定要在一家單位工作一輩子,更多的是強大自己適應時代”。
會(hui) 後悔嗎
頻繁跳槽,會(hui) 後悔嗎?
回顧10年的工作經曆,33歲的羅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其實也後悔,但不試試又一直後悔。”
2013年畢業(ye) 後,羅鷗入職湖南某企業(ye) ,後被外派至迪拜負責海外項目招商運營。他從(cong) 頭開始搭建部門、帶領團隊、積累資源,從(cong) 專(zhuan) 員、主管、經理做到總監,“收入水漲船高”。
工作得心應手,羅鷗卻覺得有種“溫水煮青蛙”的狀態,“我想要新的嚐試和挑戰”。當地的文化、氣候也讓他一直沒有歸屬感,2018年結婚後,他與(yu) 妻子一直異國兩(liang) 地。於(yu) 是,他在自己30歲時做出決(jue) 定:離開現有職位,回國發展。
羅鷗入職了杭州某頭部電子商務公司做客戶經理。“即使跨行業(ye) ,我也獲得了比較好的工作機會(hui) ,這完全得益於(yu) 第一份工作6年的基礎。”但是,他發現新工作節奏快、強度大,需要極強的自驅力、學習(xi) 力,國外積累的資源在國內(nei) 無法直接轉換,“相當於(yu) 從(cong) 頭開始,我的年齡在同崗位同事中偏大,在晉升上已經不具優(you) 勢”。
羅鷗開始邊工作邊找新的機會(hui) 。第2份工作幹了9個(ge) 月後,他離職進入湖南某央企,新工作在地域、強度、薪資等方麵都滿足他當時需求,離老家更近,方便照顧即將出生的孩子。
然而1年後,羅鷗發現工資難以支撐家中開支、晉升空間也有限。“短短兩(liang) 年,仿佛從(cong) 少年滿誌到中年危機,這是職場給自己上的最深一課。”
在朋友的介紹下,他輾轉來到上海的一家醫療公司擔任銷售副總監。憑借工作經驗帶來的學習(xi) 能力,羅鷗1個(ge) 月就迅速適應了新行業(ye) 。
羅鷗坦言,回國後的前兩(liang) 份工作處於(yu) “病急亂(luan) 投醫、缺啥補啥”的試錯狀態,現在自我定位逐漸清晰,“做任何決(jue) 定都會(hui) 更穩妥一點,每走一步都會(hui) 越來越謹慎、冷靜”。
“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hui) ,我真的會(hui) 考慮一直做第一份工作。”羅鷗說,那樣會(hui) 有更高的薪資、更高的職位。“可不回國就會(hui) 一直後悔,雖然能掙到錢,但是會(hui) 缺失國內(nei) 家庭生活的煙火氣。”
羅鷗建議處於(yu) 不停換工作迷茫期的年輕人要以旁觀者的姿態綜合審視個(ge) 人當下情況,“可以試錯但不要盲目試錯,要將試錯的成本變成你下一份工作的‘濾芯’,提升職業(ye) 競爭(zheng) 力是你的底氣”,在換工作時也不要輕易換行業(ye) 。
毛宇飛發現,在頻繁換工作的年輕人中,若有清晰的職業(ye) 目標,通過換工作積累相關(guan) 經驗和技能,可以持續提高職業(ye) 競爭(zheng) 力。若無清晰的職業(ye) 規劃,頻繁換工作反而會(hui) 使個(ge) 人職業(ye) 競爭(zheng) 力下降,“有可能越換越差”。
在短暫的工作中,新人難以深入了解行業(ye) 上下遊、運轉模式、盈利模式及未來前景,“在本應深耕的階段去做各種嚐試,結果隻能是在各行業(ye) 淺嚐輒止,實際上造成了職業(ye) 競爭(zheng) 力的下降。”毛宇飛認為(wei) ,兩(liang) 三年的穩定工作很重要,在工作過程中才能逐漸熟悉行業(ye) 、業(ye) 務,提升職業(ye) 競爭(zheng) 力,積累可量化的工作成績,同時逐漸明確職業(ye) 目標。
毛宇飛說,不少用人單位看重求職者工作履曆中的持續度,這能反映求職者對企業(ye) 的忠誠度、對行業(ye) 的了解深度。頻繁換工作帶來社保、工資的間斷期,也會(hui) 影響年輕人的職業(ye) 發展和生活狀態。他建議,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實習(xi) 、兼職體(ti) 驗嚐試不同工作,降低試錯成本,“因為(wei) 職場人換工作的成本遠高於(yu) 在校生換實習(xi) ”。
(應受訪者要求,劉智、羅鷗、熊飛雲(yun) 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譚雅麗(li) 記者 王聰聰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