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農村小賣部,牽著大民生

發布時間:2023-12-21 15:30:00來源: 人民日報

  廣東(dong) 省湛江市坡頭區打造基層治理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新載體(ti)

  農(nong) 村小賣部,牽著大民生

  核心閱讀

  化身“議事大廳”,為(wei) 村民聊天議事提供場所;化身“愛心驛站”,免費為(wei) 勞動者提供物資保障;化身“小文化樓”,點亮鄉(xiang) 村文化生活……廣東(dong) 省湛江市坡頭區充分利用散落在自然村裏的農(nong) 村小賣部,統一風格、規範管理,並賦予其多種功能,讓這些小賣部成為(wei) 村民參與(yu) 基層治理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新載體(ti) 。

  近日,廣東(dong) 省湛江市聚嘉福生態旅遊基地項目簽約儀(yi) 式在麻斜街道舉(ju) 行。誰能相信,這個(ge) 總投資1億(yi) 元的優(you) 質項目,是在一個(ge) 叫“咱村鋪仔”的地方醞釀而成的?

  在粵西地區,農(nong) 村小賣部俗稱“鋪仔”,是大家購買(mai) 日常用品的地方,也是左鄰右舍拉家常、打撲克、下象棋的場所。湛江市坡頭區充分利用這些散落在自然村裏的小“鋪仔”,統一風格、規範管理,升級打造成“咱村鋪仔”,並且賦予其村民聊天議事、文化體(ti) 育休閑、暖心愛心服務、文明積分超市等功能,讓它成為(wei) 村民參與(yu) 基層治理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新載體(ti) 。

  “來來來,一杆水煙筒,說說今天喜訊;坐坐坐,兩(liang) 條硬板凳,談談時下佳音。”走進該區龍頭鎮莫村,“咱村鋪仔”示範點前掛著的這副對聯,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咱村鋪仔”平日裏的熱鬧景象。據坡頭區委常委、區委辦公室主任、區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蘇子淳介紹,目前全區7個(ge) 鎮街已打造好示範“鋪仔”——“咱村鋪仔”145間。

  “議事大廳”開到家門口

  一張桌、一壺茶、幾個(ge) 杯,三三兩(liang) 兩(liang) 、促膝長談……小小的“鋪仔”儼(yan) 然村裏的“議事大廳”。

  “關(guan) 於(yu) 建設美麗(li) 鄉(xiang) 道,我的想法是把商業(ye) 較為(wei) 集中的鄉(xiang) 道和鋪麵進行統一改造,再引入當地名優(you) 土特產(chan) 和特色文化,升級為(wei) 鄉(xiang) 村商業(ye) 街。”“湛江灣實驗室就在我們(men) 村對麵,我們(men) 一定要結合地處高新區的優(you) 勢,‘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大力發展村集體(ti) 經濟。”“咱村的足球場、籃球場升了級換了代,應該多搞幾場鄉(xiang) 村體(ti) 育活動,慶祝慶祝,熱鬧熱鬧!”……冬陽下,偌大的莫村村民廣場旁,被濃蔭庇護的“咱村鋪仔”前,駐點幹部、村兩(liang) 委成員和村民群眾(zhong) 圍繞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美麗(li) 鄉(xiang) 村風貌提升,你一言我一語,暢所欲言、各抒己見。

  村委會(hui) 成員黎獻美一邊記錄一邊感言:“‘咱村鋪仔’除了給予村民充足的‘話語權’,更拓寬了上情下達的渠道和途徑;群眾(zhong) 提出的意見建議收集上報後,村兩(liang) 委保持跟進、及時回複,確保事事有人問、件件有回音,真正實現了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參與(yu) 村民自治。”

  “老實說,除了出遠門,我幾乎每天都要堅持來‘咱村鋪仔’坐坐。相比辦公室,這裏的氛圍更加輕鬆、更接地氣,村民們(men) 也更願敞開心扉反映訴求、說事講理,我們(men) 鎮裏也可以更加迅速及時地了解社情民意,捕捉住群眾(zhong) 工作的難點、痛點和關(guan) 切點,把握好基層治理和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閃光點。”龍頭鎮黨(dang) 委書(shu) 記趙良儒說道。

  今年初,廣東(dong) 省全麵啟動實施“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坡頭區委區政府聞訊後,號召所有在職區領導、區直單位班子領導幹部變身“指導員”,第一時間下沉鎮村一線;“咱村鋪仔”建成升級後,更是要求大家輪流駐點,隨時與(yu) 村幹部、村民共同商量怎樣把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好。

  南三青蟹、南三海鴨蛋、南三對蝦……在南三鎮田頭村,“咱村鋪仔”在銷售日常用品的同時,還積極采納村民建議,專(zhuan) 門開辟本地農(nong) 產(chan) 品展銷專(zhuan) 區,對內(nei) 深度挖掘本土農(nong) 特產(chan) 品,對外充分展示本地優(you) 質品牌,讓外地遊客知道買(mai) 土特產(chan) 就到“咱村鋪仔”,有效解決(jue) 了本地農(nong) 產(chan) 品銷售渠道窄、優(you) 質不優(you) 價(jia) 等問題,直接增加農(nong) 戶收入。

  以“走近群眾(zhong) 、貼近群眾(zhong) 、服務群眾(zhong) ”為(wei) 導向,坡頭區還利用“咱村鋪仔”位置適中等特點,結合各村日常開展的重難點工作如征地拆遷、宅基地確權等,設立村務公示窗和普法公告欄,開好“政策解讀直通車”,常態化、製度化地開展政策解讀、現場答疑,盡快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後一公裏”。

  小賣部變身“愛心驛站”

  “‘鋪仔’坐一坐嗎?”如今,小賣部老板見到鄉(xiang) 村保潔員、外賣小哥、快遞小哥都會(hui) 招呼一聲。“平常我們(men) 在附近打掃衛生,隨時可以到‘鋪仔’歇歇腳,喝杯水,‘鋪仔’讓我體(ti) 會(hui) 到濃濃情意!”環衛工李姨笑道。

  自打造“咱村鋪仔”以來,坡頭區積極倡導鄉(xiang) 村小賣部化身為(wei) “愛心驛站”,免費為(wei) 勞動者提供飲用水、充電設備、緊急藥品、口罩等,大力提倡村民互助、尊老愛幼、扶弱助困的美德。同時,“鋪仔”也接受村民捐贈那些已經閑置但還可利用的物品,如維修工具、兒(er) 童玩具、母嬰用品、家用電器、運動用品等,用來建設鄰裏共享愛心驛站。村民如有需要,都可以來“咱村鋪仔”登記借用。

  第二批主題教育開展以來,坡頭區注重發現和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的問題,率先在莫村“咱村鋪仔”設置“廣東(dong) 省名中醫服務農(nong) 村診室”,邀請省市名中醫或派遣本地中醫專(zhuan) 家的方式進駐,定期開展中醫藥文化的科普講堂和義(yi) 診活動,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you) 質專(zhuan) 業(ye) 的中醫健康服務。

  為(wei) 鼓勵更多村民加入文明實踐活動中來,坡頭區在以往各鎮街、行政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積分超市”試點的基礎上,將“文明積分超市”延伸至自然村,在示範“鋪仔”內(nei) 倡導以“小積分”引領“大文明”,進一步完善積分兌(dui) 換製度。“村民憑積分到‘鋪仔’兌(dui) 換心儀(yi) 物品,進而充分激發村民群眾(zhong) 踐行社會(hui) 公德、群策群力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積極性。”莫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莫超華介紹。

  同時,坡頭區充分利用就近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誌願服務站優(you) 勢,將誌願服務保障延伸至“鋪仔”,誌願者、網格員等經常來到“鋪仔”,為(wei) 特殊就業(ye) 群體(ti) 提供全天候貼心服務,讓鄰裏更和諧,讓鄉(xiang) 村更溫情。

  “文化驛站”點亮百姓生活

  “咱村鋪仔”不僅(jin) 是“愛心驛站”,讓鄉(xiang) 村更有溫情,還是“小文化樓”,點亮鄉(xiang) 村文化生活。閑暇時光,村民們(men) 常常聚集在“鋪仔”,有聊村曆史的,有唱粵曲的,有吟詩作對的……漸漸地,“鋪仔”成了一個(ge) 小小的“文化驛站”。

  當村裏不舉(ju) 辦文化活動時,“咱村鋪仔”就變成“榕樹大講堂”,每周二、周四晚上,由老幹部、老黨(dang) 員、新鄉(xiang) 賢等組成的誌願宣講隊伍,用當地方言等解讀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政策,用“小故事”闡釋“大道理”,讓村民“坐得穩、願意看、聽得懂、記得住”,潛移默化地提高村民素質,促進農(nong) 村精神文明建設。

  “咱村鋪仔”還不知不覺地成了文旅人才打卡地、節慶活動策源地。

  南三島是粵西地區主要鹽產(chan) 區,鹽業(ye) 生產(chan) 條件優(you) 越,製鹽曆史悠久。南三鎮黨(dang) 委書(shu) 記唐海迪專(zhuan) 門從(cong) 市區請來民俗專(zhuan) 家和策劃團隊,多次深入村頭、河口以及海邊的“咱村鋪仔”,虛心向當地有經驗有見識的老鹽工老漁民請教問計,今年中秋國慶假期,舉(ju) 辦“生態海鹽文化季”。活動現場,除了打造出一座座由粗鹽堆成的巨大“雪”山,讓市民遊客體(ti) 驗湛江特色的“冰雪”之城,還設置多個(ge) 互動手作攤位,給遊客觀摩製鹽過程,甚至用粗鹽製作不同的海鹽飲品、海鹽食品以及跟海鹽相關(guan) 的手工產(chan) 品等。此外,一旁的研學專(zhuan) 區也十分引人注目,製鹽師傅們(men) 通過講解製鹽步驟、科普用鹽知識等,讓遊客從(cong) 視覺、嗅覺、觸覺等方麵深度體(ti) 驗古法製鹽的奧秘。

  一直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坡頭區委書(shu) 記陳景泰表示,小“鋪仔”裏有大民生,下一步,坡頭區將進一步按照湛江市深入推進全省“百縣千鎮萬(wan) 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戰略部署,持續探索和擦亮“鋪仔文化”等基層治理特色品牌,讓越來越多的“咱村鋪仔”成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一道耀眼的風景線,推進鄉(xiang) 風文明,推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

  (路玉萍、黎明參與(yu) 采寫(xie) )

  (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