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賽博判官”興起,年輕人迷上在線“斷案”

發布時間:2023-12-21 15: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成為(wei) “小美評審團”評審員的第一天,劉正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判斷“一條差評究竟該不該被展示在商家的評論區”,成了他沒有工資的“副業(ye) ”。

  當下,在外賣、二手交易等線上平台,數萬(wan) 人和劉正有著同樣的經曆:由於(yu) 買(mai) 賣雙方各執一詞,他們(men) 化身“賽博判官”(在一些網絡平台上受邀評判評論合理性、交易糾紛等的大眾(zhong) 評審員——記者注),麵對“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場麵,作出自己的判斷。

  快樂(le) 產(chan) 物

  “第一次了解到這種模式,還是在社交平台上偶然刷到的。”王珂回憶起自己當“賽博判官”初體(ti) 驗,“當時隻覺得有趣,就想著試一試,沒想到‘一發不可收拾’”。

  利用上班路上等地鐵的幾分鍾時間,點開某些平台的“評審團”或“小法庭”功能,以網絡投票的形式為(wei) 賣方或買(mai) 家“評評理”,已成了王珂每天的習(xi) 慣。“閑來無事的時候,看看他們(men) 的‘掰扯’過程,也覺得挺有意思的。”在她看來,做“賽博判官”是自己排遣無聊的一種方式。

  “賽博判官”已成為(wei) 年輕人的一種社交方式。平台上,在商家和顧客辯論之餘(yu) ,評審員們(men) 也可以進行點評。評論區內(nei) ,“紅藍方”各自為(wei) 營,展開唇槍舌劍;在場外,不少“賽博判官”也會(hui) 將“案子”轉發到自己的現實社交圈內(nei) ,與(yu) 好友一起討論分享。

  不僅(jin) 如此,“賽博判官”也風靡各大社交平台。在武漢大學發展與(yu) 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陳武看來,這是一種集體(ti) 參與(yu) ,比個(ge) 人單獨參與(yu) 有了更多的社會(hui) 屬性和社會(hui) 意義(yi) 。

  “外賣判官怎麽(me) 這麽(me) 好笑”的微博話題下,一則因“顧客下單桂林米粉,卻備注要螺螄粉”而引發爭(zheng) 議的案例,勾起了張小笑的好奇心。她通過測試成為(wei) 評審員,開啟了“賽博判官”之旅。

  有的商家裝糊塗“甩鍋”騎手,有的顧客評價(jia) 犀利,說出廣大用戶心聲,堪稱“互聯網嘴替”……據張小笑說,她平時幾乎不會(hui) 給商家和騎手差評,擔心給他們(men) 帶來麻煩。而在參與(yu) 評審的過程中,她對差評的看法發生了改變:“我發現沒有人會(hui) 因為(wei) 你給了差評而指責你,有什麽(me) 說什麽(me) ,勇敢地給出真實的評價(jia) ,反而會(hui) 給其他消費者提供有效的建議。”

  “既能有趣,又能拉架評理。”參與(yu) 評審成了劉正日常生活的“調味劑”。完成每天有限的評審任務後,他還會(hui) 意猶未盡,定上第二天的鬧鍾提醒自己完成任務。他把這件事當成遊戲,抱著操閑心、湊熱鬧的心態,被各種“評論梗”和“互聯網嘴替”逗得捧腹大笑。

  不過偶爾,劉正也會(hui) 遇到拿不準的時候,思前想後作出一個(ge) “判決(jue) ”要花上好幾分鍾。“有時會(hui) 遇到說出心聲的評論,似曾相識;有時也覺得顧客無理取鬧,心疼商家。”在他看來,“賽博判官”終歸是年輕人現代生活方式下誕生的產(chan) 物。

  正義(yi) 之舉(ju)

  王珂介紹,平台會(hui) 在自己投票後即時作出反饋,告訴用戶自己的選擇是否與(yu) 大多數“判官”一致,這也是她加入評審團的原因之一。“遇到一些比較難判定的事例,我往往還會(hui) 求助身邊人尋求意見。”她提到,雖然是奔著開心去的,但她仍然很在意自己的投票是否公正客觀,“換位思考,如果是我受了委屈,我也會(hui) 希望能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得到一個(ge) 公正的結果”。

  “年輕人經常被別人評價(jia) ,但是自己評價(jia) 別人往往沒人聽,這種說話和評價(jia) 可以算數的感覺是年輕人非常需要的。”陳武表示,這是參與(yu) 感、存在感和價(jia) 值感的體(ti) 現。

  王珂很享受這種“為(wei) 他人評理”的過程。“哪怕每天刷到的都是‘不加香菜但給了蔥花’‘宮保雞丁到底是酸甜還是香辣’這樣雞毛蒜皮的小事,但隻要維護了‘正義(yi) ’一方的利益,也會(hui) 讓我有一種滿足感。”對此,不少人戲稱“體(ti) 驗了一把當代包青天”。

  王丹丹是閑魚的資深用戶。她第一次知道這個(ge) 功能,是被人告上“法庭”。她在出售蛋糕卡時,突然被買(mai) 家申請退貨退款。由於(yu) 已經告知對方卡的賬號密碼,她拒絕了買(mai) 家的要求。買(mai) 家向“小法庭”提起申訴,不過由於(yu) 證據充分且事由清晰,王丹丹輕鬆取勝。

  此後,王丹丹多次參與(yu) “小法庭”評審。由於(yu) 自己受到過公正的判決(jue) ,她在每一次評審中都三思而行。在她看來,作出正確而謹慎的選擇非常重要,“二手交易每一單都跟錢有關(guan) ,我的一個(ge) 選擇可能就決(jue) 定了這筆錢的歸屬”。

  還在上大學的蔡理昕加入“閑魚小法庭”的1年以來,每周都會(hui) 完成30條左右的評審任務。作為(wei) 攝影“發燒友”,他對各種相機都如數家珍。

  蔡理昕經常在“小法庭”上遇到賣家隱藏瑕疵的問題,一些評審員因缺乏相機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導致買(mai) 家後期維權困難重重。他以二手膠片相機舉(ju) 例,“賣家發貨前照片沒有問題,但實際上膠片相機的功能性有問題,有的評審員並不了解這一點,從(cong) 而導致誤判”。

  針對這種情況,蔡理昕在評審中著重留意關(guan) 於(yu) 電子產(chan) 品交易的維權評價(jia) ,並學習(xi) 應該怎樣完善證據鏈。“我也會(hui) 告訴別人在這個(ge) 過程中應該如何申訴,給他們(men) 提供建議,幫助他們(men) 及時有效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王珂看來,雖然在大眾(zhong) 共識中,消費者往往處於(yu) 弱勢,但自己在參與(yu) 評審的過程中,卻發現了一些來自買(mai) 家的惡意差評:“無論是幫助消費者維權,還是避免一個(ge) 良心商家被冤,都有助於(yu) 平台的良性運轉。”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苗鳴宇介紹,根據我國《電子商務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規定,電子商務平台經營者不得刪除消費者對其平台內(nei) 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務的評價(jia) 。“這意味著如果‘差評’一旦發出就直接展示或公布,平台對於(yu) 差評不再有控製權,隻能由消費者自行刪除或由法院判決(jue) 刪除。因而,一些平台現在為(wei) 差評設置了‘展示’的前置判斷程序,並請網友來作評判,平台既未違法刪評,又達到了不讓不適當的差評出現在公眾(zhong) 視野裏的目的。”

  在苗鳴宇看來,網友參與(yu) 評判交易或者差評,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於(yu) 從(cong) 中立角度對於(yu) 相關(guan) 爭(zheng) 議作出評判,維護平台內(nei) 部評價(jia) 係統的公正性和客觀性。網友參與(yu) 評判還可以增強用戶對平台的了解,增加參與(yu) 度和歸屬感,提高用戶對平台的忠誠度和黏性。

  客觀對待

  在陳武看來,“賽博判官”的產(chan) 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此前平台在評價(jia) 機製上的不足,但其效果還有待觀察和實踐檢驗。

  江西一所高校的陳昕瑞對“賽博判官”的運行持保留態度。“拿某平台的評審團模式舉(ju) 例。當商家收到來自顧客的差評,他們(men) 可以申請上‘網絡法庭’,邀請評審員來決(jue) 策這條評價(jia) 是不是有失偏頗。”在他看來,這樣的設置是更有利於(yu) 商家的,“麵對用戶的差評,商家可以提出申訴並展示申辯的理由,用戶卻沒有二次辯解的機會(hui) 。”

  在陳昕瑞看來,“賽博判官”的迅速走紅更像是某些平台或商戶的一場營銷。“商戶與(yu) 消費者之間戲劇性的衝(chong) 突,往往會(hui) 吸引大批網絡用戶‘圍觀’,平台便能從(cong) 中獲得大量的流量和曝光度。”他表示:“在體(ti) 驗評審員功能時,我發現有的商家和用戶之間的交流有些脫離現實,像是故意搞笑,有的還會(hui) 與(yu) 當下網絡流行的熱點‘撞梗’。”這讓陳昕瑞開始懷疑,其中一些看起來“刻意”的對話,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很多網友都是抱著‘打抱不平’的心理參與(yu) 其中,如果放任這樣無厘頭的劇情愈演愈烈,隻會(hui) 讓‘網絡哄客’越來越多,‘網絡俠(xia) 客’越來越少,那就脫離這個(ge) 模式的初衷了。”他表示,“賽博判官”模式的運行應當細水長流。“如果最後大浪退去,平台得了流量,商家鑽了空子,網友找了樂(le) 子,那消費者又得到了什麽(me) 呢?”陳昕瑞說。

  王丹丹也認為(wei) “差評是否予以展示”的機製有失偏頗。一案例顯示,某顧客給貓咖差評,說貓咪不親(qin) 人,貓咖駁斥貓咪的本性就是如此。她和家人對此討論了長達十餘(yu) 分鍾。“雙方的觀點我都可以理解,我很難在目前的機製下給出答案。”若以差評客觀與(yu) 否為(wei) 標準,她認為(wei) 該差評不成立;若是以展示評論與(yu) 否為(wei) 標準,她則認為(wei) 該評論對其他用戶有參考價(jia) 值,應當被展示。

  “對一件事情每個(ge) 人會(hui) 有不同的聲音。作為(wei) 消費者,我想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觀點,雙麵的真實評價(jia) 才是值得參考的。”王丹丹表示,“就算是遇到邏輯不成立的差評理由,我自己也有過濾的能力。”

  “有的人可能比較喜歡發表意見,但希望這種意見不要形成‘沉默的螺旋’,湮沒了那些平衡的聲音,讓持不同意見的人害怕發聲甚至遭受網暴,互聯網的和諧發展需要對話而不是爭(zheng) 吵。”經常使用外賣、二手交易等平台的陳貝貝結合自己的經驗,建議用戶在參與(yu) 評審的過程中,秉持公允優(you) 先,“不僅(jin) 僅(jin) 在‘點擊’中行使投票的快感,而應該有一定陳述理由的空間,在‘辯論’和‘探討’中,提升自己的素養(yang) 。”

  陳武也對年輕人提出建議,他希望“判官們(men) ”珍惜自己手中的“權力”,有權不可任性,要體(ti) 現公平原則,慎重行使判官權力。同時,多進行事實判斷,少進行價(jia) 值判斷,盡量少受情緒和情感的影響。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除蔡理昕、王珂外,受訪大眾(zhong) 評審及網友為(wei) 化名。程思對本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俞希 見習(xi) 記者 梅從(cong) 政 羅希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