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們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本報記者 孫明源
教育是民族振興(xing) 、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2023年,我國教育事業(ye) 再上新台階。
這一年,科學教育工作持續推進,為(wei) 學生的科學夢想插上翅膀;學位管理體(ti) 製不斷完善,學位授予質量得到保障;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為(wei) 數字教育變革提供有益經驗,助力中西部教育質量全麵提升……
奮力建設教育強國、以中國式教育現代化助推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嶄新局麵正在打開。
優(you) 化高校學科布局
《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印發
4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設置調整優(you) 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優(you) 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zhuan) 業(ye) 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的學科專(zhuan) 業(ye) ,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學科專(zhuan) 業(ye) 。
與(yu) 此同時,“90所大學撤銷公共事業(ye) 管理專(zhuan) 業(ye) ”的話題隨之登上了微博熱搜。幾天後,教育部公布2022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備案和審批結果,各高校新增本科備案專(zhuan) 業(ye) 1641個(ge) 、審批專(zhuan) 業(ye) 176個(ge) ,調整學位授予門類或修業(ye) 年限專(zhuan) 業(ye) 62個(ge) ,21種新專(zhuan) 業(ye) 納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國普通高校本科專(zhuan) 業(ye) 布點總數6.6萬(wan) 個(ge) ,較2012年新增1.7萬(wan) 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撤銷和停招了近1萬(wan) 個(ge) 專(zhuan) 業(ye) 點,每年調整幅度將近5%。
隨著一部分專(zhuan) 業(ye) 的撤銷,許多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在高校中湧現。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大數據管理與(yu) 應用、虛擬現實技術等專(zhuan) 業(ye) 在多所高校開設。
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發布
2023年是“雙減”政策實施的第三個(ge) 年頭。“雙減”減去了中小學生過重的學習(xi) 負擔,增加了高質量且必要的教育內(nei) 容。“雙減”之後,科學教育有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願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ye) 的青少年群體(ti) 。
5月,教育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希望通過3至5年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的各項措施全麵落地,中小學科學教育體(ti) 係更加完善。
與(yu) 提升科學教育主張並行的,是切實的製度保障。教育部等有關(guan) 部門要求在“國培計劃”示範項目中專(zhuan) 門設置中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培訓項目;落實小學科學教師崗位編製,加強中小學實驗員、各級教研部門科學教研員配備,逐步推動實現每所小學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類碩士學位的科學教師。
《意見》還指出,要動員社會(hui) 各方參與(yu) 並提供資源和課程,引導企業(ye) 援建基地,豐(feng) 富科學教育資源。各校要由校領導或聘任專(zhuan) 家學者擔任科學副校長,原則上至少設立1名科技輔導員、至少結對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機構。
深化高考改革
越來越多的地區采用新高考模式選才
2023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291萬(wan) 人,比去年增加98萬(wan) 人,再創曆史新高。同2022年相比,2023年越來越多的地區采用了新高考模式。其中,北京、上海、山東(dong) 、浙江、海南、天津采用“3+3”新高考模式,遼寧、福建、湖北、湖南、江蘇、廣東(dong) 、河北、重慶采用“3+1+2”模式。各地考試時間為(wei) 2天、3天、4天不等。
2014年,《國務院關(guan) 於(yu) 深化考試招生製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頒布,標誌著我國新一輪考試招生製度改革正式啟動。目前,多地啟動了高考綜合改革,在考試內(nei) 容、形式、招生錄取方式等方麵實施了係列改革舉(ju) 措。改革之後的高考模式,就是人們(men) 常說的新高考。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王新鳳表示,近年來的高考改革舉(ju) 措從(cong) 多個(ge) 方麵改變了中小學的育人模式。改變過去單純對知識或者能力的考查,聚焦核心素養(yang) 考查,是新高考從(cong) “知識導向”向“素養(yang) 導向”轉變的具體(ti) 體(ti) 現。
綜合素質評價(jia) 是新一輪高考改革的亮點之一。新高考提出規範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探索將過程評價(jia) 結果納入招生錄取參考。高中學校建立學生綜合素質評價(jia) 檔案,包括思想品德、學業(ye) 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yang) 、社會(hui) 實踐等5個(ge) 方麵。
隨著高考改革不斷推進,“高考加分”“錄取批次”等名詞正在成為(wei) 過去式。新高考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逐步取消錄取批次,實施平行誌願招生錄取辦法,增加了高校與(yu) 學生的雙向選擇機會(hui) 。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國家優(you) 秀中小學教師培養(yang) 計劃啟動實施
5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把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wei) 建設教育強國最重要的基礎工作來抓,健全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ti) 係,大力培養(yang) 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e) 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zhuan) 業(ye) 化教師隊伍。
7月,國家優(you) 秀中小學教師培養(yang) 計劃正式啟動實施。計劃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為(wei) 中小學培養(yang) 研究生層次優(you) 秀教師,首批試點支持30所高校承擔培養(yang) 任務。
同時,師範生公費教育也在深入推進。2023年部屬師範大學計劃招收公費師範生8300名,計劃招收“優(you) 師計劃”師範生12420名,比2021年實施之初增加28%。師範教育協同提質計劃持續推進,72所師範院校互派幹部教師600餘(yu) 名,師範生訪學交流、跨校培養(yang) 近900人,培訓教師20.3萬(wan) 人次,開放優(you) 質課程862門。
8月,教育部舉(ju) 辦新聞發布會(hui) 。財政部科教和文化司副司長馬宏兵在會(hui) 上介紹,2018年至2022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累計投入21.4萬(wan) 億(yi) 元,年均增長7%,占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的比例始終保持在4%以上。
“強教必先強師,教師是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各級財政部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堅持將教師隊伍建設作為(wei) 教育投入的重點,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水平,著力加強教師培養(yang) 培訓和素質提升,支持全麵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馬宏兵說。
推動體(ti) 教融合落地見效
我國大學生取得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曆史最好成績
8月,第三十一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在四川成都圓滿落幕。中國代表團共獲得103枚金牌、40枚銀牌、35枚銅牌,位列獎牌榜第一,取得了我國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hui) (以下簡稱大運會(hui) )的曆史最好成績。中國大學生運動員們(men) 獲得的優(you) 異成績也展現了體(ti) 教融合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公眾(zhong) 對體(ti) 教融合的認知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讓孩子學習(xi) 和掌握一兩(liang) 項體(ti) 育技能。
中國大學生體(ti) 育協會(hui) 副主席、首都體(ti) 育學院原院長鍾秉樞表示,當下,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招生政策有了大幅度調整,國家隊和省隊正逐步嚐試與(yu) 各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聯合培養(yang) 體(ti) 育人才。據相關(guan) 規定要求,高校高水平運動隊要為(wei) 大運會(hui) 、奧運會(hui) 提供人才支撐,因此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入學門檻也由二級運動員提到一級運動員以上。同時,運動員文化水準的要求也在提高,招收高水平運動隊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對考生的高考成績要求須達到生源省份本科錄取最低控製分數線;其他高校對考生的高考成績要求須達到生源省份本科錄取最低控製分數線的80%。
除了專(zhuan) 項體(ti) 育運動本身,體(ti) 教融合中的“體(ti) ”還包含更加豐(feng) 富的內(nei) 涵,比如健康知識、營養(yang) 學、基本運動技能等等。體(ti) 教融合是一項係統全麵的工作,關(guan) 係到青少年整體(ti) 科學素養(yang) 和身體(ti) 素質的提升。
中國大學生運動員取得的佳績反映出近年來體(ti) 教融合的發展成效,但是在大運會(hui) 這座裏程碑之後,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以及體(ti) 教融合助推體(ti) 育強國建設的實踐依然任重道遠。
完善學位管理體(ti) 製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草案)》提請審議
學位是對個(ge) 人學習(xi) 成績和專(zhuan) 業(ye) 能力的認可和評價(jia) 。學位授予的質量直接關(guan) 係到人才培養(yang) 的質量和高等教育的聲譽。我國現行的學位條例製定於(yu) 1980年,隨著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和高等教育事業(ye) 改革創新,現行的學位條例已無法滿足學位體(ti) 係建設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製定學位法,可為(wei) 規範學位授予標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五次會(hui) 議審議。
據介紹,草案適應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方向和實踐要求,圍繞完善學位管理體(ti) 製、細化和明確學位授予條件和程序等方麵作出規定,進一步規範了學位授予權審批行為(wei) ,確保學位授予質量。
草案同時強調,學位論文或者實踐成果存在抄襲、剽竊、偽(wei) 造、數據造假、人工智能代寫(xie) 等學術不端行為(wei) 的,經學位評定委員會(hui) 審議決(jue) 定,由學位授予單位撤銷學位證書(shu)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草案明確,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wei) 的學位申請人,學位評定委員會(hui) 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學位的決(jue) 定;對存在學術不端行為(wei) 的已獲得學位者,由學位授予單位撤銷其學位,收回或者宣布學位證書(shu) 無效。這意味著科研誠信不僅(jin) 是道德底線、學術底線,未來還會(hui) 成為(wei) 法律底線。
此前,教育部已多次強調對科技造假和學術不端“零容忍”,提出建設完善健康的學術生態,堅決(jue) 維護學術秩序和教育尊嚴(yan) 。杜絕論文造假,打擊學術不端,維護學位授予的嚴(yan) 肅性和權威性,是學位法的使命所在。
推進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中學生英才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等深入實施
在2023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表示,加強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是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內(nei) 在要求與(yu) 必然選擇,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石。張希的發言,體(ti) 現出我國對於(yu) 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的高度重視。
基礎學科具有探索事物本源、探究基本原理的學術特性。相較於(yu) 應用型學科,其人才培養(yang) 具有長期性特征。要做好基礎學科人才培養(yang) ,需要整個(ge) 教育體(ti) 係的協同聯動。
隨著“中學生英才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ang) 計劃”的深入實施,從(cong) 中學到大學的人才成長之路得以貫通。僅(jin) 以“中學生英才計劃”為(wei) 例,2023年,“中學生英才計劃”實施範圍進一步拓展,培養(yang) 高校增至58所,覆蓋25個(ge) 城市,計劃培養(yang) 1700餘(yu) 名品學兼優(you) 、學有餘(yu) 力的中學生。這些學生會(hui) 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一流高校,在數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領域的知名科學家指導下,參加科學研究、學術研討和科研實踐。
重視家庭教育作用
《關(guan) 於(yu)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機製的意見》發布
家庭教育是一個(ge) 人接受的最早、時間最長、影響最深的教育。但是,全國婦聯發布的一項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家長沒有接受過任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認真學習(xi) 過兒(er) 童相關(guan) 法律和心理學的家長不超過一成。
曾經“隱形”的家庭教育,在2023年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2023年,教育部等13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健全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機製的意見》。該意見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機製健全、聯動緊密、科學高效的學校家庭社會(hui) 協同育人機製。居民委員會(hui) 、村民委員會(hui) 、婚姻登記機構、收養(yang) 登記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開放大學、老年大學、社區學院等各類機構都將開展家庭教育指導服務。
9月,人力資源和社會(hui) 保障部對《家庭教育指導師國家職業(ye) 技能標準》等66個(ge) 國家職業(ye) 標準進行公示征求意見。這是繼2022年9月“家庭教育指導師”被納入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e) 分類大典》之後,家庭教育職業(ye) 化發展的又一重要進展。
在法律保障和資源支持下,“家庭教育的教育”正在成為(wei) 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的一部分。一支具備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經驗的專(zhuan) 業(ye) 隊伍將會(hui) 走進千家萬(wan) 戶,在社區和家庭中幫助孩子和家長打造一個(ge) 不同於(yu) 學校的教育新空間。
健全特殊教育體(ti) 係
“特教提升計劃”在多省市“落地開花”
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guan) 於(yu) 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的意見》提出,加強義(yi) 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和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健全麵向視力、聽力、言語、肢體(ti) 、智力、精神、多重殘疾以及其他有特殊需要兒(er) 童的特殊教育服務機製。
能否充分滿足弱勢群體(ti) 、特殊需求群體(ti) 的需要,是評價(jia) 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是否健全的重要指標。
教育部等部門2022年推出了《“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特教提升計劃”),要求切實保障殘疾兒(er) 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做到有教無類。一年來,“特教提升計劃”正在多省市“落地開花”。
4月,深圳市印發的《深圳市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高質量的特殊教育體(ti) 係將初步建立,適齡殘疾兒(er) 童少年義(yi) 務教育入學安置率達到100%,持證殘疾幼兒(er) 學前三年入園率達到90%以上,高中教育階段殘疾學生入學機會(hui) 明顯增加。9月,濟南市教育局等8部門印發的《濟南市“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加快健全特殊教育體(ti) 係,到2025年,全麵普及15年免費特殊教育,殘疾兒(er) 童義(yi) 務教育入學率穩定在99%以上,非義(yi) 務教育階段殘疾兒(er) 童青少年入學機會(hui) 明顯增加。
提升教育質量和公平性
“國家智慧教育平台”為(wei) 全球數字教育變革提供經驗
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舉(ju) 行2022年度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化獎頒獎儀(yi) 式,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平台”項目獲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賈尼尼表示,中國“國家智慧教育平台”是確保公共數字學習(xi) 平台普遍訪問和有效使用的傑出舉(ju) 措,向世界展示了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使教學和學習(xi) 更加普及,為(wei) 全球數字教育變革提供了有益經驗。
2022年3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正式上線。平台一期項目包括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
截至2023年9月,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已經成為(wei) 一個(ge) 麵向52.9萬(wan) 所學校、1844萬(wan) 教師、2.91億(yi) 學生和廣大社會(hui) 學習(xi) 者,涵蓋中小學、高等教育、職業(ye) 教育等多個(ge) 學段多種類型教育內(nei) 容的數字化平台。
教育數字化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促進教育公平,為(wei) 教育欠發達地區提供更多教育資源。截至2023年9月,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開設的“慕課西部行”專(zhuan) 欄,已經幫助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261萬(wan) 門次,參與(yu) 學習(xi) 的學生達3.3億(yi) 人次,接受慕課應用培訓的西部教師達167萬(wan) 人次,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新的教育形態和新的人才培養(yang) 範式快速湧現。
對於(yu) 基礎教育、家庭教育等教育類型,該平台也提供了大量資源,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家長,都可以在平台上“各取所需”。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北京)主任、北京師範大學智慧學習(xi) 研究院院長黃榮懷表示,建設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點內(nei) 容,而教育數字化的未來重在生態的構建。全領域、全要素、全流程、全業(ye) 務的數字化意識、數字化思維和數字化應用形成之後,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才能更上一層台階,智慧教育新生態才能構建完成。
未來,這個(ge) “永不打烊”的教育平台還將持續迭代升級,服務於(yu) 更多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來源:科技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