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2023,我的中華文化情緣

發布時間:2023-12-28 15:4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3年,中國舉(ju) 辦了中國—中亞(ya) 峰會(hui)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展了中西文化和旅遊年活動,舉(ju) 辦了首屆良渚論壇、藝匯絲(si) 路—中阿知名藝術家采風作品展、紀念費城交響樂(le) 團訪華50周年演出,成立了亞(ya) 洲文化遺產(chan) 保護聯盟,實施“文化絲(si) 路”計劃,舉(ju) 辦“歡樂(le) 春節”“茶和天下·雅集”等一係列活動,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不斷增強中華文化傳(chuan) 播力影響力。

  這一年,也有很多外國朋友來到中國,用心感受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品味中華文化。

  年終歲尾,我們(men) 邀請10位外國朋友講述他們(men) 與(yu) 中華文化的情緣。他們(men) 中有來中國追逐夢想的學子,有致力於(yu) 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學者;有初訪中國的音樂(le) 家,有久居中國的藝術家;有用鏡頭記錄中國發展的導演,有用畫筆展現中華文化的畫家……他們(men) 眼中的中華文化古老而新潮。

  尼山論壇結識誌同道合朋友

  斯泰利奧斯·維爾維達基斯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指導委員會(hui) 主席、雅典大學哲學與(yu) 科學史係教授)

  今年2月20日,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儀(yi) 式在雅典大學舉(ju) 行。中心由雅典大學、帕特雷大學、亞(ya) 裏士多德大學和克裏特大學以及4所中國大學共同籌建,希方中心設立於(yu) 雅典大學,中方中心設立於(yu) 西南大學。此前,我與(yu) 另外4名希臘學者聯名致信習(xi) 近平主席,表達了我們(men) 對其倡導的文明理念的高度認同,並介紹中心籌備情況和發展規劃。習(xi) 主席很快給我們(men) 回信,祝賀中心成立,肯定中心在推動中希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各國文明發展中的作用,並期待我們(men) 能大有作為(wei) 。我們(men) 非常高興(xing) 、榮幸和感動。我們(men) 認為(wei) ,對亞(ya) 洲和歐洲兩(liang) 個(ge) 古老文明的比較研究,是兩(liang) 國相互理解的基礎。希中之間的文化交往建立在共同價(jia) 值觀之上,將為(wei) 全世界樹立交流合作的典範。

  中希文明互鑒中心成立以來,舉(ju) 辦了研討會(hui) 、交流會(hui) 等豐(feng) 富多彩的活動。中心成員單位之一克裏特大學正在籌拍一部關(guan) 於(yu) 希臘和中國古代醫學史的紀錄片;帕特雷大學推出一係列比較視野下以希臘和中國哲學史為(wei) 主題的出版物。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帕特雷大學和克裏特大學舉(ju) 辦比較哲學研究方向的夏令營,多國專(zhuan) 家和學生參與(yu) 其中。期間進行的研究水平高、獨創性強,參與(yu) 的學生表示收獲滿滿,燃起了對希臘和中國哲學的研究熱情。

  今年9月,我在中國度過兩(liang) 周時光,參加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結識了誌同道合的中國朋友。這是我第一次遊覽曲阜,參觀孔廟和孔府,深受震撼。我對中國哲學情有獨鍾,尤其是孔子的思想,古希臘蘇格拉底、亞(ya) 裏士多德與(yu) 孔子在思想上有很多共通之處。兩(liang) 國哲學家都具有濃厚的人文主義(yi) 情懷,他們(men) 的思想也有互補之處。當今時代,我們(men) 應帶著對“人”的思考,去應對全球範圍內(nei) 的危機和挑戰。希中未來的文化交流也應以更廣泛地傳(chuan) 播這些價(jia) 值觀為(wei) 宗旨。我還參觀了四川三星堆博物館和重慶大足石刻,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這一年,我一直與(yu) 希臘、中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同事保持緊密聯係,以更好推進中心各個(ge) 項目的落實。此外,我還向有意願訪問希臘的中國學者和學生發送了邀請函,助力我們(men) 更好了解彼此。未來,中心計劃進一步增加交流活動,深化交流成果,同時拓展交流合作領域,在曆史學、藝術學、比較語言學、文學、考古學研究以及電影、戲劇、紀錄片等方麵展開合作。我們(men) 最重要的計劃之一是從(cong) 雅典大學開始,幫助希臘各個(ge) 大學開設漢學和中國研究相關(guan) 課程。

  訪華演出留下美好回憶

  特裏斯坦·萊斯-謝爾曼 (美國費城交響樂(le) 團指揮)

  11月,為(wei) 紀念費城交響樂(le) 團訪華50周年,我與(yu) 費城交響樂(le) 團的10餘(yu) 位音樂(le) 家從(cong) 美國來到中國。我們(men) 在北京、天津、蘇州、上海四地舉(ju) 辦多場音樂(le) 會(hui) 並開展文化交流,所到之處受到中國人民的熱情歡迎。

  對於(yu) 樂(le) 團來說,這是一次具有曆史意義(yi) 的回訪:1973年,費城交響樂(le) 團作為(wei) 新中國成立後首支到訪中國的美國交響樂(le) 團,與(yu) 中國中央樂(le) 團(中國交響樂(le) 團的前身)進行藝術交流等活動,開啟了美中藝術的“破冰之旅”,翻開了兩(liang) 國人民友誼的新篇章。

  對我來說,這是一次難忘的旅程。我是第一次來中國。為(wei) 了這次中國行,我學習(xi) 了2個(ge) 月中文,學會(hui) 用簡單的中文介紹自己,並取了一個(ge) 中文名“闕思騰”。我們(men) 的第一站是北京。11月10日晚,“跨越半個(ge) 世紀的友誼”——紀念費城交響樂(le) 團訪華50周年音樂(le) 會(hui) 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ju) 行。這是我們(men) 此行最重要的演出,由我指揮上半場,中國交響樂(le) 團首席指揮李心草指揮下半場。

  上半場演出的曲目中有《登鸛雀樓》《楓橋夜泊》《詠鵝》《將進酒》4首唐詩名篇,來自“唐詩的回響”音樂(le) 會(hui) 選段。今年年初,由費城交響樂(le) 團與(yu) iSING!Suzhou(落戶中國蘇州的國際青年歌唱家藝術節)合作的“唐詩的回響”音樂(le) 會(hui) ,在費城和紐約上演。來自中國、美國等10個(ge) 國家的歌唱家,為(wei) 觀眾(zhong) 奉獻了一場東(dong) 方詩歌與(yu) 西方音樂(le) 交相輝映的視聽盛宴。那次演出是我首次接觸到唐詩和中國文字。如今,中文的學習(xi) 讓我對這些曲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愛上了李白的《將進酒》。但要真正理解原文的含義(yi) ,對我來說可能還需要幾年。我想,隨著對中文了解的深入,我將進入一片文化的浩瀚海洋。

  此次中國之行,我們(men) 訪問了國家大劇院、中國音樂(le) 學院、天津茱莉亞(ya) 音樂(le) 學院、蘇州交響樂(le) 團等文化藝術機構,與(yu) 中方音樂(le) 家合作演出;在蘇州拙政園、蘇州博物館、中國福利會(hui) 少年宮、上海圖書(shu) 館東(dong) 館、上海科技大學等地舉(ju) 行快閃及相關(guan) 交流活動,以音樂(le) 會(hui) 友,與(yu) 公眾(zhong) 互動,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

  中國的城市規模很大,古今輝映,既有非常現代化的設施,又保留了傳(chuan) 統的建築。在一座城市裏可以同時看到過去與(yu) 未來,這是一種新奇的感覺。在這裏,我交了很多好朋友。非常榮幸能成為(wei) 促進美中文化交流的一分子,我希望能夠在下一個(ge) 50年為(wei) 進一步聯結我們(men) 的友誼盡一份力。

  《柴米油鹽之上》喜獲共鳴

  柯文思 (英國導演)

  今年是我在中國工作的第八年,也是收獲頗豐(feng) 的一年。作為(wei) 一名導演,我和團隊攝製的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榮獲第28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lan) 獎“最佳係列紀錄片獎”;我本人受邀擔任首屆金熊貓獎紀錄片單元評委會(hui) 主席,出席2023海絲(si) 國際紀錄片大會(hui) ,並獲得蘭(lan) 花獎傑出成就獎提名。

  這一年,我用紀實影像記錄中國的發展變化,感受中國的文化脈搏。在擔任金熊貓獎評審期間,中國年輕創作者的作品令我眼前一亮:《又見三星堆》讓我對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工作有了直觀認識,再次感受到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小小少年》跟蹤拍攝癡迷於(yu) 自然、科技、藝術、運動等的孩子,記錄他們(men) 與(yu) 眾(zhong) 不同的成長故事。

  《柴米油鹽之上》製片人繆曈曾帶領調研團隊走訪中國十幾個(ge) 省市,篩選出村支書(shu) 常開勇、卡車司機張琳、雜技演員王懷甫、快遞公司企業(ye) 家鄧德庚等人作為(wei) 《柴米油鹽之上》的主人公。他們(men) 既是普通人,又是中國發展的親(qin) 曆者與(yu) 創造者。鏡頭裏的他們(men) 自信、堅強而又善良,憑借智慧與(yu) 汗水,追求美好生活。每每將鏡頭對準中國老百姓,我都會(hui) 被他們(men) 的堅韌、勤奮以及為(wei) 家庭和社會(hui) 付出的種種努力所感動。

  這些鮮活而真實的中國奮鬥者故事,也引發了觀眾(zhong) 的共鳴。《柴米油鹽之上》先後在英國天空電視台、探索東(dong) 南亞(ya) 頻道等主流電視媒體(ti) 播出,被包括美聯社、德新社、法新社在內(nei) 的上百家媒體(ti) 報道。其中,《琳寶》這一集的主人公卡車司機張琳以其堅韌不拔的性格、反抗命運的決(jue) 心與(yu) 腳踏實地的行動,贏得了不少觀眾(zhong) 的喜愛。

  在熱愛生活、樂(le) 觀向上的中國人民身上,我看到了他們(men) 對傳(chuan) 統文化和家鄉(xiang) 故土的深厚情感以及自強不息、共濟互助的美好品質,這正是中國曆史與(yu) 文化滋養(yang) 出的。我想告訴西方國家的朋友,來中國實地看看吧。在這裏,你能看到文化的複興(xing) 與(yu) 非凡的活力。正是因為(wei) 目睹了這些,我才決(jue) 定借助紀實影像,將富有情感的中國故事展現給全世界。

  《柴米油鹽之上》的故事未完待續。我和團隊正在策劃《柴米油鹽之上》第二季,擬關(guan) 注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普通人。以張琳等紀錄片主人公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劇本也正在開發中。希望這些充滿生命力的中國故事與(yu) 人物早日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向世界展示更加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參與(yu) 文化交流很受啟發

  柯思婷·佳玥 (“藝術8”——北京中法藝術之家創辦人)

  22年前,我來到北京。盡管幾乎不會(hui) 說中文,但感覺到自己與(yu) 中國的共鳴。無論是公園裏野餐的遊人,還是後海邊的楊樹,都讓我感到輕鬆與(yu) 舒適。這是我對中國的第一印象,與(yu) 當時西方媒體(ti) 上報道的很不一樣。現在,我仍然會(hui) 對我的歐洲朋友們(men) 說,沒有在中國生活過,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國。

  2009年,我創辦“藝術8”——北京中法藝術之家,它坐落於(yu) 中法大學舊址。我的夢想是創建一個(ge) 真正的“家”,讓法中兩(liang) 國的藝術家相聚在此,碰撞出文化交流的火花。法國藝術家Lionel Sabatté在這裏製作了由中國普洱茶做成的山羊雕塑,被來參觀的時任法國外交與(yu) 國際發展部部長法比尤斯先生收藏,後又回贈給中國友人。他認為(wei) ,這是法中文化碰撞產(chan) 生的極具創意的藝術品。

  2011年,我們(men) 又設立了“藝術8”法國青年藝術家獎,獲獎者有機會(hui) 到中國進行兩(liang) 到三個(ge) 月的交流。他們(men) 在“藝術8”團隊幫助下,克服語言障礙,深入了解中國的方方麵麵。這樣的經曆深刻影響著法國青年藝術家,其中就包括Claire Tabouret。2012年,她在北京一條胡同遇到一位定期用相機記錄自己外貌變化的老人。受到啟發,她也開始堅持每天為(wei) 自己畫一幅自畫像。

  除了搭建平台,我還寫(xie) 書(shu) ,向法語讀者介紹中國人的生活智慧和思維習(xi) 慣,促進兩(liang) 國人民相互了解。《時間裏的中國人》從(cong) 我在北京的生活體(ti) 驗出發,思考中西時間觀念的差異。在《摸著石頭過河:十句中國格言的智慧》中,我介紹了自己最喜歡的格言——“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一種哲學,也是一種思想方法,對西方人來說很有啟發性。

  這一年,我參加了兩(liang) 次非常有意思的文化交流活動。一個(ge) 是2023北京文化論壇,一個(ge) 是文明交流與(yu) 全球發展論壇。在北京舉(ju) 辦的以文化為(wei) 主題的國際論壇越來越多,這表明,我們(men) 都意識到,文化是文明對話的鑰匙,連通著過去、現在與(yu) 未來。了解對方的文化,有助於(yu) 我們(men) 更好地開展經濟、金融、科技、環保等領域的合作。

  2024年是法中建交60周年,我和我的團隊正在和中國美術館洽談,計劃在該館舉(ju) 辦一個(ge) “藝術8”獲獎藝術家展,向觀眾(zhong) 展示法中藝術交流豐(feng) 富多彩的成果。

  癡迷豫劇傳(chuan) 播中華文化

  劉汴京 (河南大學喀麥隆留學生)

  我在電影裏看到中國功夫,很感興(xing) 趣,於(yu) 是,2016年進入喀麥隆雅溫得第二大學孔子學院學習(xi) 。在那裏,我學習(xi) 了太極拳,老師鼓勵我去中國深造。2017年,我獲得留學獎學金,來到開封入讀河南大學。

  開封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我很喜歡這裏,還結識了很多朋友。我把中文名“葉偉(wei) 寧”改為(wei) “劉汴京”,“劉”和“留”諧音,“汴京”是古代開封的名稱。我希望長期留在這裏,學習(xi) 更多知識和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最喜歡太極拳和豫劇。太極拳能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慢下來,具有舒緩情緒、強身健體(ti) 的功效。我加入了河南大學留學生武術俱樂(le) 部,課餘(yu) 還去陳家溝的武術學校學習(xi) ,這讓我進步很大,多次在武術比賽中獲獎。2021年,我從(cong) 材料學院碩士畢業(ye) 後,轉入武術學院攻讀博士,專(zhuan) 門研究中國武術。

  我與(yu) 豫劇結緣於(yu) 2017年。在一次活動上,我結識了開封市豫劇院演員劉子傑,並跟著他學習(xi) 豫劇。後來,劉子傑把我引薦給他的老師、豫劇名家李樹建先生。2018年,我正式拜師,在恩師的鼓勵和教導下,我堅定了學好豫劇的決(jue) 心。我每天聽豫劇六七個(ge) 小時,一邊聽,一邊模仿。幾乎每周都會(hui) 去鄭州找師父學習(xi) 。

  從(cong) 模仿唱腔到逐漸理解唱詞的含義(yi) ,我對豫劇的領悟越來越深。豫劇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比如《清風亭》以孝文化為(wei) 主題,《包青天》表現了忠誠、仁義(yi) 、公正,《蘇武牧羊》讚揚了蘇武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不同民族的文化是相通的,隻是表達方式不一樣。喀麥隆也有很多有趣的民間故事,它們(men) 表達的思想、感情與(yu) 中國戲曲是相似的。

  今年2月,我去山東(dong) 濟寧參加“第三隻眼看中國·大美中華”國際短視頻大賽頒獎典禮,我校國際漢學院組織拍攝的《夢華》獲得三等獎。視頻拍攝中,我體(ti) 驗了宋代點茶,精巧的技藝讓我驚歎。

  今年6月,我受邀擔任河南國際傳(chuan) 播中心首批“海外推薦官”,感到非常榮幸。我想借助豫劇,向海外推介河南文化。今年12月,師父帶我參加“梅香生韻——首屆世界中文大會(hui) 閉幕演出暨中國劇協梅花獎藝術團走進北京語言大學戲劇晚會(hui) ”,我們(men) 共同演唱了豫劇《大登殿》選段。

  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不同國家的人可以通過文化交流更好地了解彼此。我希望未來能把自己學到的中國優(you) 秀文化傳(chuan) 播到喀麥隆,讓更多喀麥隆人了解太極拳,了解豫劇,走進中國,愛上中國。

  漢字之美真是讓我著迷

  胡靈月 (首都師範大學匈牙利留學生)

  今年初,我和朋友一起代表匈中雙語學校的師生致信習(xi) 近平主席和夫人彭麗(li) 媛教授。習(xi) 主席回信鼓勵我們(men) 到中國讀大學,走一走、看一看。今年秋天,我如願成為(wei) 首都師範大學的一名留學生,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和中華文化的魅力。

  這學期我一共有6門課,包括口語、閱讀、寫(xie) 作、漢字和語法等。這些課程並不容易,我每天要花好幾個(ge) 小時來記憶、複習(xi) 。但因為(wei) 對漢語的熱愛,我樂(le) 在其中。在語法課上,我學習(xi) 漢語詞匯的詞類和使用規律等知識。盡管此前我已經學了12年漢語,但有時我說的句子聽起來還是有點兒(er) 別扭,語法課可以幫助我說得更“地道”。

  漢字很特別也很漂亮,漢字課是我最拿手的一門課。在課堂上,老師會(hui) 帶著我們(men) 分析漢字的部件和含義(yi) 。現在遇到生詞,我能大致猜出它們(men) 的含義(yi) 。比如說,遇到帶草字頭的字,我就知道它是與(yu) 植物有關(guan) 的,這讓我在記憶生詞時更省力。

  我還上了太極拳課,在一招一式中體(ti) 會(hui) 以柔克剛的道理。

  來中國前,我曾暢想過在中國的生活。當我真正身處首都師範大學的校園,中國朋友的熱情令我感動。無論是老師、同學,還是食堂的職工,在我遇到困難時他們(men) 都樂(le) 於(yu) 伸出援手。盡管與(yu) 故鄉(xiang) 遠隔萬(wan) 裏,但我在這裏感受到了家一樣的溫暖。

  我還交到了不少中國朋友。在今年10月學校組織的國際文化節上,我認識了幾位中國同學,後來又在食堂偶遇,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我們(men) 在微信上幾乎無話不談。

  周末時,我喜歡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遊覽名勝古跡,這讓我既了解中國的曆史文化,也感受到中國的發展。前不久我們(men) 一起去了頤和園,雪後的頤和園風景非常優(you) 美,和夏天的景色全然不同,我們(men) 拍了很多照片。

  今年6月,我參加了由中國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首都師範大學承辦的“2023年第四期國際中文教育誌願者崗前培訓”,教授匈牙利語。將來,我想成為(wei) 一名在匈牙利教中文的老師或者從(cong) 事翻譯事業(ye) ,讓更多匈牙利人感受中華文化,為(wei) 匈中友好事業(ye) 貢獻一份力量。

  翻譯唐詩字幕很有意思

  賈佩琳 (澳大利亞(ya) 作家、小說家)

  今年暑假,動畫電影《長安三萬(wan) 裏》公映,受到很多觀眾(zhong) 的喜愛。我為(wei) 這部影片翻譯了英文字幕。我進行這項工作的主要感受是開心,因為(wei) 我愛唐詩,愛翻譯電影字幕,也愛接受挑戰——翻譯這部電影中的48首唐詩並做成字幕,是個(ge) 非常有意思的挑戰。

  我大學時修讀中國曆史和中文,畢業(ye) 後在台灣地區繼續學了兩(liang) 年中文,然後到香港當記者,上世紀80年代常到中國大陸采訪。我也熱愛電影。偶然情況下,我在香港地鐵上認識了來參加電影節的陳凱歌和張藝謀。幾年後我翻譯了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的字幕。這部電影在戛納贏得大獎後,很多中國電影人找我翻譯字幕。30年來,我已經數不清到底翻譯過多少中國電影,包括張藝謀的《英雄》、薑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陳黎明的《天之恩賜》、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以及追光動畫出品的包括《長安三萬(wan) 裏》在內(nei) 的所有動畫片。

  每一部電影都有它的特點,《長安三萬(wan) 裏》的特點就是那48首唐詩。唐詩言簡意賅,押韻巧妙,翻譯上有較大困難,尤其是翻譯為(wei) 電影字幕。觀眾(zhong) 了解一部電影的人物與(yu) 故事不光依賴字幕,還要同時看畫麵、聽聲音,但在一個(ge) 畫麵常常隻停留幾秒鍾,所以字幕翻譯者必須接受一個(ge) 事實:字幕不可能表達一首詩的全部內(nei) 涵,完整傳(chuan) 達文字的美,而是要抓住重點,看主創者到底是要以此表現角色的心情,還是散發文化氣息,也就是在受限製的情況下努力尊重詩歌藝術和詩人的用意,跟書(shu) 麵翻譯很不一樣。

  《長安三萬(wan) 裏》的字幕翻譯,斷斷續續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我查閱、參考了一些資料和優(you) 秀的翻譯作品,包括哈金的《通天之路:李白傳(chuan) 》和閔福德、劉紹銘的《含英咀華集》(第一卷:從(cong) 上古到唐代)。翻譯詩歌如果硬要押韻,很容易在外國觀眾(zhong) 眼裏顯得老套,把偉(wei) 大的中文詩詞翻譯為(wei) 英文的打油詩,是可笑的。

  字幕的翻譯還必須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比如《長安三萬(wan) 裏》中的高適受儒家思想影響,正統嚴(yan) 肅,李白更貼近道家傳(chuan) 統,自由狂放,他倆(lia) 說話的感覺就不一樣。“裴公子”是這部電影中最吸引我的角色,中國曆來才女很多,可是關(guan) 於(yu) 她們(men) 的電影太少,希望以後能多拍講述才女故事的電影。

  我目前正在做兩(liang) 部電影的字幕翻譯工作,一部是追光動畫的新作,一部是陳凱歌導演的新作。但願我的工作能讓願意看字幕的觀眾(zhong) 更好地去欣賞優(you) 秀的中國電影。

  良渚遺址給我很大震撼

  林仰章 (新加坡藝術家)

  今年11月末,我參加了在浙江舉(ju) 辦的訪華采風創作活動。與(yu) 我同行的還有來自德國、吉爾吉斯斯坦、科特迪瓦等80多個(ge) 國家的80多位藝術家。我們(men) 從(cong) 良渚出發,尋訪杭州、紹興(xing) 、湖州等地。其中,良渚古城遺址給我帶來很大震撼。雖然以前我對良渚有一些認識,但沒想到古城如此規模宏大且功能齊全,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此外,湖州安吉的建設與(yu) 發展也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在這次活動中,我創作了5幅畫作,其中《安吉的竹》《無題》兩(liang) 幅作品取中華文化意境,畫麵都是采風途中所見的景物。我嚐試用油畫布和丙烯顏料來畫中國山水,希望能從(cong) 新的維度表達東(dong) 西方文化的交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比較沉穩內(nei) 斂,丙烯的顏色很鮮豔,兩(liang) 者結合時產(chan) 生了更加強烈的藝術衝(chong) 擊力。比如《安吉的竹》這張作品,底色使用西方畫法,而竹子是中國元素。這次去安吉,我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竹子,實在太美了,當地人安居樂(le) 業(ye) ,生活幸福。眼前的一切,正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張作品,就是想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傳(chuan) 遞出去。

  12月3日,作為(wei) “良渚論壇”的組成部分,“藝匯絲(si) 路——訪華采風作品展”在杭州市餘(yu) 杭區夢棲小鎮開展。我的兩(liang) 幅作品《安吉的竹》《無題》入選展覽。開幕當天,我以一名觀眾(zhong) 的身份前去參觀,還在自己作品前打卡留影。

  我來過中國很多次。最早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當時我還是一名學生。現在我已年過半百,中國這些年的發展,令人欽佩。我本身也學習(xi) 水墨畫。中國畫在用筆、用墨上自成體(ti) 係,與(yu) 中華文化緊密相連。我也經常在作品中抒發自己對中華文化的情感。

  繪畫是世界通用的語言。這次采風活動,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相聚一堂,雖然我們(men) 語言不同、文化背景有差異,但大家對於(yu) 美有著共同的認知。一天晚上,我們(men) 幾個(ge) 國家的藝術家一起討論紙,講述各自繪畫用紙的製作過程和特點。這一晚的交流,讓我們(men) 對彼此有了更多了解。比如我現在就知道,尼泊爾某種紙的質地介於(yu) 中國宣紙和西方水彩紙之間。尼泊爾的朋友說回國後會(hui) 寄給我一些,我想這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

  中國地大物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我可以再來中國采風創作,推出更多中西融合的作品。

  遊曆四川沉醉多彩文化

  高哈爾·紮希德·馬利克 (《巴基斯坦觀察家報》社長、首屆國際傳(chuan) 播“絲(si) 路獎”獲獎者)

  2023年的中國之行,令我印象深刻。對我來說,“著迷”這個(ge) 詞完美地概括了我對中華文化的興(xing) 奮、驚奇和欽佩。

  在中國期間,我去了許多地方,切身感受了豐(feng) 富多彩的中華文化。

  走進三星堆博物館,就像走進一個(ge) 時空入口,眼前這些令人驚歎的古代青銅麵具和雕像,就像來自另一個(ge) 世界,它們(men) 背後神秘的文明令人難以置信,仔細觀看每一件文物,都像是一個(ge) 考古學家在發現秘密。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那些可愛的、吃竹子的大熊貓給我帶來了許多歡樂(le) 。看著它們(men) 玩耍和“懶散”,你會(hui) 情不自禁地愛上它們(men) 。

  三星堆和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讓我很受觸動。三星堆讓我感受到中國古老的曆史和文化,而大熊貓讓我對中國為(wei) 保護這些可愛的動物免於(yu) 滅絕所付出的努力心生敬佩。

  中國擁有悠久的曆史和深厚的文化,等待著人們(men) 去探索,中華文化的每一個(ge) 方麵都像是一個(ge) 正在展開的故事,邀請我進一步沉浸其中。無論是品嚐中國美食,還是欣賞精致的藝術品,都加深了我對多元而充滿活力的中華文化的欣賞。

  中國和巴基斯坦的文化雖然有許多不同,但也有一些相似之處。

  這兩(liang) 種文化都非常重視家庭,尊敬長者並熱情好客,對美味佳肴的共同熱愛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菜肴可能有所不同,但重視食物在社交聚會(hui) 和慶祝活動中的作用,是中國和巴基斯坦的共同之處。此外,在某些傳(chuan) 統習(xi) 俗和儀(yi) 式上也有相似之處,比如慶祝節日時,人們(men) 歡聚一堂,用鮮豔的色彩和文藝表演展現民族的曆史和文化。

  中國和巴基斯坦兩(liang) 國可以從(cong) 交流中獲益,中國在技術和創新方麵可以為(wei) 巴基斯坦提供借鑒,而巴基斯坦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和傳(chuan) 統工藝也可以與(yu) 中國分享。

  如果我再次訪問中國,我想看一場令人著迷的京劇,欣賞表演者令人驚歎的服裝,沉浸在他們(men) 演繹的令人沉醉的故事中;也想再次嚐試中國書(shu) 法,希望能掌握這種優(you) 雅和複雜的藝術精髓,還想體(ti) 驗中國傳(chuan) 統節日習(xi) 俗,比如元宵節等。

  每一次到訪中國的經曆,都讓我沉浸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在旅行結束後留下美好記憶。

  合拍影片熱播我很開心

  侯賽因·哈裏菲 (伊朗中國友好協會(hui) 駐華文旅代表)

  我的中文名叫何飛。2003年,我作為(wei) 翻譯訪問過北京、上海等地,那是我第一次來中國,留下了很多美好回憶。事實上,1997年起,我就在德黑蘭(lan) 大學中文係學習(xi) ,沒想到就此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功夫片在伊朗非常火,伊朗觀眾(zhong) 對中國影視劇很感興(xing) 趣。2003年到2005年,我在伊朗電視台翻譯中國電影,翻譯的第一個(ge) 作品是《無間道》。這是一部非常優(you) 秀的電影,我期待能跟中國影視業(ye) 同行合作。後來,我先後擔任上海世博會(hui) 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hui) 伊朗國家館副館長,承擔伊中兩(liang) 國影視合拍項目的協調工作,並從(cong) 2018年開始,以主持人和導演的身份拍攝紀錄片。

  為(wei) 什麽(me) 選擇拍紀錄片?一方麵,影視是一種非常直接的文化交流方式,另一方麵,我在中國近20年的時間裏有太多感受想和觀眾(zhong) 分享。從(cong) 陝西榆林的治沙經驗到浙江常山胡柚產(chan) 業(ye) 促進共富,從(cong) 日新月異的中國基建到不斷傳(chuan) 承發展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我親(qin) 身感受到了中國的迅猛發展和中國人的熱情好客,我覺得我有責任用鏡頭把我在中國的真實見聞展示給大家。我以一名伊朗主持人的身份出鏡,用自己的方式介紹中國、分享中國故事的敘事方式也得到了伊朗觀眾(zhong) 的認可。

  《少林奇遇記》是我近期與(yu) 中國同行合作拍攝的紀錄片。我們(men) 用差不多3個(ge) 星期的時間,沉浸式探訪少林寺,向武僧們(men) 學習(xi) 馬步衝(chong) 拳,了解少林功夫背後所蘊含的修身養(yang) 性、返璞歸真的文化內(nei) 涵。這部片子不僅(jin) 在互聯網平台播出,還登上了伊朗幾家主流電視頻道,讓伊朗觀眾(zhong) 看到了中國在快速發展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傳(chuan) 統文化,大家非常喜歡,觀看量和點讚量都很高,反響很好。

  前不久,《少林奇遇記》在2023年第五屆“第三隻眼看中國”國際短視頻大賽“行走河南,讀懂中國”單元中獲得二等獎,我非常開心。這讓我覺得一直以來所做的伊中文化交流工作得到了認可,也激勵我在這條路上繼續前進。

  伊朗和中國是兩(liang) 個(ge) 文明古國,文化類選題是兩(liang) 國觀眾(zhong) 共同感興(xing) 趣的內(nei) 容,我會(hui) 繼續記錄並分享中國曆史悠久的傳(chuan) 統文化和豐(feng) 富多元的民族文化。當然,中國的科技發展也是紀錄片的一大選題方向,比如智慧城市建設、人工智能等。近年來,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伊朗和中國的交流、交往不斷加深,我非常期待未來能夠挖掘更多有意思的選題,通過影視作品,增進伊中兩(liang) 國民眾(zhong) 的相互了解,促進兩(liang) 國的文化和旅遊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策劃:李 舫

  統籌:劉 泉 羅 蘭(lan)

  編輯:尹 婕 趙 珊

  采訪:鄭 娜 苗 春 賴 睿 鄒雅婷 劉發為(wei) 張鵬禹 朱金宜 黃敬惟 徐嘉偉(wei) 陶景淳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