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
講故事,是國際傳(chuan) 播的最佳方式。
2023年,《中國故事》版繼續用故事標記時光、用情感溝通中外,持續展示中華文化、傳(chuan) 遞中國理念,把中國故事講得愈來愈精彩,讓中國形象更具親(qin) 和力。年終歲末,讓我們(men) 重溫《中國故事》版上的那些感人瞬間、生動故事。
“一帶一路”,碩果累累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10年間,“一帶一路”合作從(cong) “大寫(xie) 意”進入“工筆畫”階段,把規劃圖轉化為(wei) 實景圖,一大批標誌性項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項目落地生根。《中國故事》版用細膩的筆觸,記錄下一個(ge) 個(ge) 來之不易的合作成果。
在土耳其,很多民眾(zhong) 偏愛“中國造”列車。
《中國與(yu) 土耳其的“造車之約”》一文寫(xie) 道:白色的車身,搭配著紅色的條紋,中國造輕軌列車高速行駛在愛琴海畔的軌道上,宛如蛟龍蜿蜒盤旋,成為(wei) 一道靚麗(li) 的風景,引得市民拿出手機拍照。
中國中車集團員工魏功益在土耳其做輕軌列車售後服務工作。有一次,他像往常一樣駐站服務,看到一名當地老人長時間不上車,便上前詢問:“您是不是迷路了?”
“我要等有鮮豔紅色腰帶的那種列車。平時我坐飛機、坐船、坐汽車都會(hui) 暈,唯獨坐那種列車不暈車。”老人答道。得知魏功益就是這款中國輕軌列車的售後服務人員後,老太太不吝讚美:“你們(men) 真棒!這個(ge) 車的光線好,視野也好,座椅也很舒適。”
在印度尼西亞(ya) ,一支“鐵人”隊伍贏得當地認可。
2023年是鐵人王進喜誕辰100周年。“鐵人”是一個(ge) 永遠銘刻在大慶油田曆史上的名字。如今的大慶油田,走出了國門,實現了老一輩大慶石油人“把井打到國外去”的願望。
“最初進入國外市場的時候,肯定會(hui) 遇到很多困難。但作為(wei) 大慶石油的一員,最不怕的就是困難。”大慶油田試油試采分公司印尼項目部經理徐春雨,2006年來到印尼,十幾年間一直堅守在海外。他說:“在印尼市場我們(men) 主要為(wei) 當地企業(ye) 提供技術服務,包括現場施工、地層設計和油井射孔工藝等。這裏是熱帶雨林氣候,工作環境和國內(nei) 差別很大。施工時大家住在野外營房裏,毒蟲飛來飛去,趕上雨季又會(hui) 特別潮濕,這些都需要適應。”
除了環境,還有更嚴(yan) 峻的挑戰。因為(wei) 國內(nei) 外技術標準不同,一開始國外合作企業(ye) 對中國企業(ye) 並不信任。“為(wei) 了高質量完成項目,我們(men) 隻能不斷溝通、反複測試,別人測試一遍,我們(men) 測試三遍。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們(men) 加班加點。如此負責的工作態度,保證了項目順利實施,也逐漸贏得合作夥(huo) 伴的認可。”徐春雨說。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大慶油田加快深耕海外,其海外業(ye) 務已進入亞(ya) 洲、非洲、美洲的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海外權益產(chan) 量達到千萬(wan) 噸級規模。
在坦桑尼亞(ya) ,中國技術帶來了玉米大豐(feng) 收。
《在坦桑尼亞(ya) ,我們(men) 一起種玉米》講述了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教授李小雲(yun) 團隊幫忙坦桑尼亞(ya) 農(nong) 民提升玉米種植水平的故事。
玉米是坦桑尼亞(ya) 人的主要糧食來源,但當地玉米產(chan) 量非常低。經過調研,李小雲(yun) 團隊提出了基於(yu) 中國經驗的玉米密植技術,教坦桑尼亞(ya) 農(nong) 民按照35厘米株距、75厘米行距來種植玉米,然後實行中耕除草、間苗等技術,在缺乏資本投入、不施化肥的條件下,改廣種薄收為(wei) “集約化、勞動密集”的精耕細作,最終提高了玉米產(chan) 量。
自2011年起,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與(yu) 坦桑尼亞(ya) 莫羅戈羅省政府、蘇科因農(nong) 業(ye) 大學組建聯合團隊,先後在佩雅佩雅村、麥迪格瓦辛巴村等10個(ge) 村莊開展村級減貧示範項目,分享中國農(nong) 業(ye) 發展和減貧脫貧經驗。2017年,這個(ge) 名為(wei) “小技術 大豐(feng) 收”的項目,在莫羅戈羅全省推廣。該項目已覆蓋當地1000餘(yu) 戶農(nong) 民、1萬(wan) 多畝(mu) 土地,參與(yu) 者的玉米收成平均翻了一番以上。
在南非,中國視聽節目廣受歡迎。
《在南非講述中國故事》一文寫(xie) 道:一部名叫《體(ti) 驗中國(China Experience)》的紀錄片,從(cong) 2019年至今,已經在南非推出四季。每集30分鍾,主題是由非洲主持人親(qin) 身體(ti) 驗中國的發展變化。這些視頻在南非主流電視台反複播出,成為(wei) 當地人熱追的一檔節目。
在拍攝《體(ti) 驗中國》時,主持人丹尼爾探訪過菜鳥物流。至今,丹尼爾仍在使用菜鳥物流的服務,這個(ge) 來自中國的應用,成為(wei) 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看來,中國物流的發貨和送貨服務,是可以吸引南非人甚至非洲人關(guan) 注的好故事。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
偉(wei) 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偉(wei) 大。2023年,《中國故事》版將大量筆墨留給平凡崗位上的普通人,記錄他們(men) 初心不改的執著、無怨無悔的堅守、腳踏實地的奮鬥,展示他們(men) 在平凡工作中創造的不平凡成就。
《平凡崗位上的奮鬥故事》報道了一批“最美鐵路人”。他們(men) 是勤勉務實的勞動者、樸實無華的追夢者——
中國鐵路呼和浩特局集團有限公司包頭供電段響沙灣供電車間副主任杜赫,脫下綠色軍(jun) 裝、穿上鐵路工裝,在沙漠深處書(shu) 寫(xie) 敬業(ye) 奉獻的青春格言;
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高鐵基礎設施段電務維修技術中心副主任鄭小燕,勇於(yu) 創新探索,成為(wei) 高鐵列控領域的“行家裏手”;
中國鐵路蘭(lan) 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銀川工務段鋼軌探傷(shang) 車間探傷(shang) 工黃濤,練就鋼軌探傷(shang) 的“火眼金睛”……
《“努力做一隻勤勞的小蜜蜂”》聚焦一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外賣員田丹。本報記者從(cong) 北京趕赴上海,跟著田丹一起送外賣,用跟隨式采訪的方式,記錄了這名普通外賣騎手平凡而精彩的故事。
做外賣員,免不了遭受顧客的催促和指責。有的顧客剛下單沒一會(hui) 兒(er) ,就在APP裏催單、發火。“受委屈隻是個(ge) 別情況。”田丹說,“更多的時候,顧客讓我越來越喜歡做外賣騎手。”
田丹說,有一年7月,上海很熱,在室外坐著不動都能熱出一身汗。中午一個(ge) 小夥(huo) 子點了一大包冰淇淋,雖然有保溫袋,但送到那麽(me) 遠的地方,肯定化了,她打電話想賠償(chang) 小夥(huo) 子,那邊卻說什麽(me) 都不要,“你什麽(me) 時候送都可以,路上慢一點,不要著急。”有一次去老小區送單,沒有電梯,田丹爬上樓後氣喘籲籲、滿頭大汗,拿到餐的阿姨熱心地拿出冰水給她喝。
在車水馬龍的都市中,在街頭巷尾人們(men) 注意不到的地方,無數像田丹一樣的外賣騎手,不懼寒暑,無畏風雨,用汗水和辛勞為(wei) 市民生活帶來方便與(yu) 溫暖。
《“讓愛與(yu) 希望生生不息”》講述了“大眼睛”女孩蘇明娟的成長故事。
這張照片,許多中國人見過不止一次:黑白色調的照片裏,頭發蓬亂(luan) 的小姑娘,手握鉛筆坐在桌前,表情怯生生的,一雙清亮純真的大眼睛凝視前方,流露出強烈渴望的光芒,仿佛在替無數貧困地區的孩子發出心聲:“我要讀書(shu) !”
照片的主人公是當年8歲的蘇明娟。1983年,蘇明娟出生於(yu) 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xiang) 張灣村一個(ge) 貧困家庭。《我要讀書(shu) 》照片被選為(wei) “希望工程”宣傳(chuan) 照後,蘇明娟收到了許多人的捐助。在無數愛心人士的感召下,小小年紀的她也踏上了公益助人的道路,至今沒有中斷。
1997年,剛上初二的蘇明娟,主動將資助得來的600元錢匯給了寧夏的一位回族小姑娘,幫她圓了求學夢;2002年,考上安徽大學後,她堅持勤工儉(jian) 學,把每學期900元生活補貼全部轉給其他貧困學生;參加工作後,蘇明娟把第一筆工資全部捐給了希望工程,此後每月她都會(hui) 捐出收入的一部分……30多年間,她接過“接力棒”,努力地將善意傳(chuan) 遞下去,“讓愛與(yu) 希望生生不息”。
紮根鄉(xiang) 村,逐夢田園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農(nong) 人”紮根鄉(xiang) 村、逐夢田園。《中國故事》版記錄下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上的一個(ge) 個(ge) 生動故事。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是我們(men) 共同的夢想”》講述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縣江門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寧的駐村故事。
從(cong) 2010年擔任大學生村官至今,楊寧已在江門村堅守了13載。她曾獲得“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ge) 人”“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2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等榮譽。
在楊寧的辦公室一角,永遠放著一雙解放鞋和雨靴,就像剛工作時一樣,她隨時準備下田入戶。從(cong) 發動村民從(cong) 事特色種植到發展電商和旅遊,這個(ge) 85後女娃書(shu) 記敢闖敢試,誓要帶著鄉(xiang) 親(qin) 蹚出一條富裕路。
在過去幾年中,江門村利用本土優(you) 勢積極發展泉水西瓜的種植,拓寬農(nong) 戶銷路,創建了“苗阿嫂”泉水西瓜品牌。“剛開始我連電腦都不會(hui) 用,楊書(shu) 記就鼓勵我,手把手教我,現在村裏很多表格都是我做的。”“苗阿嫂”品牌負責人張海慧說,“楊書(shu) 記是我們(men) 村的主心骨,她有股不服輸的勁兒(er) ,跟我們(men) 說的最多的話是‘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對我們(men) 影響很大。”
《金叵羅村的山鄉(xiang) 巨變》報道了北京市密雲(yun) 區溪翁莊鎮金叵羅村創客們(men) 的故事。
2018年,王婧、李一方等4位懷揣創業(ye) 夢想的留英女碩士來到金叵羅村,她們(men) 做了水質和土壤檢測,發現達到了自然保護區的標準。看著眼前開闊的土地和湛藍的天空,4名海歸決(jue) 定在此創辦一家生態體(ti) 驗農(nong) 場,起名“飛鳥與(yu) 鳴蟲”。
“飛鳥與(yu) 鳴蟲”農(nong) 場根據二十四節氣、傳(chuan) 統節日推出親(qin) 子活動,融入科學知識,呈現食物“從(cong) 土地到餐桌”的生產(chan) 全過程:春天挖野菜做團子,夏天插秧割麥子,秋天收稻做米糕,冬天采鬆果做花環……
“飛鳥與(yu) 鳴蟲”農(nong) 場帶動金叵羅村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推動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逐漸成為(wei) 北京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一塊“試驗田”。“一年到頭田裏都有收獲,我們(men) 不光收獲了農(nong) 作物,還收獲了美好的時光,收獲了創業(ye) 的夢想。”王婧說。
《村裏來了高校智囊團》講述了大學生畢業(ye) 設計作品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景的故事。
村民拋出選題,大學生設計師接招;畢業(ye) 設計走出校園,落地鄉(xiang) 村;電腦裏的效果圖,變成貨架上的真實產(chan) 品……在2023全國聯合畢業(ye) 設計行動中,近百所高校畢業(ye) 生齊聚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將設計做在鄉(xiang) 村裏。
全國聯合畢業(ye) 設計發起人、東(dong) 華大學服裝與(yu) 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慶軍(jun) 介紹,2023全國聯合畢業(ye) 設計行動將寧海縣西店鎮作為(wei) “主陣地”。結合縣域振興(xing) 需求,西店鎮發布了需求清單,包含黨(dang) 建引領、城鎮更新、藝術鄉(xiang) 建、產(chan) 業(ye) 升級、地域IP等5大類命題近百個(ge) 選題方向。開題時,畢業(ye) 生的選題總數超過300個(ge) ,不少是同題比拚,精彩紛呈。
去年的很多畢業(ye) 設計作品如今已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實景。在寧海縣岔路鎮下畈村,已竣工的“童趣下畈”兒(er) 童遊樂(le) 區,今年迎接了好幾撥遊客。這個(ge) 項目的設計者是安徽大學藝術學院畢業(ye) 生湯暢,她在下畈村的鬆樹林新建了兒(er) 童戶外活動區域,將一個(ge) 廢棄集裝箱改造為(wei) 展覽空間,向兒(er) 童進行科普。
生態畫卷,美麗(li) 動人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chan) 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來,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從(cong) 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曆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2023年,《中國故事》版繼續描繪“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中國。
如今,樹木生病了,也有“醫生”問診。《“把樹木花草當作人來關(guan) 心關(guan) 愛”》報道了“綠大褂”為(wei) 樹木“開方治病”的故事。
“過去沒有樹木醫生,樹木遇到問題,有時就‘哢哢’一剪,簡單粗暴地解決(jue) 問題……”提起過去的狀況,北京樹木醫學研究會(hui) 秘書(shu) 長侯雅芹話語裏滿是對樹木的心疼。
2022年9月,北京樹木醫學研究會(hui) 主持起草的《樹木醫生考核評價(jia) 規範》團體(ti) 標準出台,“樹木醫生”明確定義(yi) 為(wei) “從(cong) 事樹木的健康診斷、災害預防、治療恢複等相關(guan) 工作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樹木也不單單是植物,真正成為(wei) 樹木醫生診療的“患者”。
“當樹木醫生可不容易,不光要掌握園林養(yang) 護、樹木修剪、病蟲害防治、土壤改良、古樹名木養(yang) 護和複壯等技能,還需要通過理論知識考試和技能實踐考核。外出就診時,必須穿戴職業(ye) 裝:綠大褂、小紅帽子,隨身攜帶‘診療’儀(yi) 器等。”侯雅芹自豪地說。
不隻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多地的樹木醫院也接連掛牌開診,像尊重人一樣尊重樹木,推動園林綠化高質量發展。
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依法治水 守護黃河安瀾》講述了母親(qin) 河生態保護治理的故事。
黃河行至河南省開封市黑崗口,高出地麵11米,“河從(cong) 屋頂過,船在空中行”。開封第一黃河河務局搶險隊隊長張飛,黝黑的臉上滿是風吹日曬的印記。張飛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夏秋防汛,春冬修堤。”黃河安瀾,靠人防,更要靠堤防。黃河保護法規定,應當加強黃河幹支流控製性水工程、標準化堤防、控製引導河水流向工程等防洪工程體(ti) 係建設和管理。
張飛向記者說,對於(yu) 違法占用河湖岸線等行為(wei) ,黃河保護法比原有法律規定更細、處罰力度更大。
濕地是“地球之腎”,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生命通道和生態長廊。《他們(men) 這樣守護“地球之腎”》記述了濕地守護者的執著與(yu) 付出。
“你看,那是一隻夜鷺!”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劉想激動地小聲驚呼。隻見不遠處,一隻鳥兒(er) 立在水中的浮木上,他趕緊拿起相機記錄這一幕,“又夠我高興(xing) 好一陣了”。
杭州西溪濕地是中國第一個(ge) 也是唯一一個(ge) 集城市濕地、農(nong) 耕濕地、文化濕地於(yu) 一體(ti) 的濕地公園,有“天堂綠肺”之稱。自2002年西溪濕地綜合保護工程實施以來,劉想已與(yu) 這片土地相伴20載。他笑言,自己就是西溪濕地的“守門員”。
近10年來,西溪濕地動植物種類不斷增加,其中維管束植物增加了474種,現有1040種;鳥類增加了43種,現有196種;昆蟲增加了173種,現有898種;魚類增加了6種,現為(wei) 56種。
潘旭濤(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潘旭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