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特稿】定標尺 強保障 潤人心
編者按
回顧2023年,圖像識別、語音交互等人工智能技術掀起巨浪,背後隱現法律暗礁,亟待填補空白、樹立規則;電信網絡詐騙新套路頻出,從(cong) “盲騙”轉向精準作案,政法機關(guan) 斬斷詐騙黑手決(jue) 心不變、力度不減;新技術被濫用為(wei) 新型網暴推波助瀾,司法機關(guan) 亮明態度和底線;個(ge) 案裁判強調明辨是非、懲惡揚善、定分止爭(zheng) ,回應著公眾(zhong) 對公序良俗的期待。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回望過去,法律劃底線、立規則、築保障,涓涓細流匯聚成公平正義(yi) 的大潮,點滴舉(ju) 措讓法治信仰厚植於(yu) 人心。
AI技術合成亟待厘清邊界
【鏡頭】
12月12日,北京互聯網法院依法公開審理全國首例“AI聲音侵權案”。該案中,原告殷某某以配音為(wei) 職業(ye) ,曾錄製多部有聲作品。殷某某意外發現,自己的聲音被AI化後,在一款APP上用於(yu) 短視頻配音對外出售。殷某某以聲音權被侵害為(wei) 由,起訴5家公司。
“AI換聲”複現知名歌手音色以假亂(luan) 真;上傳(chuan) 照片,15秒內(nei) 生成“換臉”視頻;“女神群”裏發送的淫穢視頻有不少是犯罪嫌疑人使用“AI換臉”技術合成的,還可以根據顧客需要“私人定製”……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不斷發展完善,與(yu) 其相關(guan) 的新應用、新業(ye) 態也逐漸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人們(men) 日常生活等各個(ge) 領域。與(yu) 此同時,“AI詐騙”“AI造謠”等話題頻頻登上微博熱搜。從(cong) 娛樂(le) “玩梗”到違法犯罪,藏在“麵具”背後的用戶若對該技術不當使用,會(hui) 涉嫌行政違法、民事侵權甚至刑事犯罪,麵臨(lin) 多項法律風險。
朋友打來視頻電話借錢,你會(hui) 懷疑對方身份的真實性嗎?據內(nei) 蒙古包頭警方通報,某公司法人代表郭先生10分鍾內(nei) 被騙430萬(wan) 元。盡管郭先生通過視頻聊天“核實”其身份,但“好友”卻是犯罪分子用“AI換臉”和擬聲技術假冒的。
如今,AI軟件生成的圖片、寫(xie) 的小說、作的曲屢見不鮮,這些生成內(nei) 容有著作權嗎?科技創新直接推動了新型創作方式和作品樣態的產(chan) 生,也帶來司法亟待解決(jue) 的新問題。
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案”,首次提出AI生成內(nei) 容的保護規則,認定AI生成內(nei) 容不構成作品,但應當作為(wei) 數字新型權益予以保護,激勵人工智能技術在文創領域的應用。
“隨著新技術不斷完善發展,因點讀筆、AI早教機器人、有聲讀物等新技術、新應用引發的新型侵權行為(wei) 不斷湧現。”北京互聯網法院副院長趙瑞罡說,涉新技術新應用侵權案件亟待明確規則。
斬斷電詐黑手力度不減
【鏡頭】
2023年,公安機關(guan) 打擊跨境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動作頻頻。2023年11月16日,明國平、明菊蘭(lan) 、明珍珍3名緬北電信詐騙犯罪集團重要頭目,被緬甸警方抓獲並移交我公安機關(guan) 。
偷渡至境外電詐園區,用聊天軟件尋找女性目標,設下“賭詐”陷阱冒充公司老板,跨境電詐集團專(zhuan) 門誘騙企業(ye) 財務人員大額轉賬;利用物流公司“內(nei) 鬼”出售的公民個(ge) 人信息“盲發快遞”,實施詐騙……
當前,電信網絡詐騙新“話術”、新套路頻出,詐騙集團緊跟社會(hui) 熱點,不斷翻新手段,出現了“盲騙”轉向精準作案等新特點。零散、點狀式的獨立詐騙團夥(huo) 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以“工業(ye) 園區”“科技園區”為(wei) 幌子的超大犯罪集團。這些超大犯罪集團多在境外,通過控製、管理獨立詐騙團夥(huo) ,形成龐大而穩定的詐騙犯罪網絡。
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是,當前一些犯罪分子利用最新技術,通過惡意剪輯、換臉變聲、搭建虛假“鏡頭環境”等手段,偽(wei) 造視頻內(nei) 容,混淆視聽,誘騙受害人上當。
麵對發案極多、人民群眾(zhong) 深惡痛絕的電詐犯罪,我國全鏈條懲治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guan) 聯犯罪,依法從(cong) 嚴(yan) 懲治境外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今年1月至9月偵(zhen) 辦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案件68.9萬(wan) 起;緬北向我移交3.1萬(wan) 名電詐犯罪嫌疑人;見麵勸阻1389萬(wan) 人次,緊急攔截涉案資金3288億(yi) 元……各部門堅持依法治理、多方聯動、綜合施策,打擊治理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重拳出擊懲治網絡暴力
【鏡頭】
5月23日,武漢市漢陽區某小學一年級男生譚某在校內(nei) 被老師駕車撞倒身亡。10天後,他的媽媽墜樓身亡,引發關(guan) 注,矛頭直指此前出現的網暴言論。
依托新的媒介平台和傳(chuan) 播方式,新型網絡暴力花樣翻新,已從(cong) 過去狹義(yi) 的語言暴力,發展為(wei) 文、圖、視頻等全方位攻擊,危害日益嚴(yan) 重,也給司法實踐帶來了新挑戰。
有的網暴者選擇“彈幕刷屏”;有的將辱罵他人的博文設置“轉發抽獎”;有“大V”私信被罵後“掛人”泄憤;有的在朋友圈盜圖冒充他人發送不良信息……
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審理的一起典型案例中,李某通過社交平台發文辱罵趙某,並且對該博文內(nei) 容設置“轉發抽獎”。博文發出後,趙某陸續收到大量網友的謾罵私信。法院判決(jue) 李某通過涉案社交平台賬號公開發布道歉信向趙某賠禮道歉,並賠償(chang) 精神損害撫慰金。
揪出幕後網暴者到底有多難?侵權行為(wei) 複雜多樣,加大了司法認定難度。比如,有的是直接複製、轉發他人侵權言論,有的是以評論、回複、留言、點讚等方式發布侵權言論……哪些構成侵權?承擔何種責任?這些都成為(wei) 司法實踐中麵臨(lin) 的問題。
網暴屢禁不止,且新變種不斷,凸顯法治建設跟上互聯網發展的緊迫性。對於(yu) 網絡暴力,我國始終堅持“零容忍”。2023年6月,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發布指導意見。依照意見規定,針對未成年人、殘疾人實施的;組織“水軍(jun) ”“打手”或者其他人員實施網絡暴力等五種情形,依法從(cong) 重處罰。
司法裁判對“和稀泥”說不
【鏡頭】
李某林與(yu) 吳某閑等4人在江邊散步時發生爭(zheng) 執,情緒激動的吳某閑跳入長江。李某林隨即跳水施救不幸溺亡,吳某閑獲救。法院認定李某林屬見義(yi) 勇為(wei) ,判令吳某閑補償(chang) 李某林父母4萬(wan) 元。
跳江救人自己卻不幸溺亡,法院認定被救者應給予適當補償(chang) ,明確“英勇救人的行為(wei) 值得肯定、褒揚和尊重”;夫妻一方患有艾滋病但在結婚登記前未告知,法院判決(jue) 撤銷雙方婚姻關(guan) 係,闡明公平正義(yi) 、誠實信用……
2023年初,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第二批人民法院貫徹實施民法典典型案例,強調明辨是非、懲惡揚善、定分止爭(zheng) ,對“和稀泥”的做法堅決(jue) 說不。
在一起涉及“隔代探望權”的案例中,法院支持了老年痛失獨子的原告夫婦探望孫女的訴求,闡明這一訴求“符合社會(hui) 廣泛認可的人倫(lun) 情理,不違背公序良俗”。
消費者多次明確告知不想再接到推銷電話但仍被騷擾,法院認為(wei) 被告某通信公司此舉(ju) 侵犯消費者隱私權。判決(jue) 不僅(jin) 針對當前社會(hui) 大眾(zhong) 反映強烈的營銷電話騷擾問題亮明了司法態度,也向社會(hui) 大眾(zhong) 宣傳(chuan) 和普及了民法典中有關(guan) 對隱私權和個(ge) 人信息加以保護的立法導向和精神。
這些司法裁判有力量、有是非、有溫度,鮮明地向社會(hui) 表達出法律支持什麽(me) 、反對什麽(me) ,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行為(wei) 指南,讓維護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為(wei) 受到鼓勵,讓違反法律和社會(hui) 公德的行為(wei) 受到懲戒,引導全社會(hui) 形成良善的社會(hui) 風尚,並推動形成情感認同和行為(wei) 自覺。
盧越(來源:工人日報)
盧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