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轉變賽道,從帶小孩到帶“老小孩”
他們(men) 轉變賽道從(cong) 帶小孩到帶“老小孩”
張夏天依然記得當初報考幼兒(er) 園教師崗位時那場激烈的角逐。她幸運地一舉(ju) 成功。然而一年後,張夏天選擇直接從(cong) 育兒(er) 的“朝陽”行業(ye) 跨向養(yang) 老服務的“夕陽”賽道。
這也許是對老齡化趨勢帶來的市場機遇的精準把握。
有趣的是,轉行後,一些人發現,育兒(er) 與(yu) 養(yang) 老實際存在某種關(guan) 聯,從(cong) 帶小孩,到帶“老小孩”,他們(men) 隻是將同等沉甸甸的愛轉移到了另一群可愛的人身上。
幼教轉行
他們(men) 放棄短暫的幼師生涯
“孩子們(men) 每天都誇我漂亮;他們(men) 會(hui) 送我親(qin) 手製作的小禮物;每天入園他們(men) 都會(hui) 奔我而來;每次大家集體(ti) 叫我的時候,樓道裏回蕩著的全是孩子們(men) 的聲音,那一刻,我真的好開心啊!”
張夏天回憶起在幼兒(er) 園工作過的時光,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孩子們(men) 一張張天真無邪的笑臉,還有清脆悅耳的笑聲。
當初,在陝西鹹陽考幼師,300多人競逐8個(ge) 名額,報錄比高達38:1。“即便隻是編製備案製,競爭(zheng) 也相當激烈。”張夏天說。
而如今成功上岸一年後,她卻選擇放棄這份工作。原來,在張夏天的幼師工作生涯中,每月的主題匯報、演講比賽、培訓幾乎占掉所有空閑時間。與(yu) 此同時,寫(xie) 教案、業(ye) 務筆記、聽課筆記和公開課研討等也充斥著她的日常。
江蘇南通的小範在這個(ge) 行業(ye) 摸爬滾打了兩(liang) 年,她的感受與(yu) 張夏天相似。小範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因為(wei) 需要做環創設計而連續加班的日子。
這種巨大的工作壓力,再加上每月僅(jin) 有3000多元的薪水,讓張夏天和小範感到難以負荷。盡管孩子們(men) 天真可愛,幼兒(er) 園充滿純真,但這些美好並未掩蓋她們(men) 的疲憊和挫敗感。
抓住機遇
考察調研後轉向投資養(yang) 老
山東(dong) 濟寧的於(yu) 先生是民辦幼兒(er) 園的投資人。從(cong) 2003年在當地投資創辦第一家幼兒(er) 園到現在,他目睹了民辦幼兒(er) 園從(cong) 起步、飛速發展再到如今的狀況。
疫情給民辦幼兒(er) 園帶來了不小的衝(chong) 擊。於(yu) 先生說,他經營的幼兒(er) 園前後停業(ye) 時間長達一年多。而且,由於(yu) 遲遲不複工,很多教職工也主動提出離職。
“很多員工跟著我們(men) 幹了二十年,如果我們(men) 不轉型,他們(men) 未來可能就要遭遇職業(ye) 困境。”為(wei) 了求得一線生機,也為(wei) 了妥善安置教職工,過去的一年,於(yu) 先生通過大量市場調研、走訪、考察,最終,將下一步的投資方向轉向了居家養(yang) 老。
從(cong) 幼教轉行到養(yang) 老領域,看似跨度極大,實際上,這是一種時勢所趨。
截至2022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萬(wan) 人,占總人口的19.8%;全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萬(wan) 人,占總人口的14.9%;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未來,老年人口將有較快增長,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市場需求巨大。
於(yu) 先生覺得,未來,居家養(yang) 老會(hui) 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因此,他在去年10月底在當地社區創辦了一家養(yang) 老服務中心。
他解釋說:“幼兒(er) 園裏的保潔阿姨、維修師傅等後勤人員可以直接轉崗到養(yang) 老中心,而幼師可以轉向店麵服務。目前,已有4位幼師成功實現了轉型。”
於(yu) 先生還補充道,社區俱樂(le) 部現在由原先的幼師帶領老人進行手工、剪紙等活動,未來她們(men) 還將接受按摩、推拿等技能培訓,以應對未來的上門服務。
轉變賽道
有養(yang) 老公寓招聘直接標明要幼師
和於(yu) 先生一樣,張夏天和小範也已轉向養(yang) 老服務賽道。
小範之前工作過的幼兒(er) 園,將近一半的老師都已經轉行。如今,她們(men) 當中,有人做直播帶貨,有人從(cong) 事物流,還有人投身成人教育。
小範覺得,相比之下,她的轉行跨度最大。今年4月,小範在招聘App上看到一家醫養(yang) 結合的護理院正在招聘養(yang) 老社工。引起她注意的是崗位職責描述:“大致就是策劃活動、組織老人參與(yu) ,陪伴他們(men) 玩耍。”
與(yu) 此類似,張夏天還記得,她現在工作的養(yang) 老公寓在招聘信息上直接標明“招聘幼兒(er) 園老師”。這引起了她濃厚的興(xing) 趣。
後來,她發現這家養(yang) 老公寓離她家隻有5分鍾的路程,而且月薪能達到4000多元,“實在太有緣了。”於(yu) 是,張夏天毫不猶豫地投遞了簡曆。
在麵試那天,她第一次踏入這家養(yang) 老公寓,就被其內(nei) 部設計所深深吸引:走廊上掛著可愛的裝飾,五顏六色,門牌上貼著蘋果、香蕉等卡通圖案,甚至寫(xie) 著“公主請回家”等俏皮的網絡熱詞,活動廳甚至有一台娃娃機……這些和幼兒(er) 園幾乎沒有兩(liang) 樣。
順利入職後,張夏天目前的工作職責主要是帶老人唱歌,進行奧爾夫樂(le) 器表演,做養(yang) 生操等活動。除此之外,她還會(hui) 教老人時下最流行的手勢舞,比如火遍全網的《科目三》。“我會(hui) 變換著花樣帶老人玩,讓他們(men) 感受外麵的新鮮世界。”
小範現在所在的養(yang) 老機構有100多位老人,入職大概過了一個(ge) 多月,才慢慢熟悉每一位老人的情況。
半年多下來,她已對機構裏老人的作息、習(xi) 慣、性格了如指掌。“粗略地分類,老人們(men) 有‘內(nei) 向型選手’和‘外向型選手’,細分的話,有的奶奶比較強,有的特別愛幹淨,還有的熱衷於(yu) 打牌,有的則愛睡覺……”
日常相處
幼兒(er) 園工作經驗常能派上用場
在與(yu) 老人們(men) 相處的過程中,張夏天和小範發現,老人們(men) 的活潑如同一群“老小孩”。
在小範看來,大多數爺爺奶奶都極為(wei) 友善,而且饒有趣味。比如,有一位“i人”爺爺,每次集體(ti) 活動時總是默默旁觀,直到大家玩完才會(hui) 怯生生地問小範:“現在我可以玩了嗎?”小範常被這位有些“社恐”的爺爺逗樂(le) 。
另一方麵,在養(yang) 老機構這個(ge) 大家庭中,年輕的、新血液的注入對爺爺奶奶們(men) 來說是一種新鮮感。
令小範哭笑不得的是,上崗僅(jin) 僅(jin) 兩(liang) 三天時間,從(cong) 家庭住址到情感狀態……老人們(men) 已經把她的家底都問穿了。有一次,小範休了三四天假,再回來上班時,有一位奶奶問她:“這幾天你去哪了?是回家結婚了嗎?”
在和這些老小孩相處的過程中,小範摸索出一套方法。比如,當老人們(men) 參與(yu) 活動的積極性不高時,她會(hui) 抓住許多老人會(hui) “因為(wei) 一個(ge) 雞蛋就去排隊”的心理特點,設置獎品“誘惑”他們(men) 。
在策劃活動時,小範先前在幼兒(er) 園的工作經驗也常能派上用場。比如,最近開展的紙杯接乒乓球的遊戲,小範曾經也組織小朋友玩過。
隻不過在獎品設計上有所調整,小朋友們(men) 獲得的是小玩具、鉛筆等,而小範為(wei) 老人們(men) 準備了“實用派”的紙巾、牙刷、護手霜……
對於(yu) 張夏天而言,與(yu) “老小孩”更直接的交流和接觸發生在音樂(le) 課堂上。張老師的課堂完全是自願參與(yu) 式。目前,每次來上課的老人大約有二三十位。
有時,老人遲到了,他們(men) 甚至會(hui) 真誠地向張夏天道歉:“老師我遲到了,不好意思。”這種尊重和配合讓她備受感動。不過,也有調皮的老人會(hui) 在課堂上“小打小鬧”,被張夏天發現後,他們(men) 會(hui) 立馬端正坐好。
張夏天還發現,老人們(men) 比小朋友更喜歡獎勵貼紙和印章,“有的爺爺直接把貼紙往腦門上一貼,還有奶奶沒有得到貼紙,會(hui) 不開心地問我,為(wei) 什麽(me) 不表揚她……”
最近,張夏天還通過音樂(le) 的方式為(wei) 一位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奶奶做了情緒疏導。
一開始,進展並不順利,這位奶奶始終不作回應。而在開始彈唱後,張夏天始終在盡力引導奶奶一起跟她互動,“你笑起來真好看,奶奶來,跟我一起唱”,她用愉悅的表情、溫柔的語氣反複勸說,終於(yu) 讓奶奶跟著手舞足蹈起來……
那天過後,張夏天偷聽到奶奶跟護理員的對話。“她說自己今天好開心,我當時心裏還蠻有成就感的。”張夏天說,盡管這位奶奶的阿爾茨海默症狀況還在加重,甚至連自己的名字都叫不出來,但她慢慢認識張夏天了。“她現在每天都來上音樂(le) 課,總說對我好熟悉,仿佛在哪裏見過我。”
變與(yu) 不變
服務理念不變 工作狀態和心境發生了變化
“身邊從(cong) 香香嫩嫩的小朋友變成了我們(men) 這些滿臉皺紋的老人,會(hui) 不會(hui) 有落差?”一位奶奶這樣問過小範。
小範坦言,與(yu) 當幼師時相比,她現在的狀態和心境確實發生了變化——變得輕鬆許多。
這種變化並非空洞的主觀感受,而是源於(yu) 她在養(yang) 老機構工作中的親(qin) 身經曆。
在養(yang) 老機構工作,小範接觸的是附近街區的獨居老人,而這些老人的子女經常前來探望。他們(men) 能夠近距離、直觀地了解醫護和社工的工作內(nei) 容,從(cong) 而更加理解和體(ti) 諒他們(men) 的工作。
小範說:“家屬們(men) 看到我們(men) 的工作狀態,就會(hui) 知道我們(men) 組織活動挺辛苦,有些家屬還會(hui) 主動幫我們(men) 。”
在養(yang) 老院工作久了,小範覺得就像和自己的爺爺奶奶相處,她也成為(wei) 了大家的“寶貝”。
張夏天也感觸頗深,“我覺得自己在開心之外,眼淚也比之前多了。”她說,每當開飯,所有爺爺奶奶都盯著你,期待你過來一起吃飯,會(hui) 把好吃的夾給你,那時候眼淚就會(hui) 在眼眶裏麵打轉,“大家的愛是雙向奔赴的。”
而對於(yu) 先生來說,在轉向養(yang) 老賽道後,他最大的體(ti) 會(hui) 就是,原來的工作理念自始至終並沒有改變。“我們(men) 一直在做服務,在幼兒(er) 園,雖然我們(men) 服務的對象是孩子,但客戶實際上是家長。現在,我們(men) 的服務對象是老人,但客戶依舊是同一批人。”於(yu) 先生說,其實,對待孩子時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在對待老人時同樣重要。
在三四線城市,社區居家養(yang) 老對於(yu) 大部分人來說還算是新興(xing) 業(ye) 態。他深信:“我們(men) 給幼兒(er) 園的每一屆孩子都是服務3 年。但養(yang) 老行業(ye) 一旦做起來,我們(men) 能為(wei) 老人服務10年、15年,甚至更久。”
本版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
(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