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華轉到雙非院校 “逆向轉學”為何受關注?
寧願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選擇“逆向轉學”,說明原就讀學校在某些方麵並不適合他們(men) ,也間接證明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並非一勞永逸的通行證
據報道,1月2日,北京市教委官網公示的8名高校大學生擬跨省轉學的信息,引發關(guan) 注。其中,1人為(wei) 轉入、7人為(wei) 轉出,涉及清華大學、北京工業(ye) 大學、北京建築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多所高校。
這份跨省轉學信息的關(guan) 注點在於(yu) ,大多是北京本地學校的學生向其他省份轉學,且不乏從(cong) 清華大學轉入雙非院校者。整體(ti) 來看,轉出學校的辦學實力和辦學聲譽好於(yu) 轉入學校的實力和聲譽。這樣的“逆向轉學”打破了傳(chuan) 統的就高不就低原則,自然成了輿論關(guan) 注的熱點。
對於(yu) 這樣的“逆向轉學”,有的網友“想不通”當事學生的選擇:“為(wei) 了好專(zhuan) 業(ye) 轉也就算了,從(cong) 清華大學轉出?”“從(cong) 金融轉到臨(lin) 床醫學?”“為(wei) 什麽(me) 要往差的學校轉?”當然,也不乏寬慰和鼓勵的網友:“真讀不下去,及時止損也是明智之舉(ju)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當代社會(hui) ,流動性成為(wei) 社會(hui) 發展的一個(ge) 通則。允許社會(hui) 人員的自由流動,也應該理性看待在校大學生的跨省跨校“流動”。輿論對“逆向轉學”的關(guan) 注,或在於(yu) 以下三方麵的原因:
“逆向轉學”投射著公眾(zhong) 對名校大學生的普遍期待。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城市的知名度比學校更吸引人們(men) 的眼球,北京高校的學生選擇到其他省份的高校就讀,難免給人一種“下嫁”的感覺。這樣的地域期待和學校期待,投射的是公眾(zhong) 對北京高校的認同感,看到有學生選擇離京,隨之產(chan) 生了旁觀者的心理落差效應。
“逆向轉學”見證了學生享有跨校遷移學籍的權利。選擇權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基本的自主權利。每個(ge) 學生都有自己心儀(yi) 的城市和理想的學校,如何選擇是他們(men) 個(ge) 人的自由。現在的教育政策允許學生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申請學籍遷移,可以說充分尊重了“逆向轉學”學生的選擇權。
“逆向轉學”表明求學路上沒有一勞永逸的通行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托爾斯泰的這句名言同樣適合解釋“逆向轉學”者。什麽(me) 樣的學校適合自己,隻有學生自己最清楚。寧願放下就高不就低的原則選擇“逆向轉學”,說明原就讀學校在某些方麵並不適合他們(men) ,也間接證明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並非一勞永逸的通行證。書(shu) 必須得自己讀,不論選擇哪所學校,都得自己下功夫才行。
在公示期結束後,待到春暖花開時節,變更了求學地點的這些“逆向轉學”學生,將麵臨(lin) 一個(ge) 新的適應期。希望調整過後,他們(men) 能更明白選擇的意義(yi) 所在,也希望學校能多給這些“逆向轉學”學生一些關(guan) 注,更快地讓他們(men) 走向學習(xi) 、生活的正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劉海明
(來源:成都商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