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信貸資源持續賦能小微企業 強化“雙鏈”金融服務

發布時間:2024-01-08 15:14:00來源: 經濟日報

  信貸資源持續賦能小微企業(ye)

  2023年金融機構引金融“活水”持續賦能小微企業(ye) ,提高了小微企業(ye) 加大融資規模、擴大生產(chan) 的底氣。但是,中小微企業(ye) 自身規模小、信用不完善、輕資產(chan) 的特點也使得部分金融機構出現“惜貸”“畏貸”現象。展望2024年,多部門多舉(ju) 措合力破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融資貴,這對於(yu) 拉動實體(ti) 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意義(yi) 。

  加大信貸資源投入

  2023年普惠小微企業(ye) 融資呈現“量增、麵擴、價(jia) 降”的良好局麵。2023年前三季度,一年期和五年期貸款市場報價(jia) 利率(LPR)分別下降20個(ge) 基點、10個(ge) 基點,企業(ye) 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融資成本的下降使得小微企業(ye) 經營信心得到很大提升。

  回顧2023年,銀行業(ye) 持續投放信貸資源,深度激活各類經營主體(ti) 活力。數據顯示,2023年三季度末,銀行業(ye) 金融機構用於(yu) 小微企業(ye) 的貸款(包括小微型企業(ye) 貸款、個(ge) 體(ti) 工商戶貸款和小微企業(ye) 主貸款)餘(yu) 額69.2萬(wan) 億(yi) 元,其中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wan) 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餘(yu) 額28.4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3.9%。

  “隨著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支農(nong) 支小再貸款等落地生效,有效助力民營小微企業(ye) 紓困解難。”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從(cong) 2023年普惠貸款結構看,普惠小微貸款繼續保持增量、擴麵態勢,貸款結構不斷優(you) 化,2023年前三季度普惠型小微企業(ye) 貸款增量較大,在支持小微企業(ye) 恢複發展方麵取得積極成效。

  2023年以來,一係列利好小微企業(ye) 的政策接續出台,全麵為(wei) 小微企業(ye) 融資、發展“保駕護航”。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麵的支持力度。2023年10月份,國務院出台《關(guan) 於(yu) 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小微企業(ye) 、個(ge) 體(ti) 工商戶生產(chan) 經營特點和發展需求的產(chan) 品和服務,加大首貸、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投放。

  從(cong) 商業(ye) 銀行信貸投放看,多地不斷細化普惠小微舉(ju) 措,推動金融資源下沉,做好金融接續服務。江西省全南縣金融服務中心主任黃海彥表示,通過企業(ye) 擔保貸、小微信貸通等線上融資模式創新,鼓勵金融機構優(you) 化數字普惠服務,加大對小微企業(ye) 的信貸接續支持。同時,積極開展銀企對接活動,全南農(nong) 商銀行推出“續貸保”貸款業(ye) 務,截至目前累計辦理貸款1.8億(yi) 元,為(wei) 56戶中小微企業(ye) 主提供續貸紓困,支持小微經營主體(ti) 可持續發展。

  小微企業(ye) 的穩定發展對實體(ti) 經濟至關(guan) 重要。葉銀丹表示,金融機構加大對普惠小微的支持,可以降低其麵臨(lin) 的經營風險,減少不良貸款率,從(cong) 而提升金融機構信貸資產(chan) 質效。各類商業(ye) 銀行在深化普惠小微金融服務的同時應進行更多針對性的產(chan) 品創新,滿足這一領域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企業(ye) 的金融需求。

  強化“雙鏈”金融服務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有助於(yu) 提升服務小微企業(ye) 質效。2023年,中國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強化金融支持舉(ju) 措 助力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通知》提出,銀行業(ye) 金融機構要加大首貸、信用貸支持力度,積極開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專(zhuan) 家表示,金融機構通過加大對普惠小微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從(cong) 而有助於(yu) 推動整體(ti) 經濟的穩定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王瀟靚表示,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是金融服務小微企業(ye) 的重要陣地,以核心企業(ye) 與(yu) 上下遊企業(ye) 之間的業(ye) 務合同為(wei) 擔保,向供應鏈上下遊企業(ye) 提供貸款額度。2023年以來,銀行業(ye) 金融機構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領域持續發力,為(wei) 維護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發揮了突出作用,進一步提升了小微企業(ye) 融資的便利性。

  理順機製推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服務升級。“基於(yu) ‘雙鏈’金融上的小微企業(ye) 參與(yu) 方多元、銀行內(nei) 部協同涉及部門廣的特點,2023年以來,商業(ye) 銀行通過建立相適配的業(ye) 務管理機製,強化部門聯動、內(nei) 外聯動,‘雙鏈’金融服務半徑不斷擴大。”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侯力銘表示,商業(ye) 銀行通過與(yu) 外部優(you) 質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公司合作,提升獲客效率和業(ye) 務規模,長期來看,還是要增加人才儲(chu) 備,提高運營和風控能力。另外,商業(ye) 銀行要深入調查,摸清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上下遊的實際情況,配套差異化的信貸產(chan) 品、服務、管理和政策,建立起自身比較優(you) 勢。

  對於(yu) 商業(ye) 銀行來說,開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服務是一項係統性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接下來,商業(ye) 銀行還應在合規要求、風險管理等方麵做好規劃,才能更好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各方提供優(you) 質金融服務。葉銀丹表示,商業(ye) 銀行在開展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金融相關(guan) 業(ye) 務時要嚴(yan) 格遵守監管規定,確保自身經營活動合規性。此外,商業(ye) 銀行要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ti) 係,確保在為(wei) 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各方提供金融服務時能夠有效控製風險。

  破解融資難點堵點

  受市場需求不足和疫情衝(chong) 擊,小微企業(ye) 經營和盈利能力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小微企業(ye) 調研顯示,部分小微企業(ye) 還存在著資金緊張的壓力,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依然麵臨(lin) 挑戰。

  興(xing) 業(ye) 研究公司金融監管高級研究員陳昊表示,小微企業(ye) 由於(yu) 初創期時間較短、財務數據不完整、尚未擁有信用信息數據等多方麵原因而難以向銀行提供充足的信用信息,進而未能充分獲得銀行授信和貸款,即使獲得了貸款,為(wei) 了彌補潛在的信用風險可能,貸款利率也相對較高。當前小微企業(ye) 融資難點在於(yu) 資金的需求和供給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對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提出,健全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信用評級和評價(jia) 體(ti) 係,加強涉企信用信息歸集,推廣“信易貸”等服務模式。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陳倞表示,打通小微企業(ye) 融資難點要促進雙邊信息對稱,商業(ye) 銀行要拓展運用金融科技、多主體(ti) 多部門合作等渠道,疏通小微企業(ye) 融資堵點,不僅(jin) 可以減少雙邊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融資成本壓力,還能加快破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問題。

  2023年以來,商業(ye) 銀行通過小微企業(ye) 信用數據共享的方式,加速破除“信息孤島”,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小微企業(ye) 精準度。在廣西,桂林銀行和玉林稅務部門以信用信息共享方式創新金融產(chan) 品,持續擴大普惠小微服務範圍。“我們(men) 獲得桂林銀行100萬(wan) 元的‘銀稅互動’貸款,公司的資金鏈得到了保障,也保住公司旗下農(nong) 戶的基本收入。”廣西博農(nong) 慧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海英表示。據統計,2023年1月至10月,桂林銀行在玉林市通過“銀稅互動”累計投放貸款約20億(yi) 元,有效化解了中小微企業(ye) 融資“煩惱”。

  “多部門合力向銀行提供更多樣和準確的小微企業(ye) 信用信息,不但可以幫助銀行加快釋放貸款,而且對於(yu) 探索破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具有重要意義(yi) 。”葉銀丹表示,未來,還需要進一步完善信用評級和評價(jia) 體(ti) 係,以此激勵中小微企業(ye) 和個(ge) 體(ti) 工商戶主動維護信用記錄,進而增強融資能力,推動其發展壯大。

  展望新的一年,降低銀企信息不對稱,將有效打破銀行“惜貸”“畏貸”現象。陳昊建議,一方麵需要政務機構和公用事業(ye) 單位探索合法合規地開放更多的企業(ye) 和企業(ye) 主相關(guan) 信用信息,例如稅收、社保、公積金等數據;另一方麵,隨著數據交易市場體(ti) 係的逐步完善,可以進一步加強數據交易製度,吸引銀行進入數據交易市場合法合規獲得多樣化的替代數據,進而精準了解小微企業(ye) 實際情況,推動普惠金融走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王寶會(hui)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