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四川發布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地方標準

發布時間:2024-01-10 14:4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月9日電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9日發布消息稱,《四川省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導則》(以下簡稱《導則》)將於(yu) 1月29日正式實施,這也是全國首個(ge) 規範震後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技術標準。

  據悉,《導則》對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總則、應急排查、臨(lin) 時避險安置場地選址評估、應急監測、排危除險和成果編製等提出規範性要求。

  其中,《導則》明確,在地震應急響應階段,應按照安全性原則、時效性原則、優(you) 先處置原則,通過開展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臨(lin) 時避險安置場地選址評估、應急監測與(yu) 排危除險等應急處置工作,查明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隱患情況,防控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風險,為(wei) 地震災區居民臨(lin) 時避險安置和現場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撐,最大程度保障地震災區居民和搶險救援人員的安全。

  在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排查方麵,按縣級行政區組織,以鄉(xiang) (鎮、街道)為(wei) 單元采取基層報災與(yu) 專(zhuan) 業(ye) 單位實地核查方式對地震災區全麵開展包括應急排查,主要包括縣城、場鎮、學校、人口聚集區、分散農(nong) 戶和存在地質災害風險隱患的旅遊景區、交通幹線、水利水電工程、工礦企業(ye) 、工業(ye) 危險源等區段展開。工作內(nei) 容包括,新增地質災害隱患點、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在冊(ce) 隱患點、已核銷隱患點)排查和重點斜坡、室內(nei) 遙感解譯隱患點、已建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已有地質災害監測設備複核。

  在臨(lin) 時避險安置場地選址方麵,《導則》要求,要遵循安全便利性原則,選擇不受地質災害影響且易於(yu) 搭建臨(lin) 時帳篷和進行救災活動的安全區域,並應對所有擬選定的臨(lin) 時避險安置場地(含應急救援隊伍駐紮場地)開展選址評估。同時對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對建設場地進行適宜性評價(jia) 。

  針對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監測方麵,《導則》指出,應急監測應遵循簡易、便捷、實用的原則,建立宏觀監測、簡易監測、專(zhuan) 業(ye) 監測及人工巡查相結合的震後應急監測網絡。專(zhuan) 業(ye) 應急監測應突出重點,重點對險情重、危害大、成災風險高的點位布設普適型監測儀(yi) 器、邊坡雷達、三維激光掃描儀(yi) 等設備,實施監測預警。針對震後人力難以到達的特殊環境,應加強遙感解譯、無人機等遙測手段的應用。

  此外,《導則》還明確,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排危除險要優(you) 先安排工期短、見效快、施工簡便的工程措施,鼓勵采用新型防治工藝和新型防治材料。根據應急排查成果,在綜合評價(jia) 地質災害危害性和工程實施必要性、可行性與(yu) 緊迫性的基礎上,製定排危除險方案,開展排危除險工作。

  四川省自然資源廳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四川自然災害多,自“5·12”汶川特大地震以來,多次發生強震,尤其是2022年連續發生了3次強震。為(wei) 科學高效開展震後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四川省自然資源廳在係統總結曆次地震應急調查處置經驗基礎上,為(wei) 進一步固化提升形成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機製,於(yu) “9·5”瀘定地震後啟動開展了《地震次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技術導則》起草工作,旨在為(wei) 震後搶險救災工作提供有力技術標準保障,對快速、高效、有序處置地震次生地質災害隱患風險緊急評估避險轉移場地安全具有重要意義(yi) 。

  目前,四川省自然資源廳還組織省內(nei) 高校、科研院所先後編製完成或正在編製《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規範》《地質災害隱患綜合遙感識別技術規程》《四川地質災害調查機載激光雷達數據獲取技術規範》等10餘(yu) 項技術標準,不斷填補技術規程規範空白,努力推動提升四川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範管理能力和水平。(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