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新村: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福建東山:風帆滿張 向海圖強
民族要複興(xing) ,鄉(xiang) 村必振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由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大步邁進,農(nong) 村麵貌煥然一新,農(nong) 民生活越過越好,一幅村美民富產(chan) 業(ye) 興(xing) 的壯美畫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鋪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堅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優(you) 先發展,堅持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暢通城鄉(xiang) 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紮實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xing) 。”人民論壇網推出“大國新村: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係列報道,講好神州大地廣袤鄉(xiang) 村的振興(xing) 故事。今天,人民論壇調研組帶您走進福建省漳州市東(dong) 山縣,一起感受這座海島縣向美向富的特色發展之路。
“天藍水碧海灣美,沙白林綠島礁奇。”富饒美麗(li) 的蝶島東(dong) 山,位於(yu) 福建省南部沿海,介於(yu) 廈門與(yu) 汕頭兩(liang) 個(ge) 經濟特區之間,與(yu) 台灣島隔海相望,因其形似蝴蝶,亦稱蝶島。
東(dong) 山是全國十大美麗(li) 海島縣,也是海內(nei) 外馳譽的“東(dong) 海綠洲”,其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擁有“關(guan) 帝文化”“東(dong) 山陸橋”“南島語族”等一批史前遺存和特色資源。在這裏代代延續著一個(ge) 習(xi) 俗:先祭穀公、後拜祖宗。“穀公”是當地群眾(zhong) 在東(dong) 山縣原縣委書(shu) 記穀文昌去世後,對其的尊稱。
從(cong) 福建到浙江到中南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多次提過穀文昌,還在一篇題為(wei) 《“潛績”與(yu) “顯績”》的文章中,稱讚他“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feng) 碑。”穀文昌對黨(dang) 忠誠的政治品格、一心為(wei) 民的公仆情懷、堅韌不拔的鬥爭(zheng) 意誌、實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大公無私的革命家風,永遠都是我們(men) 黨(dang) 的寶貴精神財富。
“看見木麻黃,想起穀文昌。”厚積數十載的穀文昌精神,“逾遠而彌存”,一代代東(dong) 山人在穀文昌先進事跡的感召下,砥礪奮進、逐夢前行。今天,東(dong) 山縣在堅持生態保護的同時,結合其獨特的海島地理特征,成功探索出一條綠色發展之路。這條路線不僅(jin) 體(ti) 現了對生態環境的尊重和保護,還充分考慮了當地實際條件,實現了經濟、社會(hui) 與(yu) 環境的和諧共生,為(wei) 海島地區的綠色發展樹立了典範。
在夯實生態基底中統籌“潛績”與(yu) “顯績”
走進下西坑村,一幅和諧共生的漁村景象展現在眼前。海風輕拂,海浪低語,夕陽的餘(yu) 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海麵上,形成一片片跳躍的金色光斑,宛如無數顆璀璨的寶石在海麵上閃耀。
整潔的村道邊,漁民們(men) 巧妙地利用麻繩和漁網,將浮筒串聯起來,形成了一道道富有創意的裝飾。這些浮筒上繪製的章魚和鮑魚等圖案,不僅(jin) 美化了村莊環境,也成為(wei) 了展示當地文化和生態特色的獨特方式。
下西坑村,隱於(yu) 東(dong) 山島最西端,是一個(ge) 典型的小漁村。過去,“靠海吃海”是當地人賴以生存的方式。然而,隨著漁業(ye) 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下西坑村開始嚐試轉型,發展生態養(yang) 殖、海洋旅遊等產(chan) 業(ye) 。
家住下西坑村的許梅貞,自2009年起就在家鄉(xiang) 養(yang) 殖龍須菜。“別瞧它細如毛絲(si) ,嫩似芋泥,卻用途廣泛,除了能喂養(yang) 鮑魚,還是果凍、洗發水等廠家的原材料,還可以作為(wei) 養(yang) 殖水體(ti) 中的天然淨化劑。”她告訴我們(men) ,龍須菜易養(yang) 殖,生長周期短,投苗最快2個(ge) 多月便可收成。
“我們(men) 這裏的水質清澈,陽光充足,養(yang) 殖的龍須菜量多質好,營養(yang) 豐(feng) 富,總是供不應求。”許梅貞算了一筆賬,僅(jin) 僅(jin) 是龍須菜一年的收入少則有幾十萬(wan) 元,多則上百萬(wan) 元。憑著生態養(yang) 殖,她將家中前些年建造的兩(liang) 套小洋樓修繕一新,率先建起民宿。
下西坑村不僅(jin) 是一個(ge) 生機勃勃的養(yang) 殖村,還以其美麗(li) 的日落而聞名。當夕陽緩緩下沉,天空被染上了一層淡淡的橙紅色,海麵上的龍須菜在晚霞映照下,像是被鑲上了金邊,閃爍著柔和的光芒。望向眼前如詩如畫的景色,許梅貞心中充滿了滿足和喜悅。
許梅貞的笑容背後,是她對於(yu) 那份努力和堅持的認可。作為(wei) 村裏第一個(ge) 敢於(yu) 嚐試新事物的漁民,她沒有獨享成果,而是無私地分享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參與(yu) 到海水養(yang) 殖中,如今,全村龍須菜、牡蠣等海水養(yang) 殖戶達185家,年產(chan) 值超2億(yi) 元。
在發展傳(chuan) 統養(yang) 殖業(ye) 的同時,下西坑村積極推進漁旅融合,通過發展海上餐廳、休閑旅遊平台和民宿等,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體(ti) 驗。目前,村裏擁有3家海上餐廳、3個(ge) 休閑旅遊平台和5家民宿,每年接待遊客數量接近50萬(wan) 人。
“村裏通過整合資源,優(you) 化產(chan) 業(ye) 結構,如建設民宿、開發漁家體(ti) 驗項目等,為(wei) 村民帶來了新的就業(ye) 機會(hui) ,也吸引了更多的遊客前來體(ti) 驗漁村的寧靜與(yu) 美麗(li) 。”漳州市委組織部派駐下西坑村第一書(shu) 記顏麗(li) 芳介紹說。
一花引得百花開。作為(wei) 全市首個(ge) 生態養(yang) 殖村,下西坑村成功地將自身的海洋資源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實現了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發展的雙贏,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實施提供了生動的實踐案例。
近年來,東(dong) 山縣在生態保護方麵采取了一係列具體(ti) 措施,牢牢守住生態“生命線”,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此外,東(dong) 山縣在海岸保護上率先在全省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劃設高潮位內(nei) 側(ce) 200米限建區,推進下西坑規範化養(yang) 殖試點,以及八尺門貫通工程、烏(wu) 礁灣等海岸帶保護修複工程。
東(dong) 山縣還製定了《海洋生態綜合整治工作方案》,以全島海灣生態保護與(yu) 整治修複工程為(wei) 主要抓手,推進全島海灣、海水、海島、海灘、海砂等資源的分類保護和生態修複,同時在生態建設上持續投入,每年至少投入5000萬(wan) 元用於(yu) 綠化1萬(wan) 畝(mu) ,全島綠化率超過94%,環境空氣質量優(you) 良率達99.5%,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占比率92.6%,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從(cong) 捕魚到“牧魚”,從(cong) 淺海到深海,通過保護和利用豐(feng) 富的海洋資源,東(dong) 山將傳(chuan) 統的漁業(ye) 經濟成功轉型為(wei) 以旅遊為(wei) 核心的現代服務業(ye) ,實現了從(cong) “討海經濟”到“觀海經濟”的華麗(li) 轉變。
在培育經濟增長點中統籌“發展”與(yu) “富民”
冬日的澳角海風漸涼,盡管旅遊旺季已過,但澳角村的魅力並未因此而減退。這裏的冬日景色別有一番風味,吸引著不少遊客前來體(ti) 驗不一樣的海島風情。
澳角村坐落於(yu) 東(dong) 山縣東(dong) 南隅,陸地麵積72公頃,其中耕地麵積380畝(mu) ,山林麵積5050畝(mu) ,海岸線長10公裏,是一個(ge) 集海洋捕撈、海產(chan) 品加工、水產(chan) 品養(yang) 殖、民宿微商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旅遊新漁村。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澳角村在黨(dang) 的領導下,以生態為(wei) 本,以旅遊為(wei) 業(ye) ,全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澳角村黨(dang) 委書(shu) 記兼村委會(hui) 主任,林華忠深刻理解到“發展”與(yu) “富民”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中相輔相成的兩(liang) 個(ge) 重要方麵。
近年來,澳角村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打造了“海味黨(dang) 建、號角先鋒”黨(dang) 建品牌,鍛造了旅遊發展、電商產(chan) 業(ye) 、漁業(ye) 生產(chan) 、水產(chan) 加工、鄉(xiang) 風文明發展的黨(dang) 員先鋒隊,形成了堅強的組織堡壘。
“我們(men) 依托村裏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積極轉化形成發展優(you) 勢,推動鄉(xiang) 村經濟發展。”林華忠介紹,通過投入3500萬(wan) 元建設國家一級漁港,澳角村擁有了110艘漁船、128家養(yang) 殖場、38家水產(chan) 加工廠,創新發展100多家電商企業(ye) ,形成了“電商一條街”,年銷售額超4億(yi) 元。
“興(xing) 村富民,產(chan) 業(ye) 先行。”憑借其獨特的地理優(you) 勢,澳角村成功開發了“龍虎獅象”、網紅燈塔、觀景平台等一係列旅遊資源,完善了旅遊六要素,吸引了大量國內(nei) 外遊客。40多家民宿和10家餐飲業(ye) 的興(xing) 起,不僅(jin) 豐(feng) 富了旅遊業(ye) 態,也為(wei) 當地居民提供了豐(feng) 富的就業(ye) 機會(hui) ,每年接待遊客達10萬(wan) 人次。
除了充分利用地理優(you) 勢開發旅遊資源,澳角村還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提升。村黨(dang) 委投入4000萬(wan) 元用於(yu) 旅遊中路提升工程、興(xing) 海大道改造工程等20多個(ge) 鄉(xiang) 村振興(xing) 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提升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2022年全村社會(hui) 總產(chan) 值15億(yi) 元,村財收入150萬(wan) 元,人均年收入5.8萬(wan) 元,連續六屆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稱號。
“澳角村的發展實踐表明,地方統籌發展與(yu) 富民並非遙不可及。”東(dong) 山縣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陳金生認為(wei) ,通過黨(dang) 建引領、產(chan) 業(ye) 支撐、旅遊帶動和基礎設施建設,澳角村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發展之路。
近年來,東(dong) 山縣在黨(dang) 建引領下,積極推動村級集體(ti) 經濟的“破冰消薄”工作,通過探索村企合作、跨村聯建、漁旅融合等多種發展模式,增強了村集體(ti) 經濟的造血功能,有效消除了集體(ti) 經濟薄弱村,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2年,全縣61個(ge) 村集體(ti) 收入平均為(wei) 78萬(wan) 元,超50萬(wan) 元的村達34個(ge) ,占全縣總村數的56%,超百萬(wan) 村達15個(ge) ,占25%,最高的頂西村已突破1000萬(wan) 元。
“現在我們(men) 的錢包都鼓起來了,日子越過越有盼頭,這都多虧(kui) 了國家的好政策。”在73歲村民許進坤的眼裏,政策好,幹部好,樣樣都變得越來越好。
在促進鄉(xiang) 村繁榮中統籌“傳(chuan) 承”與(yu) “保護”
在東(dong) 山縣樟塘鎮南埔村,一個(ge) 由傳(chuan) 統漁村向文化村落轉變的故事正在上演。這裏,老厝得到了新生,新村民帶來了新風尚,文化與(yu) 經濟在這裏交融,鄉(xiang) 村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
南埔村的曆史可以追溯到300多年前,是漳州市的“海島民俗旅遊文化村”。村裏50多座的老厝,既有南洋風情,又有閩南海洋元素,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老厝逐漸凋敝,村民無力修複,也缺乏經營渠道。
“為(wei) 了改變這一狀況,我們(men) 聚焦老厝修繕需要本土化和在地化原則,通過‘築巢引鳳’策略,以村集體(ti) 收儲(chu) 、租賃、租借等方式發布‘英雄帖’。”南埔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謝桂妹說。
一時間,南埔村這個(ge) 曾經默默無聞的漁村,成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藝術家和創客前來駐紮。他們(men) 采用“認養(yang) ”的方式,對23座老厝進行活化利用,將一些原本閑置的小型農(nong) 業(ye) 設施用房,如豬圈、牛棚、雜物間等,進行了創意改造和設計。
這些被稱為(wei) “新村民”的藝術家和創客們(men) ,身份各異:畫家、古玩收藏者、演員、咖啡師……他們(men) 將各自的文化業(ye) 態融入到老厝,經營內(nei) 容涵蓋了古琴、收藏、字畫、茶藝等多個(ge) 領域,極大促進了當地旅遊經濟的發展。
因南埔村宗姓為(wei) 謝,按照古代的居住規劃,25戶為(wei) 一裏,同時為(wei) 了寄予感恩之情,村民們(men) 將這個(ge) 文化小村命名為(wei) “謝謝裏”。目前,這些“沉睡”的古宅正逐漸“複蘇”,成為(wei) 南埔村乃至周邊地區文化和旅遊的新亮點。
“組織有溫度,黨(dang) 員有幹勁。我對南埔村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作為(wei) “謝謝裏”文化小村成長的見證者、參與(yu) 者,古玩收藏者陳孝鍵被這裏濃厚的文化氛圍深深吸引,眼下,他的“古陶瓷+”鋪子已成為(wei) 當地文化傳(chuan) 承和藝術交流的重要場所。
將背街小巷改造為(wei) 石板路,把旮旯雜地打造成口袋公園,增設古香古色的涼亭……南埔村秉持保護村落曆史肌理的原則,從(cong) 基礎設施配備入手。同時,村莊還串聯了現有的田園綜合體(ti) 文旅研學項目,依托穀文昌先進事跡現場教學點“穀泉湧流”紅色文化旅遊,將南埔村打造成了一個(ge) 集文化、住宿、娛樂(le) 為(wei) 一體(ti) 的綜合性旅遊目的地,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隅之光,折射的是東(dong) 山深厚的曆史傳(chuan) 承,也展現了其在新時代的創新活力。
“東(dong) 山是一個(ge) 充滿活力和發展潛力的地方,基礎設施持續改善,各項優(you) 惠政策不斷落地,便利的交通、穩定的電力供應、高效的物流服務以及優(you) 質的公共服務,讓我們(men) 企業(ye) 有了更好的發展環境……”談起這些年的發展變化,已在東(dong) 山生活33年的台灣元煌集團總裁呂榜洲直言“變化太大了”,而今,他更是覺得來對了地方。
東(dong) 山,和許多沿海城市一樣,因海而生,也因海而興(xing) 。從(cong) “淺藍”邁向“深藍”,從(cong) “顏值”邁向“產(chan) 值”,從(cong) “線下”邁向“線上”,東(dong) 山縣在生態養(yang) 殖、鄉(xiang) 村文旅和特色農(nong) 業(ye) 等多個(ge) 領域實現了從(cong) 傳(chuan) 統模式向現代模式的轉變。2023年1-9月,東(dong) 山縣水產(chan) 品總產(chan) 量35.04萬(wan) 噸,同比增長5.15%,增幅排名全市第一,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值達到了84.47億(yi) 元。
正所謂一路通,路路通。數據顯示,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東(dong) 山縣接待遊客數量達到81.82萬(wan) 人次,旅遊總收入高達10.97億(yi) 元。
“循‘點讚’軌跡,學‘穀公’事跡,創一流業(ye) 績。”東(dong) 山縣委書(shu) 記何靄表示,東(dong) 山將以穀文昌先進事跡為(wei) “源”,賡續前行,拚搏進取,有力有效推動東(dong) 山高質量發展,為(wei) 實現更加繁榮和美好的未來而不懈奮鬥。
向海圖強千帆競,踏浪而行卷千瀾。今日東(dong) 山,正展現出生態和諧、城鄉(xiang) 共融、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文化繁榮、活力四射的全麵發展態勢,在新的歲月長河中,必將交響出更加嘹亮的音符。(作者:人民論壇調研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