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銀發經濟”政策文件出台 聚焦近3億老年人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hui) 變老,老年人的當下需求,將是年輕人的未來需要。”在國新辦1月22日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hui) 發展司司長劉明說,從(cong) 個(ge) 體(ti) 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階段和未老階段並不是割裂開的,應作為(wei) 有機整體(ti) 統籌謀劃。從(cong) 社會(hui) 的代際傳(chuan) 遞看,銀發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年齡段人群的共同參與(yu) 。“著力解決(jue) 養(yang) 老服務的深層次問題,努力提高億(yi) 萬(wan) 老年人的幸福指數,也會(hui) 為(wei) 中青年砥礪奮進減少家庭的後顧之憂。”複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預計,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19萬(wan) 億(yi) 元,屆時將占總消費的28%,占GDP的9.6%。
——————————
把食品藥品說明書(shu) 上的小字轉成音頻播放,由服務機器人來“做家務”“燒飯”……年輕人期待的生活場景有望率先融入養(yang) 老場景。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guan) 於(yu) 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yang) 老場景集成應用,發展健康管理類、養(yang) 老監護類、心理慰藉類智能產(chan) 品。
1個(ge) 月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人口室主任胡祖銓參與(yu) 的一場企業(ye) 座談會(hui) ,正是討論如何推進服務機器人在養(yang) 老領域應用。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服務機器人企業(ye) 代表,行業(ye) 協會(hui) 、研究機構和金融機構代表形成的共識是,養(yang) 老是服務機器人的重要應用場景,是服務機器人由概念設想進入規模應用的突破口。
這也對應著日後有關(guan) “銀發經濟”的定義(yi) 。作為(wei) 我國首個(ge) 以“銀發經濟”命名的政策文件,《意見》明確指出,銀發經濟是向老年人提供產(chan) 品或服務,以及為(wei) 老齡階段作準備等一係列經濟活動的總和,“涉及麵廣、產(chan) 業(ye) 鏈長、業(ye) 態多元、潛力巨大”。
兼顧當下與(yu) 未來
談起銀發經濟,“人口發展新常態”是不得不提的背景。2023年5月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曾就我國人口發展新形勢作出重要判斷,指出“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強調要“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
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97億(yi) ,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超2.17億(yi) 。這意味著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人口老齡化發展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
“涉及近3億(yi) 人群的工作,肯定是國之大事。”在胡祖銓看來,經濟社會(hui) 發展是以服務人為(wei) 最終目的,當人口發展變化時,經濟結構也需要適應人口結構的轉變作出調整。“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正是發展銀發經濟的重要起點”,他進一步補充說,從(cong) 短期看,養(yang) 老照護等基本養(yang) 老服務存在供需缺口,從(cong) 長遠看,銀發經濟發展前景廣闊。
這也對應著《意見》兼顧當下與(yu) 未來的特點。《意見》提出四方麵26項舉(ju) 措,既聚焦當前民生短板,提出解決(jue) 老年人七方麵急難愁盼需求,包括養(yang) 老助餐服務、居家助老服務、社區便民服務、老年健康服務、養(yang) 老照護服務、老年文體(ti) 服務、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同時著眼未來,提出培育發展七大潛力產(chan) 業(ye) ,更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需求。
“當前,我國老年人的健康與(yu) 養(yang) 老需求還沒有完全釋放,供給側(ce) 處於(yu) 起步階段。”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教授陳功看來,《意見》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ye) 結合主責主業(ye) 積極拓展銀發經濟相關(guan) 業(ye) 務將推動健康和養(yang) 老產(chan) 業(ye) 的進一步發展。
對於(yu) 目前普惠性養(yang) 老服務發展現狀,陳功分析說,主要問題還是供需錯配問題。“一方麵是民辦機構與(yu) 公辦機構之間的矛盾,公辦機構近幾年在護理型床位建設、政策扶持和設施改造等方麵均有所提升,但民辦機構、偏遠機構入住率較低,入住養(yang) 老機構的標準不清晰、評估科學化有待提升。另一方麵是城鄉(xiang) 養(yang) 老服務錯配矛盾。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機構數量不足,尤其是護理型床位還是欠缺,服務設施質量不高。”陳功告訴記者,農(nong) 村老年人購買(mai) 力低,養(yang) 老服務機構成本回收周期長,投資收益率較低,影響社會(hui) 資本進入,加之政府政策落實不到位,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機構的投資缺乏,專(zhuan) 業(ye) 護理人員隊伍也比較短缺。
如何盡快補齊農(nong) 村養(yang) 老短板?陳功建議農(nong) 村可以考慮發展鄰裏互助、時間銀行(積分儲(chu) 蓄)等互助式養(yang) 老服務,“這是農(nong) 村低成本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有力探索,可以將居家社區養(yang) 老在農(nong) 村有效落地,同時也要加強敬老院改造,做好特困人員集中供養(yang) ,並引導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資本向加強鄉(xiang) 鎮、農(nong) 村養(yang) 老服務設施布局,結合旅居、康養(yang) 等新模式探索農(nong) 村養(yang) 老新路徑。”
以需求為(wei) 牽引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意見》提及的多種場景均以滿足老年人需求為(wei) 牽引。在陳功看來,老年人消費結構日益從(cong) 生活必需品向健康、智能產(chan) 品升級,從(cong) 產(chan) 品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消費結構從(cong) 最基本的日常的生存型需求,轉向了更加發展的,甚至帶有一些享受層次的變化。
“《意見》提出的多項舉(ju) 措都是圍繞老年人多方麵需求展開,出發點或者說初衷是滿足老年人需求,增進老年人福祉。”胡祖銓告訴記者,目前,很多老年人期盼的質優(you) 價(jia) 廉的產(chan) 品和服務還比較短缺,比如養(yang) 老機構服務價(jia) 格偏高,價(jia) 格低的養(yang) 老機構服務質量太低,導致老年人“貴的住不起,便宜的不願住”。在康複輔助器具的選擇上也存在“種類少,質量不高、覆蓋麵相對較窄”等難題。
更具體(ti) 的標準也在助力老有所養(yang) 向老有優(you) 養(yang) 轉變。《意見》尤其就優(you) 化發展環境提出六大要素支持保障。在完善用地用房保障方麵,明確新建居住區按照人均用地不少於(yu) 0.1平方米的標準分區分級規劃設置社區養(yang) 老服務設施,老舊小區要因地製宜補足配齊,常住人口達到中度以上老齡化的縣(市、區)應上調新建居住區配建標準。同時指出,經規劃實施評估論證的存量空間,可依法適當增加容積率,完善城市服務功能。
在強化財政金融支持方麵,《意見》還提及用好普惠養(yang) 老專(zhuan) 項再貸款,對符合條件的公益型普惠型養(yang) 老機構運營、居家社區養(yang) 老體(ti) 係建設、納入相關(guan) 目錄的老年產(chan) 品製造企業(ye) 等,按照市場化原則提供信貸支持。
伴隨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加速和程度加深,銀發經濟在國家層麵的發展戰略和規劃中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部署的新年九項重點工作之一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就包括發展銀發經濟。這也是繼中共中央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第十四個(ge) 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hui) 第一次會(hui) 議後,“銀發經濟”又一次被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hui) 發展規劃。
“銀發經濟正從(cong) 理念推向行動,成為(wei)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擴大內(nei) 需、實現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的重要行動。”在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看來,一方麵,規模越來越龐大的老年人口群體(ti) 是經濟發展中越來越重要的潛在消費群體(ti) ,最終將成為(wei) 促進消費和擴大內(nei) 需的主體(ti) 。另一方麵,伴隨老年人口代際更迭,消費升級是大勢所趨。
他說,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當然也是包括老年人口在內(nei) 的所有年齡段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規模不斷擴大且成為(wei) 社會(hui) 主體(ti) 的老年人口需求奠定了發展銀發經濟的重要基礎。”
陳功團隊在調研中發現的案例是,在發展銀發經濟具有巨大規模潛力的廣東(dong) 省,輪椅、智慧病床等產(chan) 品市場份額占國內(nei) 50%-60%,產(chan) 品出口份額占全國同類產(chan) 品出口的70%。廣州、深圳、東(dong) 莞3市老年用品生產(chan) 企業(ye) 總數占全省近半,並形成老年藥品、醫療器械、智能穿戴設備等產(chan) 業(ye) 集聚地。
工信部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老年用品市場的規模達到了5萬(wan) 億(yi) 元,產(chan) 品種類和數量具備一定規模。複旦大學老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銀發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預計,2035年銀發經濟規模將達到19萬(wan) 億(yi) 元,屆時將占總消費的28%,占GDP的9.6%。
從(cong) 全生命周期角度認識衰老和養(yang) 老服務
可以說,從(cong) 保障基本養(yang) 老服務到補充高品質服務供給,銀發經濟關(guan) 乎每個(ge) 人的未來。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hui) 變老,老年人的當下需求,將是年輕人的未來需要。”在國新辦1月22日舉(ju) 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hui) 發展司司長劉明說,從(cong) 個(ge) 體(ti) 的生命周期看,老年階段和未老階段並不是割裂開的,應作為(wei) 有機整體(ti) 統籌謀劃。從(cong) 社會(hui) 的代際傳(chuan) 遞看,銀發經濟發展離不開各年齡段人群的共同參與(yu) 。“著力解決(jue) 養(yang) 老服務的深層次問題,努力提高億(yi) 萬(wan) 老年人的幸福指數,也會(hui) 為(wei) 中青年砥礪奮進減少家庭的後顧之憂。”
陳功也認為(wei) ,要從(cong) 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正確認識衰老的過程和養(yang) 老服務要經曆的幾個(ge) 階段,人人都有可能進入帶病生存期或殘疾失能階段。“因此,老年教育應該是動態的、覆蓋全生命過程的。”
原新表示,無論是提供文體(ti) 服務,還是養(yang) 老金融服務,都必須從(cong) 全生命周期出發,前者依托於(yu) 終身學習(xi) 體(ti) 係構建,向藝術創作、旅遊休閑等領域拓展,後者注重推進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資產(chan) 配置。他說,養(yang) 老金融表麵上看是老年人怎麽(me) 使用這筆錢,但更重要的是這筆錢是從(cong) 什麽(me) 時候積累的。“這需要我們(men) 遵循長期主義(yi) ,作好長期的戰略規劃。”
“不要隻根據人的年齡來定義(yi) 是否年老,要淡化年齡隔閡,提倡通用概念,打造更具代際包容的經濟社會(hui) 環境。”胡祖銓告訴記者,全麵推進無障礙建設和適老化改造,不僅(jin) 是針對物理環境,經濟社會(hui) 環境也要實現“無障礙”,“要在零售、酒店、文化、旅遊和體(ti) 育等領域,縮小代際消費差異,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也將為(wei) 年輕人提供更多的選擇和可能性。”
在胡祖銓看來,與(yu) 銀發經濟相近,長壽經濟也許更容易理解這類經濟活動的本來麵目,即“人們(men) 活得更健康、更長壽帶來的經濟活動”。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