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如何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四川政協委員聚焦文化遺產傳承創新

發布時間:2024-01-25 14: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成都1月25日電 (王利文)“有‘文博’氣質的地標襯托商務活動,往往會(hui) 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四川省政協港區委員、香港錦峰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裁李蓉24日在成都表示,成都有聞名遐邇的金沙遺址博物館、寬窄巷子、杜甫草堂等“文化地標”,文化遺產(chan) 的跨界聯動將進一步增強巴蜀文化影響力。

  2023年,四川文化事業(ye) 繁榮發展。三星堆入選首批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濛溪河遺址和桃花河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成為(wei) 皮洛遺址後中國舊石器考古又一重大突破。在此間舉(ju) 行的四川兩(liang) 會(hui) 上,多位四川省政協委員就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巴蜀文化傳(chuan) 承等話題建言獻策。

  李蓉建議,成都可以借鑒香港的經驗,打造更具功能性的“文化地標”,在更新硬件的同時,植入各種軟性項目,潤物無聲地增強文化的凝聚力、影響力。她以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博覽園為(wei) 例,建議創造跨界對接的良好政策環境,開展更豐(feng) 富的活動,增強其商務聚集功能,提升城市綜合競爭(zheng) 力。

  “與(yu) 過去相比,四川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覆蓋率提升迅速,2022年四川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指數綜合排名位居全國第八。”四川省政協委員、四川省新的社會(hui) 階層人士聯誼會(hui) 副會(hui) 長魏心田關(guan) 注到,在巴蜀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和創新方麵,四川存在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缺乏整體(ti) 性和係統性、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建設缺乏有效激勵機製、文化遺產(chan) 數字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魏心田建議,強化政策引導和項目推動,統籌推動巴蜀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標準建設,培育巴蜀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人才隊伍。還應重視宣傳(chuan) 推廣和數據質量,重點打造巴蜀文化遺產(chan) 數字化品牌,抓好文化遺產(chan) 數據評估問題。

  “當前,川渝兩(liang) 地非遺文化存在市場影響力不足、資源利用率低、創意產(chan) 業(ye) 鏈不完整和專(zhuan) 業(ye) 人才匱乏等困境。”四川省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藍馬國際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吳應鴻認為(wei) ,應乘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東(dong) 風,打造成渝現代文創產(chan) 業(ye) 體(ti) 係。他建議立足巴蜀千年文脈,結合時代文化創新訴求,從(cong) “文化+非遺+原創+設計+營銷+生產(chan) +產(chan) 業(ye) ”入手,促進文化和消費“雙軌良性循環”,助推巴蜀文化創意產(chan) 業(ye) 全新融合;多維並舉(ju) 向全球推廣中國文化IP。

  針對文旅領域供給側(ce) “上新”乏力等問題,四川省政協港區委員、畢馬威中國副主席及審計服務主管合夥(huo) 人高智緯建議,開展全省文旅產(chan) 業(ye) “全景圖”“作戰圖”和“品牌圖”研究,繪製全省文旅現狀全景導圖和中長期發展願景藍圖,係統性梳理、謀劃、孵化和培育全省文、旅、商、體(ti) 、展、節、演、創、產(chan) 等領域的子品牌,打造“各美其美”“美美與(yu) 共”天府文旅新生態。(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