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作者:烏(wu) 雲(yun) 格日勒(係內(nei) 蒙古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內(nei) 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世界,是我國各民族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紐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指出,“要著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隻有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這條主線,持續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才能使各族人民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為(wei) 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一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形成是中華民族曆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ti) 中華民族的曆史,追求國家統一、推進民族團結融合始終是我國曆史發展的主流。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形成了以炎黃華夏為(wei) 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書(shu) 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lun) ”,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曆程。漢以後中華民族進入更大規模交流融合進程。即便是在分裂的魏晉南北朝、對峙的宋遼金夏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從(cong) 未中斷。隋唐元明清時期為(wei) 我國大一統格局作出重要貢獻。秦漢雄風、大唐氣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鑄就的曆史。在數千年的深度交流融合中,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斷增進,奠定了各民族多元一體(ti) 的堅實基礎,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這個(ge) 更高層麵的民族實體(ti) 。新中國成立後,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各族人民共同當家做主人,開辟了民族關(guan) 係的曆史新紀元,中華民族從(cong) 自覺走向自立、自信、自強,發展成為(wei) 更具包容性、凝聚力、統一性的命運共同體(t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們(men) 黨(dang) 強調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建設等理念,鮮明提出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作為(wei) 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主線、作為(wei) 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黨(dang) 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曆史性成就。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曆史發展推動形成了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也相應產(chan) 生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又不斷強化和形塑著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進一步演進。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是客觀存在的實體(ti) ,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對這一客觀實體(ti) 的主觀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本質上屬於(yu) 民族認同意識,是各民族在政治、製度、社會(hui) 、心理和文化等方麵的集體(ti) 身份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yu) 共、榮辱與(yu) 共、生死與(yu) 共、命運與(yu) 共的共同體(ti) 理念,建立起真正的認同感、歸屬感。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屬於(yu) 精神文化認同的範疇,是在多元一體(ti) 基礎上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情感寄托及價(jia) 值認同的總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基礎和前提。曆史和現實反複證明,隻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構建起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各民族共同維護好國家安全和社會(hui) 穩定,才能有效抵禦各種極端、分裂思想的滲透顛覆,才能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明確要求把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為(wei) 戰略任務來抓,黨(dang) 中央對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作出一係列部署。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hui) 議上深刻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是新時代黨(dang) 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我們(men) 要深入學習(xi) 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主線,引導各族人民不斷增進對偉(wei) 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認同,不斷提升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不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事情堅決(jue) 不做,把有利於(yu)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事情做細做實,持續深入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培育和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ti) 現,凝結著全體(ti) 人民共同的價(jia) 值追求。在各民族群眾(zhong) 中加強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曆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對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至關(guan) 重要。應麵向各族群眾(zhong) 加強黨(dang) 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教育,加強黨(dang) 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宣傳(chuan) 教育,用共同理想信念凝心鑄魂。弘揚以偉(wei) 大建黨(dang) 精神為(wei) 源頭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人精神譜係,深入實施紅色基因傳(chuan) 承工程,深化愛國主義(yi) 、集體(ti) 主義(yi) 、社會(hui) 主義(yi) 教育。完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宣傳(chuan) 教育體(ti) 係,建立宣傳(chuan) 教育常態化機製,將其納入幹部教育、黨(dang) 員教育、國民教育、社會(hui) 教育,實現全覆蓋。
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符號和形象是人類傳(chuan) 遞信息、呈現主題、凝聚共識的重要媒介。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是“有形有感有效”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關(guan) 鍵載體(ti) 。應深入實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工程,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chuan) 承保護和交融創新,增強各民族群眾(zhong) 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整合各級資源和研究力量,提煉、構建和運用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ti) 係。將具有共同性、代表性、引領性的符號和形象融入人民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喚起各民族的心靈共鳴,使之成為(wei) 中華兒(er) 女的情感歸依。打造一批接受度高、充分吸收現代文明成果的文化標識,激發全體(ti) 中華兒(er) 女共同團結奮鬥的熱情。
全麵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載體(ti) ,是促進文明對話的橋梁。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重要舉(ju) 措,也是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應全麵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全麵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發揮好教育教學和招生考試的主渠道作用,引導少數民族學生不斷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加強民族地區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提升廣大師生融入現代社會(hui) 的能力和競爭(zheng) 力。充分發揮“各族青少年交流計劃”“各族群眾(zhong) 互嵌式發展計劃”“旅遊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等各類實踐平台和宣傳(chuan) 教育渠道作用,促進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從(cong) 而不斷增進情感、凝聚共識。
(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