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版米老鼠“重獲自由”引發版權保護熱議:讓保護更給力 為原創添活力
◎本報記者 孫 越 實習(xi) 生 姚豆豆
據多家媒體(ti) 報道,迪士尼公司的代表形象米老鼠已於(yu) 2024年1月1日版權到期。這意味著,公眾(zhong) 可以免費使用這個(ge) 卡通造型。但到期的版權僅(jin) 限於(yu) 《汽船威利》中最初版的米老鼠設計,之後的修改版目前仍在版權保護期內(nei) 。
一時之間,“米老鼠重獲自由”這一話題引發熱議。與(yu) 此同時,版權保護問題再次進入公眾(zhong) 視野。版權如何保護,保護的限度又在哪裏?
米老鼠版權保護期兩(liang) 次延長
長期以來,“版權狂魔”迪士尼的硬核維權操作讓它斬獲“地表最強法務部”的戲稱。米老鼠這個(ge) 熱門IP長達95歲的高齡就體(ti) 現著迪士尼在版權方麵的“瘋狂”。
據了解,最初版米老鼠在1928年的有聲卡通電影《汽船威利》中登場。按照當時美國的版權法,米老鼠擁有56年的版權保護期,即在1984年到期,之後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米老鼠這一形象。
然而,在米老鼠版權即將到期前,迪士尼聯合其他企業(ye) 拚命地遊說。很快,美國國會(hui) 通過了1976年的版稅立法,將版權保護期修改為(wei) 75年,米老鼠版權保護期成功“續命”到2003年。
1998年,迪士尼使用了同樣的方法,使美國的《桑尼·波諾版權期限延長法案》被簽署。這一法案將米老鼠“續命”到了2023年,因此也被戲稱為(wei) “米老鼠保護法案”。至此,米老鼠的版權總期限長達95年。迪士尼兩(liang) 次推動版權保護立法的操作,還引發了“經濟學家大戰‘米老鼠保護法案’事件”。知識共享組織的創始人之一艾瑞克·艾爾德雷德(Eric Eldred)認為(wei) ,“米老鼠保護法案”違背了版權法和美國憲法“促進科學和實用藝術的進步”的初衷。
有專(zhuan) 家同樣認為(wei) ,版權法的設立可以激發創作者的熱情,促進文化市場的繁榮,但作品不能永遠被壟斷。
“自由”的作品也有使用邊界
當藝術品的版權到期,它就成了全人類的公共財產(chan) 。每年的年初,都有一大批書(shu) 籍影音作品獲得“自由”,脫離版權保護,進入公共領域。所有的創作者都可以不支付任何費用對這些作品進行二次創作。
迪士尼就是鼎鼎有名的“二創大戶”。在它夢幻瑰麗(li) 的童話世界中,很多形象都來自於(yu) 世界範圍內(nei) 的經典名著、童話故事和古老傳(chuan) 說。例如,迪士尼將《美女與(yu) 野獸(shou) 》《白雪公主》《灰姑娘》等故事改編成電影,讓流淌的文字變為(wei) 瑰麗(li) 的畫麵。迪士尼也成為(wei) 20世紀最偉(wei) 大的“造夢機”。
版權具體(ti) 包含多種權利。其中的署名權、修改權、保護作品完整權具有永久保護時限。但談及修改權,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琛認為(wei) :“修改權的效力並不在於(yu) ‘禁止他人非法修改作品’,而體(ti) 現為(wei) ‘作者的修改不受妨害之權’。”
雖然作品超過版權保護時間限製之後,任何人都可以免費使用、傳(chuan) 播和分享它們(men) ,但作品的使用場景仍為(wei) “是否構成侵權”的考量之一。以初版米老鼠為(wei) 例,任何人都可以對米老鼠進行改編或二創,但不能讓公眾(zhong) 認為(wei) 其與(yu) 迪士尼有關(guan) ,不能誤導讀者認為(wei) 他們(men) 創作的米老鼠是原始版本。比如,如果將米老鼠的形象作為(wei) 一款文具產(chan) 品的標識,就有侵犯迪士尼商標權的可能。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遊雲(yun) 庭說:“哪怕作品進入了公有領域,如果用米老鼠的形象拍攝一些低俗的,或者有其他不良含義(yi) 的作品,米老鼠作者的繼承人依舊可以進行維權。”
應分類看待二次創作作品
當前,注重版權保護已經成為(wei) 社會(hui) 共識。但也有人認為(wei) ,過度保護可能會(hui) 帶來負麵效應。在全媒體(ti) 時代,互聯網推動著文化繁榮。同時,網絡上也出現了大量對文化作品的二創和改編。互聯網平台上,短視頻剪輯、電影電視混剪……二創作品和改編作品的火爆帶來一係列討論。有人認為(wei) ,沒有版權的改編和二創會(hui) 損害原創作者的利益;也有人認為(wei) ,如果出現版權過度保護會(hui) 對創新環境造成一定影響。
2021年的“長視頻反擊戰”就是版權方對中、短視頻平台侵犯版權做出的反抗。“對這類短視頻賬號的打擊主要涉及平台間的博弈。中短視頻在影視方麵的剪輯擠占了用戶在長視頻平台的使用時間,用戶將大量時間花費在觀看中短視頻上,購買(mai) 了版權的長視頻平台反而成了配角。”遊雲(yun) 庭說。
那麽(me) ,如何守護版權?麵對二次創作,又如何定義(yi) 侵權?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ti) 與(yu) 傳(chuan) 播學院副教授、數字平台與(yu) 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吳舫認為(wei) ,應分類看待二次創作。IP粉絲(si) 基於(yu) 劇情、節目的二次創作與(yu) 通過截取搬運視頻獲利的侵權行為(wei) 有本質不同。製作方對版權的主張應謹慎限製在觀眾(zhong) 集體(ti) 層麵的創作和消費。
著作權保護一直在路上
版權保護有利於(yu) 激發創新活力。我國很早就注意到版權保護的重要性。在宋代,政府就有了規定:出版後的書(shu) 如果有人翻印,就“追版劈毀,斷罪施行”。這些手段不僅(jin) 展示了當時社會(hui) 對知識和勞動的尊重與(yu) 保護,也對宋文化的繁榮有序產(chan) 生了重要推動作用。
當前,我國的版權相關(guan) 法律製度一直在修改完善,形成了以著作權法為(wei) 核心,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為(wei) 組成部分的版權法律體(ti) 係。在互聯網時代,數字作品的不斷湧現給相關(guan) 部門在加強互聯網保護方麵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關(guan) 部門一直在行動:2005年開始的“劍網專(zhuan) 項行動”對網絡侵權行為(wei) 進行了嚴(yan) 厲打擊;2022年天津譚某某運營盜版網絡文學App案標誌著我國對盜版文學強勢出手;近年來陸續開展的青少年版權保護季集中行動、冬奧版權保護集中行動等專(zhuan) 項治理行動針對保護著作權作出努力。
“法律保護給力,原創更有活力。我國現行《著作權法》積極回應技術發展,引入了更有彈性、更加靈活的合理使用規則,在增強保護、鼓勵創新的同時,兼顧作品使用人和廣大社會(hui) 公眾(zhong) 的利益,為(wei) 社會(hui) 文化發展的繁榮提供了製度保障。”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所知識產(chan) 權室主任管育鷹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