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機接口“接入”現實,我們準備好了嗎?
評論員觀察
腦機接口技術研發及應用落地再迎新進展。近日,特斯拉CEO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宣布,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已完成首例人類腦機接口設備植入。(1月31日《證券日報》)
腦機接口火了。有人暢想,未來可利用它治療腦部疾病,改善和提升生活質量;航天員用大腦操控機械設備,在特殊環境下漂亮地執行任務;甚至隻要把知識植入大腦,人們(men) 就可以瞬間知曉天文地理。其實,非侵入式腦機接口已經走向商業(ye) 化,正在帶動人工耳蝸、人形機器人等新興(xing) 市場快速發展。這項在人腦與(yu) 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直接信息連接通路的前沿技術,被寫(xie) 進了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動未來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在《實施意見》中,腦機接口被排在人形機器人、量子計算機和新型顯示之後,是未來產(chan) 業(ye) 十大標誌性產(chan) 品之一。
“用明天的科技鍛造後天的產(chan) 業(ye) ”——這是人們(men) 評價(jia) 未來產(chan) 業(ye) 時的口頭禪。“後天的產(chan) 業(ye) ”意味著具有高成長性,但在“今天和明天”還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同時,不確定性總是與(yu) 風險性相伴隨。腦機接口作為(wei) “後天的產(chan) 業(ye) ”的一個(ge) 細分領域,自然毫不例外。僅(jin) 憑現有的認知來看,發展腦機接口就有諸多難題仍待破解,對人的安全和健康構成挑戰。比如,大腦有大約860億(yi) 個(ge) 神經元,腦電波如果被感知和記錄,人的思維活動“全麵暴露”,隱私安全係於(yu) 何處?一旦黑客侵入其中,後果不堪設想。
有人戲言,布局未來產(chan) 業(ye) 就像下一盤“未來的棋”,幾十年可能才知道結果。但如果不進行前瞻性布局,就會(hui) 錯過未來的科技浪潮。就腦機接口技術本身來說,它是多學科交叉技術,綜合性非常強。比如,腦電信號采集涉及材料學和精密電子電路技術,分析處理複雜的腦電信號需要人工智能技術。沒有醫療技術的精密配合,腦機接口也難以得到應用推廣。如果相關(guan) 技術不夠成熟,腦機接口的發展就會(hui) 受牽製。從(cong) 市場來看,技術商業(ye) 化存在風險,而且投入高、回報周期長,盲目跟風會(hui) 得不償(chang) 失。從(cong) 科技治理來看,審慎評估和處置隱私保護的風險和技術賦能對公平正義(yi) 造成的影響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治理跟不上技術發展的腳步,就會(hui) 帶來諸多法律和監管問題。
麵對未來,應對不確定性的最好方式,便是發現和創造確定性。譬如,從(cong) 發展起步階段開始,注重完善產(chan) 業(ye) 生態、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用好政府和市場“兩(liang) 隻手”,有效控製技術與(yu) 市場風險。著力使技術構想和倫(lun) 理檢視同步進行,確保科技最大限度造福於(yu) 社會(hui) 。現在,各方應以落實《實施意見》為(wei) 契機,協力前瞻布局、充分謀劃和培育發展,真正讓腦機接口“接入”現實。
(廣州日報 楊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