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春節老人”落下閎
天地之間,時序流轉。歲寒節尾,年關(guan) 將近,春節快到了。
春節,像一根維係了中華民族精神和血脈的紐帶。關(guan) 於(yu) 春節,一個(ge) 被歲月塵封已久的老人,也抖落了曆史的塵埃,在星空重放異彩。他,就是西漢傑出的天文學家落下閎。
在落下閎的家鄉(xiang) ,嘉陵江畔的四川南充,有著“中國四大古城”美譽的閬中,年味愈來愈濃。站在古城的中天樓眺望,早已掛上了一個(ge) 個(ge) 紅燈籠的小巷子,等待著遠方的客人。而“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化身,一個(ge) 身著紅色古裝、手持法杖的慈祥老人,正忙著給客人派發紅包,送去新年的祝福。
創製曆法
追根溯源,“春節”之名誕生不過一百餘(yu) 年,但春節這個(ge) 節日,在我國卻流傳(chuan) 了數千年,隻不過各個(ge) 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各個(ge) 朝代過節的時間也不統一。夏朝以孟春的元月為(wei) 始,商朝以冬季十二月開啟,周朝以十一月立定,秦朝以十月迎新……時序節令如此混亂(luan) ,不利於(yu) 農(nong) 耕社會(hui) 百姓的生產(chan) 生活。
新年到,春天便到,這是一種美好的願景。真正讓新年和新春相遇,並將它們(men) “法定”統一起來的人,是漢武帝劉徹和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西漢時期製定的《太初曆》,確定了以孟春正月朔日為(wei) 一元之始,即正月初一為(wei) 一年的開始,從(cong) 曆法上規定“元月即春節”,並延續至今。
一個(ge) 居廟堂之高,一個(ge) 在山之野,那他們(men) 是怎麽(me) 交手相握,創造出這一曠世偉(wei) 績的呢?不妨讓我們(men) 舉(ju) 起時空的鏡頭,聚焦四川閬中人落下閎。
翻閱史籍,關(guan) 於(yu) 落下閎,僅(jin) 寥寥數字。《史記·曆書(shu) 》謂:“巴落下閎運算轉曆”;《華陽國誌》:“文學,聘士落下閎,字長公,閬中人也”;西晉南充著名史學家陳壽《益部耆舊傳(chuan) 》載曰:“閎字長公,明曉天文,隱於(yu) 落下。武帝征待詔太史,於(yu) 地中轉渾天,改《顓頊曆》,更作《太初曆》。拜侍中,不受。”
從(cong) 《史記》到《華陽國誌》,再到《益部耆舊傳(chuan) 》,關(guan) 鍵詞語為(wei) 姓氏、籍貫、功績、隱退……字字珠璣,於(yu) 是我總想拾掇其中的片段,力圖還原兩(liang) 千多年前一個(ge) 民間天文學家的形象。
一個(ge) 人的成長,離不開生養(yang) 他的故鄉(xiang) 。根植閬中,從(cong) 小愛好天文曆算的落下閎如魚得水。這裏三麵臨(lin) 水、四麵環山,天然的建城格局,素有“閬苑仙境”之稱。放眼望去,逶迤連綿的青山狀如高門,因之名閬山;嘉陵江嫋娜奔騰於(yu) 山下,又名閬水;城在閬山閬水之中巍然屹立,故名閬中。
山形水貌,天選之地,閬中古稱“巴西”,屬於(yu) 巴國,曾經是巴國的國都,曆代為(wei) 郡、州、府、道治所。現存“唐宋格局、明清風貌”的古城,仍可一窺當年舊貌。
站在古城的中天樓上,透過精雕細琢的戶牗,憑欄遠眺,古城之外,碧波暗湧,青山對峙,真道是“三麵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不禁想起唐代大詩人杜甫留下的“閬中勝事可腸斷,閬中城南天下稀”的千古佳句。再回望黎青色的古城樓緊偎鱗次櫛比的一片灰白色高樓,像一個(ge) 天然的太極圖,想它也極具天時與(yu) 地利之和了!
相傳(chuan) 閬中是伏羲之母華胥的故裏,伏羲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也是巴人祖先,後伏羲降生的地方便名為(wei) 鳧慈鄉(xiang) ,嘉陵江邊又修築“華胥廣場”,以示紀念。
人文底蘊厚重的閬中,一脈相傳(chuan) ,至西漢時期,終於(yu) 等來了光耀星河的落下閎。相傳(chuan) 閬中有蟠龍山觀星台等,是進行天文觀察的好地方。根據史載,閬中曆代多出著名天文學家,除落下閎外,西漢末、東(dong) 漢初有任文孫、任文公父子,三國時期則有周舒、周群、周臣祖孫三代。單從(cong) 今天來看,閬中屬濕潤的亞(ya) 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十餘(yu) 攝氏度,也有利於(yu) 觀天測地。
曆法的基礎便是測。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儀(yi) 器是“表”“圭”“日晷”等。白天取一杆立於(yu) 地麵,用“表”成日影,用“圭”測影長,以定冬至和夏至;夜晚則觀星測周期。另外用“日晷”定時間,也體(ti) 現了古人的智慧。在落下閎所處時代,這些儀(yi) 器觀測方法已普遍應用,《漢書(shu) ·律曆誌》記載:“乃定東(dong) 西,立晷儀(yi) ,下漏刻,以追二十八宿相距於(yu) 四方……”
溯源曆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產(chan) 生天文學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有曆法的國家之一,《尚書(shu) ·堯典》記載:“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西漢時期,中國古天文學達到高峰,製定《太初曆》,將二十四節氣納入中國曆法體(ti) 係,確定了“以孟春正月為(wei) 歲首”的曆法製度。
如此一來,我的想象力就豐(feng) 滿了,想伸出一根竹篙,觸向曆史的深處,去打撈一個(ge) 人的生命軌跡。
時光逆回,夢回漢朝的長安古都,在金碧輝煌的天子寶座中,漢武帝焦灼不安。是的,他有一個(ge) 心病,那就是由於(yu) 秦以來的顓頊曆一直被沿用,出現了“朔晦月見,弦望滿虧(kui) ,多非是”的現象,不能準確地反映四時交替和天象之變。“誰能助我改革曆法,造福子民?!”天子之問,振聾發聵。
“一人可!”這時候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了,並連同他人上書(shu) 建議改曆,漢武帝準奏。苦心研學多年,落下閎得益於(yu) 同鄉(xiang) 譙隆的推薦,詔命在肩,星夜起程直赴長安。
據《南充市誌》載:從(cong) 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4年,約7年時間,新曆方告完成。漢武帝對新曆十分滿意,改年號元為(wei) “太初”,定名為(wei) 《太初曆》,到泰山行封禪大典慶賀新曆製成。《太初曆》改過去以十月為(wei) 歲首,確立了以孟春正月為(wei) 歲首的日曆製度。
一朝功成,惠及百姓。《太初曆》作為(wei) 曆法的樣板,兩(liang) 千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hui) 的政治、經濟、文化、生產(chan) 、生活和科技的發展。而落下閎所取得的成就還不止於(yu) 此。作為(wei) 四川首批曆史名人,四川博物館和新近落成的南充市博物館,落下閎的豐(feng) 功偉(wei) 績被這樣概括:
他在天文學、數學、農(nong) 學上造詣深厚,一係列開創性的成就豐(feng) 富了中國曆史的內(nei) 涵。
他製造出渾天儀(yi) 考曆度,驗七曜,又造渾天象即天球儀(yi) ,標明星象位置。他的渾天說是世界上最早以地球為(wei) 中心的先進宇宙結構理論。而“通其率”則成為(wei) 後世天算家簡化分數數據的重要方法,亦是處理周期現象中一次同餘(yu) 問題的有力工具。
他負責新曆《太初曆》的運算工作,該曆法首次采用連分數推算曆法,較西歐早1600餘(yu) 年,成為(wei) 我國曆法史上第一部較係統、成體(ti) 係的曆法。他在實測基礎上,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製度,改定為(wei) 從(cong) 孟春正月為(wei) 歲首。
他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明確了一年中播種、收獲的時間,以及預測雨水的多少及霜期的長短,春種、夏忙、秋收、冬藏,農(nong) 民們(men) 可依此規律有序地安排農(nong) 事。
…………
五千多年相承的中華文明,既包括《詩經》裏描述的先民們(men) “舞之蹈之”的詩意生活,也有“坎坎伐檀兮”的農(nong) 事稼穡。農(nong) 事與(yu) 詩意交融,民族的氣節得以滋養(yang) ,而二十四節氣的確定,讓“天人合一”的時令節氣恒遠久長。落下閎由此被後世的人們(men) 親(qin) 切地稱為(wei) “春節老人”,閬中也被中國民協定為(wei) “春節文化之鄉(xiang) ”。
探尋故裏
古都長安,漢唐遺韻。這裏有“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感喟,有“回望長安繡成堆,千門萬(wan) 戶次第開”的描畫……但即使有數不盡的繁華與(yu) 榮光,長安也留不住一個(ge) 人的心。
“拜侍中,不受”,皇恩浩蕩,婉辭拒絕,《太初曆》誕生後,落下閎辭官返鄉(xiang) ,歸隱故裏。就像天上閃耀的一顆星星,心中自有一片天地,那裏就是生養(yang) 自己的故鄉(xiang) 。歸去來兮,一代天文巨匠,來也民間,回也故土。
閬中古稱保寧,明嘉靖《保寧府誌》曾明確記載:“落下閎字長公,閬中人,善天文星曆之學,隱居落亭。”落亭,想來便是落下閎歸根之處。
那麽(me) “落亭”究竟是指閬中何處呢?又據《四川省閬中縣地名錄》載:“橋樓鄉(xiang) 有落陽村,因境內(nei) 有落陽山得名。落陽山,位於(yu) 老牛山北,正午以後,全山乃能見到太陽,故名。落陽旮,在洛陽山那兒(er) 的意思,又說落姓居住於(yu) 此。”《四川通史》也載,秦統一巴郡後即在此建立了鄉(xiang) 、裏、亭郵等基層組織。“亭”相當於(yu) 現在的“村”。“隱於(yu) 落亭”就是“隱於(yu) ”今日的“落陽村”。
如此一來,史料便形成了一個(ge) 比較完整的鏈條,落下閎應該是隱居在閬中橋樓鄉(xiang) 的落陽村。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查有梁通過對橋樓鄉(xiang) 落陽山等地的實地考察和研究,也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史書(shu) 上說落下閎是巴郡閬中人,到底是閬中哪裏人?原來就在落陽山,就在落陽旮,就在閎廟子,就在橋樓場……這裏到處都是當年他觀星的地方。
今閬中橋樓鄉(xiang) ,仍有初陽山、趕陽山、雙陽山、高陽山、落陽山、落陽場、落埡(陽)廟、落陽村、閎廟子、長公殿、崩山坪、365步年梯、落下閎墓地等。相傳(chuan) 落陽山是落下閎觀日落的重要場所,太陽隻要經落陽山落下就意味著黑夜的到來。而高陽山,因其比落陽山高,也就是比下山時的太陽高而得名,據說山頂有一平台,是落下閎觀天象之處。
青山巍巍,江河潺潺。中國古代如此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生養(yang) 他的故鄉(xiang) 該會(hui) 是怎樣?他的後代又如何呢?循著歲月的遺跡,懷著敬畏的心情,我走進了橋樓鄉(xiang) 落陽村落陽旮,想一探究竟。
古蜀道穿境而過橋樓鄉(xiang) ,距閬中古城約半小時車程,它東(dong) 與(yu) 四川省廣元市蒼溪縣相連,西北與(yu) 廣元市劍閣縣接壤,南鄰閬中的思依鎮,自古人稱“牛喝三縣水,雞叫四縣鳴”,曆來為(wei) 軍(jun) 事要塞和文化重鎮。
剛走進落陽村,就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山水氣息,所見之處山山合圍,似入無人之地。按照地圖指引,初陽山、高陽山、落陽山、雙陽山、趕陽山……如蓮花般盛開,寧靜怡然。蜀地久違的太陽也出來了,陽光沐浴著山川大地,感覺自己也像一個(ge) 嬰兒(er) 般被包裹,在落陽村的落陽旮,時光靜靜流淌,不知世事為(wei) 何物。
陽光下,冬小麥和菜苗正在生長,綠油油一片。一條鄉(xiang) 村柏油路從(cong) 山埡口通進來,像大地的毛細血管,給予這片土地鮮活的生命力。古稀之年的當地村民王玉如正在自家菜園除草,臉上的笑容和陽光融合,讓人感受到他內(nei) 心的舒適與(yu) 恬靜。
提起落下閎,王玉如老人的話似乎就不想停下來了:落下閎是本地人,相傳(chuan) 他就在高陽山上觀測天象。在自己記憶中,落陽山上還建有落埡廟,內(nei) 有長公殿及落下閎塑像,可惜毀於(yu) “文革”時期。後重建。落陽山下是漢代古墓群,墓門前有萬(wan) 年燈。墓群下是幾個(ge) 大院子,有自家居所,直至“文革”期間被毀,不得已全家搬離。印象中,大院子有廂房、繡房和中堂等。中堂幾塊匾額文字猶記於(yu) 心:中間為(wei) “觀天測地”;左右分別是“德協坤貞”和“南山之壽”。大院兩(liang) 側(ce) 是古樹,前麵是高高的台階、拴馬樁、射箭場等。
他們(men) 的祖先原本姓落下,明末清初為(wei) 了避免張獻宗對異姓家族的屠殺,於(yu) 是家族中一部分人改成了當地最多的“王”姓,而一部分人卻堅持了“落”姓,隻不過將“落”改成了同音字“羅”。所以至今落陽村的“王”姓隻能和外地“王”姓通婚,而不能同本地落陽村的“王”姓聯姻。
曾經的古院落今已不複存在,隻留下一片廢墟和記憶讓人感懷。於(yu) 此仰望,傳(chuan) 說落下閎當年曾觀天測地的高陽山青山隱隱,神秘莫測。落陽山下,那掩映在古樹中的蜀道和365步石階年梯,以及青煙嫋嫋的長公殿,又勾起了我前往的願望。
最先觸及的是365步石階年梯,它位於(yu) 長公殿右側(ce) ,不知何時修建,自上而下蜿蜒,像一條虯龍遊弋在山間。它的兩(liang) 邊,是後人栽種的一棵棵柏樹,翠柏長青,枝繁葉茂,遮蔽了天日,也默默地庇護著這一條滿是苔痕的綠道。
我按捺住心跳,仿佛在一位老人的注視下,去探尋他走過的年華。從(cong) 第一步石階往上數,到365級石梯的時候,正好到了長公殿。一抬頭,便與(yu) 殿內(nei) 落下閎的“目光”相遇,那尊塑像,清瘦清絕,神情肅然。麵前那一縷縷嫋繞的青煙,仿佛映照著時光的長河,也訴說著一位老人的畢生故事。
長公殿左側(ce) 是一株挺立的古柏樹,需幾個(ge) 人合圍。它靜靜地站在那裏,宛若時光的巨人,不為(wei) 風雨摧折,銘記著這裏的一切。古柏樹下,就是一條古驛道,遙想先民們(men) 從(cong) 這裏一步一步,出山、出川……
有的人走了,有的人卻執著地留了下來。在長公殿之後的半山腰上,有一排青磚瓦房,是落陽村村民王堯平的家。老人曾經參軍(jun) 入伍,退伍後卻辭掉工作,回到山裏娶妻生子。他恪守著祖訓,要守護好落下閎的魂靈。老人和妻子守住清貧,也守住了自己的內(nei) 心。
那天,在王堯平老人的帶領下,我一步步走過古驛道,走過365級年梯,走過長公坪和長公殿,攀上高陽山,傳(chuan) 說當年落下閎曾在這裏修建觀星樓。今天的高陽山上沒有觀星樓,隻有一片廢墟,空留人許多想象,但站在其中遠望,山水依然,亙(gen) 古永遠。
那天,我居然從(cong) 廢墟上拾起一片瓦,而冬陽也在那一刻破雲(yun) 而出,映著前麵的遠山近水。一瞬間,我仿佛握住了一個(ge) 人的手,雖然穿過了兩(liang) 千多年的時光,但依然溫暖有力。
文化傳(chuan) 承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節將近,登上觀星樓,《二十四節氣歌》那鏗鏘有力的音律,震顫了我的耳膜。仿佛有一位神清氣定的老人,虯髯銅須,目光如炬,穿越曆史的長河,從(cong) 西漢飄然走來。
這位兩(liang) 千多年前的智者,櫛風沐雨在嘉陵江邊,那瘦削的身形、清臒的麵容、深邃的目光,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ge) 來到他身邊的人。
“春節老人落下閎,天文巨星在閬中,翻開你的太初曆,春夏秋冬在轉動……”春節將至,在橋樓鄉(xiang) ,排練節目唱歌的人,絲(si) 毫不掩飾心中的自豪感。字字句句,是史詩,也是傳(chuan) 承。
閬中橋樓鄉(xiang) 村民至今將石磨盤當作餐桌,除夕中午,一家人圍坐一圈開吃團圓飯。年飯格外豐(feng) 盛,春卷、坨子肉、龍眼肉、饊子、果子、粉蒸肉、脆皮魚、紅燒牛肉……隻等當家人一聲令下,敬祖先、放鞭炮,團圓飯就開始了。磨盤上下都放有可口的飯菜,人們(men) 談笑之間紀念的祖宗就是春節先賢落下閎。據說這石磨就像觀測天象的日晷,在中午吃飯,太陽最高,沒有陰影。
落陽山下,在橋樓古街的一間民房裏,幾個(ge) 農(nong) 民正忙活著一件大事——紮草龍。其中臉龐黝黑、聲音洪亮的那個(ge) 人叫王紹強,是“長公文化藝術團”的團長。別看現在堆放在他們(men) 麵前的,隻是田野裏收獲的普通稻草,但隻要經過他們(men) 的雙手,就會(hui) 變成一條騰飛的龍,帶著祖輩的心願,把“舞草龍”等心手相傳(chuan) 的春節民俗文化節目,送向更大的舞台,更遠的遠方。
是的,橋樓鄉(xiang) 橋樓灘河的水,已經潺潺流到了嘉陵江。閬中古城裏,仿佛一夜之間,大街小巷都掛滿了紅紅的燈籠,等待著遠方的客人。
燈籠掛起來,福字也倒懸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看,臘八節來啦,在閬中古城的中天樓下,小巷裏人頭攢動,歌聲、笑聲……人們(men) 像歡樂(le) 的魚兒(er) ,從(cong) 四麵八方遊過來,各自占據有利地形,拉開了萬(wan) 人同品臘八粥的壯觀畫麵。
當熱騰騰的臘八粥擺上長桌,孩子們(men) 是最歡樂(le) 和幸福的,他們(men) 跳著鬧著。正在這時,又來了一位慈祥的老人,身著紅色古裝、手持法杖,不停地忙著給孩子們(men) 派發紅包,他就是“春節老人”落下閎的化身。
閬中作為(wei) “中國春節文化之鄉(xiang) ”,春節文化的發祥地,每一屆“落下閎天文學暨春節文化論壇”,都會(hui) 吸引來自海內(nei) 外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的目光。其中,西華師大教授、四川省落下閎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小平通過多年研究發現,閬中春節文化習(xi) 俗之多,令人歎為(wei) 觀止。
一年之計在於(yu) 春。閬中春節文化凸顯“春”、“年”和“農(nong) 耕”文化元素,至今保留煮臘八飯、祭灶神、祭祖、吃年夜飯、鞭春牛、舞草龍等年俗;還有包餃子、磨豆漿、燒柴火、擇菜下廚、紡棉花、織土布、膏子染布、縫衣裳、納鞋底、遊百病等活動;另外還表演《勞動號子》《趕年》等民俗文藝節目。
城裏城外,秋千、石碾、石磨、碓窩及農(nong) 耕器具一應俱全;門神、灶神、倒貼福、豬牛圈辟邪符、竹馬、牛燈等隨處可見。博物館裏,通過蠟像、實木雕像、石雕、塑像等,展現原汁原味的川北年俗文化。
其中最獨特的當屬閬中老觀鎮的民俗活動——亮花鞋。據傳(chuan) 它與(yu) 漢代的譙隆、譙玄、譙瑛祖孫三代有關(guan) 。三譙在朝為(wei) 官,回鄉(xiang) 帶回了京城的文明風尚,也帶回不少漢宮禮儀(yi) 。每年正月初一,二月初二,老觀人稱這一天為(wei) 女人場、娘娘會(hui) 。女人們(men) 穿上自己做的花鞋,姐妹們(men) 聚在一起,通過抬腳、舉(ju) 步、伸腿等動作,相互比賽誰的女紅最好。
“年”像一根紅頭繩,織成了中華結,凝聚了中國情。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承中國的春節文化,國內(nei) 目前唯一一家以春節文化為(wei) 主題的文化博覽園落戶閬中。它與(yu) 閬中古城隔江相望,位於(yu) 錦屏山後山,設有年街,以春節文化為(wei) 軸,分布漢闕大門、春節文化廣場、落下閎紀念廣場、十二生肖大道、春節文化館等。
置身閬中春節文化博覽園,我仿佛感受到一個(ge) 天文學家鮮活的氣息,一個(ge) 老人正穿過兩(liang) 千多年的歲月,在對我微笑。
而我真的就來到了正在思考著的落下閎麵前——今天的人們(men) 為(wei) 了紀念他,特地在錦屏山修建了落下閎觀星樓,並鑄造高大的青銅雕像和渾天儀(yi) 。此刻,他就在仰望天空,環視大地。
浩瀚宇宙,繁星璀璨。2004年9月16日,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wei) 16757的小行星,被命名為(wei) “落下閎星”,這位中國古天文學家的名字被“送”上了太空,與(yu) 日月同輝。
而星空下“複活”的落下閎,走進了巴蜀大地的科技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內(nei) 鑄造的“渾儀(yi) ”,韓國10000元麵值韓幣上印著的“渾天儀(yi) ”,仿佛都是他的麵容,永遠閃耀著光芒。
春芳、夏荷、秋楓、冬竹……四時交替,芳菲依然。“四季清暉”二十四節氣實景演出,在嘉陵江畔的南充上演。南充市文旅部門精心排演的“四季清暉”,以二十四節氣為(wei) 主線,貫穿時令與(yu) 習(xi) 俗,融入與(yu) 之相關(guan) 的詩詞歌賦,綜合獨具川東(dong) 北地域色彩的歌舞、木偶、雜技、戲劇等藝術形式,以及極具代表性的春節文化、嘉陵江文化、絲(si) 綢文化等元素,再現了落下閎、司馬相如、陳壽等南充曆史文化名人風采,展現了一地厚重的人文風情。
如果說春節是我們(men) 這個(ge) 古老民族的文化胎記,那麽(me) 閬中就是這個(ge) 胎記的一個(ge) 落點。春節,它像一根精神和節氣的紐帶,維係了中華民族,凝聚了血脈和親(qin) 情。源遠流長的中國春節文化,正以鮮活生動的方式呈現出來,傳(chuan) 承開去。
(光明日報 作者:鄒安音,係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四川省南充市作協副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