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輔導員引路大學生尋找“真正的自己”

發布時間:2024-02-04 16:57: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3年前,研究生畢業(ye) 的聞晨陽怎麽(me) 也沒想到,自己會(hui) 被喊作“老母親(qin) ”。那一年,24歲的她成了蘭(lan) 州大學信息科學與(yu) 工程學院最年輕的輔導員。

  麵對比自己小不了幾歲的學生,大到黨(dang) 團建設、就業(ye) 指導,小至宿舍相處、心理輔導,聞晨陽每天都在與(yu) 各種瑣碎又繁重的事務“打交道”。不過,在她看來,這是一份可以永遠保持新鮮感和好奇心的工作。“每個(ge) 學生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他們(men) 來自不同的地域、家庭,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屆學生會(hui) 是什麽(me) 樣,因此就需要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具體(ti) 的教育引導方法。”

  在高校,如果要問哪位老師最了解學生的脾氣秉性,非輔導員莫屬。以往,很多人覺得這份工作約等於(yu) 學生的“保姆”,忙碌又費心的輔導員們(men) 仿佛是學校裏的“小透明”。事實卻是,輔導員工作並不隻是簡單地解決(jue) 同學們(men) 學習(xi) 生活中的小問題,大部分時間裏,他們(men) 需要著眼於(yu) 學生的精神賦能,引導學生健康全麵成長。

  有人稱“鐵皮”輔導員專(zhuan) 門治愈“脆皮”大學生。但在聞晨陽眼中,更像年輕人一起“突破重圍”。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規定了輔導員的九項主要工作職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jia) 值引領,黨(dang) 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yu) 谘詢工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ye) 規劃與(yu) 就業(ye) 創業(ye) 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輔導員成為(wei)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也是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

  輔導員隊伍正在向專(zhuan) 業(ye) 化、職業(ye) 化、專(zhuan) 家化發展。據統計,截至2022年3月,全國高校專(zhuan) 兼職輔導員達24.08萬(wan) 人。

  “年輕人往往更需要被關(guan) 注到困惑背後的情感”

  每周三下午,中國政法大學法律碩士學院輔導員蘇宇都會(hui) 準時出現在一間叫作“小宇姐姐”的谘詢室裏。這間占地麵積不大的屋子,被學生們(men) 看作是排解學習(xi) 壓力、處理人際關(guan) 係、尋找人生方向等問題的“百寶箱”,蘇宇則被學生親(qin) 切地稱為(wei) “姐姐”。

  2017年,蘇宇主持開設了“職麵人生”輔導員工作室,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解決(jue) 就業(ye) 擇業(ye) 問題。久而久之,她發現,工作室開始收到越來越多的“成長困惑”:“我應該成為(wei) 什麽(me) 樣的人”“選擇‘躺平’還是加入‘內(nei) 卷’”“我和宿舍同學的日常作息不一樣怎麽(me) 辦”……

  “由於(yu) 大學生活的特殊性,大部分同學離家比較遠,他們(men) 在遇到情緒問題或難以解決(jue) 的難題後,還是會(hui) 第一時間尋求輔導員的幫助。”有一次,蘇宇發現一名學生表現得有些“反常”,後來才了解到這名同學因家庭變故,在校外身兼數職。蘇宇把這名同學喊到工作室,隻問了一句:“最近還好嗎?”她的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珠子,不受控地落了下來。

  從(cong) 她的敘述中,蘇宇仿佛看到了一個(ge) 要強的女孩在現實困境中的不甘與(yu) 突圍。在這場交流中,學生說、老師聽,沒有預設的分析和勸解,也沒有所謂的大道理。談話結束後,她對蘇宇說:“老師,很多話我沒有跟別人說過,我隻說給你聽,因為(wei) 我信任你。”

  “共情和理解也許是給予這些年輕心靈的第一層守護。”在蘇宇看來,輔導員這個(ge) 身份,日常麵對的是多樣的學生,如果稍不注意容易變成經驗老到的說教,“年輕人往往更需要被關(guan) 注到困惑背後的情感”。

  成為(wei) 輔導員之前,聞晨陽並不覺得這是一件難度太高的工作。工作短短幾年,她越發感覺到,輔導員工作是一件良心活兒(er) ,需要很多情感投入。

  按照規定,高校一般以師生比不低於(yu) 1∶200的比例設置專(zhuan) 職輔導員崗位。這就意味著,每一位輔導員要同時對接200名學生。

  如何讓每一位學生的情緒和問題都能“被看見”“被解答”?

  寒來暑往,“職麵人生”谘詢室接納著每一位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學生。蘇宇記得,有一名性格內(nei) 向的同學鼓足勇氣走進谘詢室,說出了心存已久的疑問:“我特別想融入集體(ti) ,但為(wei) 什麽(me) 總覺得和同學相處不好?”

  那天,蘇宇用了兩(liang) 個(ge) 小時和學生一起複盤生活場景。她發現,這名學生有幾次沒有參加集體(ti) 活動,而在其他同學看來,這代表著他不願意融入大家,也便逐漸開始疏遠他。原來,這是一場因為(wei) “溝通”產(chan) 生的小誤會(hui) 。為(wei) 此,蘇宇安排了一場特別的班會(hui) ,告訴大家學會(hui) 溝通和表達自我的重要性。

  在聞晨陽看來,不善言辭的學生一旦有情緒問題很容易憋在心裏,如果不及時排解,久而久之就會(hui) 造成“情緒爆發”。還有些學生在討論專(zhuan) 業(ye) 知識時,能夠侃侃而談,但麵對身邊的人和事時,卻沒有了熱情和興(xing) 趣。

  聞晨陽想到的辦法是“和學生有創意地瘋玩兒(er) ”。在學院的支持下,她帶領學生組建起一支融媒體(ti) 團隊,打造具有專(zhuan) 業(ye) 特色的文創產(chan) 品和網絡產(chan) 品。這個(ge) 過程不僅(jin) 能激發學生們(men) 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還同步鍛煉了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學生也有了情緒紓解口。短短幾個(ge) 月,便創作出了卡通版鼠標墊、帆布包、書(shu) 簽等產(chan) 品。

  聞晨陽說:“輔導員和學生之間是一種相互支撐的關(guan) 係,輔導員一定要給予每一位學生展示、表達自己的機會(hui) ,說不定年輕的學生就能在意想不到的時刻帶來新驚喜。”

  “帶領學生尋找真正的自己”

  在北京交通大學,同樣有一間專(zhuan) 門解答學生困惑的房間。由該校詹天佑學院輔導員王新羿策劃推出的“天佑下午茶”,定期邀請科技領軍(jun) 人物分享人生成長故事,尋找中國“卡脖子”難題的答案。在這裏,每位學生都可以收到一份“量身定製”的成長方案。

  “隻有讓學生真正找到自己,從(cong) 事感興(xing) 趣的方向,才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崗位上堅守。”“興(xing) 趣、價(jia) 值觀、能力和人格”被王新羿看作評定學生發展方向的4個(ge) 維度。他覺得,大部分學生在高考選擇專(zhuan) 業(ye) 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再加上大學不再以分數作為(wei) 唯一的評價(jia) 標準,很多同學容易陷入迷茫。

  在王新羿看來,年輕人的“迷茫”和“無意義(yi) 感”是導致“脆皮”大學生的深層次原因。“我們(men) 不能隻談論年輕人的身體(ti) 素質好不好,其實更應該關(guan) 注他們(men) 的心理堅韌度。”

  有一次,一名學生因為(wei) 成績不理想找到王新羿哭訴。這名學生說:“我一直都很努力學習(xi) ,希望未來用好的薪資回饋家庭,但我和別人相比還是這麽(me) 普通,我感覺特別對不起父母。”看到平時表現優(you) 秀的學生依舊有受挫情緒,王新羿有些詫異。他覺得,大學教育得先讓學生建立起基本的價(jia) 值認同:什麽(me) 才算得上是一份好工作?什麽(me) 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yi) 的人生?

  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工程學院輔導員劉鐵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很早之前,他就開設過一門職業(ye) 生涯規劃課,主要講授麵試技巧、求職技巧、簡曆寫(xie) 作等內(nei) 容。很快,劉鐵便發現了問題,學生們(men) 都低著頭,有的在寫(xie) 作業(ye) ,有的在玩手機,“大家覺得這門課和自己關(guan) 係不大,也就不願意認真聽”。

  劉鐵意識到,如果輔導員站位不夠高,就無法真正解決(jue) 學生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一直以來,水聲工程類專(zhuan) 業(ye) 都是哈工程的王牌專(zhuan) 業(ye) ,為(wei) 我國探索和利用海洋提供著強有力的支撐。劉鐵班上的學生幾乎都是理工科的“學霸”,他希望這些學生不是為(wei) 了“分數”“保研”而學習(xi) ,同時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將個(ge) 人理想融入祖國事業(ye) 發展之中?

  王新羿做過一次調查,在高校,不僅(jin) 是學生與(yu) 學生之間的差異巨大,即便是同一名學生在不同學習(xi) 階段也會(hui) 呈現出不同的思想認知和需求。以本科生為(wei) 例,大一就像“甜蜜期”,對於(yu) 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來說,會(hui) 對很多新事物產(chan) 生好奇心;大二是“震驚期”,學生會(hui) 麵臨(lin) 考試、戀愛、人際關(guan) 係等各方麵的壓力,在這樣的衝(chong) 擊下,他們(men) 需要不斷調整適應;大三進入“穩定期”,這時學生已經找到了適合的學習(xi) 生活方式,開始為(wei) 未來發展作準備。

  “如果輔導員能夠有效解決(jue) 學生不同階段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推動青年學生的認知不斷覺醒。”為(wei) 此,王新羿又開設了“天佑榜樣說”“天佑經驗享”“天佑科技行”等項目,通過學生視角的經驗分享、行業(ye) 專(zhuan) 家的就業(ye) 分析、線下走訪調研活動,幫助學生加深對不同專(zhuan) 業(ye) 學科的理解和認識。

  開始關(guan) 注把握學生的特點和成長規律之後,劉鐵也找到了有效的策略,他注重將國家發展戰略、專(zhuan) 業(ye) 前景、就業(ye) 趨勢等前沿性內(nei) 容與(yu) 學生的具體(ti) 就業(ye) 問題相結合。不久之後,就出現了有意思的變化,這堂課竟然成了熱門課堂。

  劉鐵說:“當學生發現,原來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報效祖國並不是一件遙遠、困難的事情之後,他們(men) 隻需要做好當下事,在未來的某一天就有可能實現祖國的期待時,反而更加有興(xing) 趣和動力。”

  成為(wei) 值得學生信任的“過來人”

  去年12月14日,是清華大學紀念“雙肩挑”政治輔導員製度建立70周年的日子。1953年,為(wei) 解決(jue) 從(cong) 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師數量不足的情況,清華大學開創了“雙肩挑”政治輔導員製度,在青年教師、碩博士研究生中挑選了一批優(you) 秀骨幹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黨(dang) 委辦公室主任、學生職業(ye) 與(yu) 校友發展辦公室主任莊臣就是其中的一員。

  在莊臣眼中,這是一份需要穩定“輸出”和“輸入”的工作。當學生有需要時,輔導員要不斷輸出“幹貨”,同時也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得先成為(wei) 學生的榜樣,才能帶動說服學生”。

  莊臣是學生口中名副其實的“E”人(指性格外向)。她經常和學生玩一項叫做“測網速”的遊戲,互相通過測試網絡用語知多少,評判誰更了解網絡熱點。平日裏,莊臣的教學場景也很多元,餐廳、操場甚至是水木清華的池塘旁都足夠讓她完成一場“朋友式”的聊天。

  “年輕的學生也許正在主流文化和亞(ya) 文化之間搖擺不定,也許正對人生的未知存在恐懼,這時如果有值得信任的‘過來人’提供一些建議,事情就會(hui) 變得不一樣。”莊臣覺得,從(cong) “不確定”到“確定”的過程裏,輔導員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在建立信任的基礎上,帶給年輕人信息、信心和信仰。成為(wei) “雙肩挑”輔導員7年來,她一直在努力成為(wei) 學生心中的那位“過來人”。

  不過,想要幫助學生解決(jue) 人生難題不是一件容易事,很多時候輔導員不能代替學生作決(jue) 定。

  蘇宇的工作思路通常是,不直接給予問題的答案,而是慢慢引導,讓學生知道自己想要什麽(me) ,再根據他們(men) 的核心需求,在擁有的選項中尋求“最優(you) 解”。比如,在麵對“留在大城市還是回家鄉(xiang) ”的問題時,通過開設“法碩基層校友故事”欄目,邀請基層工作者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傳(chuan) 播基層聲音,激發學生的就業(ye) 意願,進而培育正確的就業(ye) 觀和擇業(ye) 觀。

  莊臣覺得,輔導員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感”更強,體(ti) 現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即便是對一個(ge) 新聞熱點事件的討論,也可能起到價(jia) 值引領的作用。

  在劉鐵看來,要想帶來真正的改變,輔導員需要同時扮演好“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雙重角色。13年的輔導員工作經曆,劉鐵提煉總結出了不少經驗。比如:學生反映的問題有些是共性問題,把握學生成長規律,就能夠將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前置”處理;通過班級建設、黨(dang) 團支部建設等集體(ti) 性活動,可以解決(jue) 一些“相處”和“情緒”問題……

  2021年1月,劉鐵被評為(wei) “全國最美高校輔導員”。在他看來,能夠守護這麽(me) 多年輕人健康成長既是一種幸運,同時也意味著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輔導員工作是費心活兒(er) ,任重道遠,道阻且長。隻有貼近學生,才有可能走進學生心中”。

  “不管用什麽(me) 方式表達,背後的教育意義(yi) 永遠是最重要的”

  前些日子,一位學生問蘇宇,為(wei) 什麽(me) 最近不常發“朋友圈”了。學生告訴她,在她的分享中,大家可以看到學校學院的工作動態,還有溫暖的生活碎片——路上偶遇的夕陽、遇見的陌生人、喂養(yang) 的流浪貓……

  蘇宇這才意識到,“朋友圈”也成了師生交換思想、交流情感的地方。“網絡時代,學生們(men) 呈現出新特點,輔導員的精神賦能也不再隻是言語輸出,還來自安靜地聆聽、寬容地接納和親(qin) 身地引導。這是一份潤育人心的工作,需要聽懂學生,也需要被學生聽懂。”

  2023年5月29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提高網絡育人能力,紮實做好互聯網時代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識形態工作。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將思想政治教育納入網絡平台,學生們(men) 可以通過在線學習(xi) 、討論、互動等方式感受“有趣又有料”的思政教育。

  寫(xie) 網文、玩熱梗、搜集表情包……這些看似與(yu) 輔導員工作無關(guan) 的事項,卻經常出現在長沙學院90後輔導員譚敏捷的生活中。2019年,譚敏捷因為(wei) 打造“捷哥的萬(wan) 事屋”微信公眾(zhong) 號,吸引了不少年輕的“鐵粉”。

  那一年,剛研究生畢業(ye) 的譚敏捷開始嚐試做學生工作,帶的第一批學生隻比他小7歲。起初,他覺得,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無非就是與(yu) 學生多聊天談心、經常舉(ju) 辦集體(ti) 活動。但在與(yu) 學生的接觸中,他逐漸發現,如果不先解決(jue) 學生的實際生活訴求,隻用空講道理的方式去解決(jue) 思想問題,很難實現育人目標。

  “有時候可能就是學生的幾句牢騷,如果不及時解決(jue) ,很可能引發其他問題。”意識到問題後,譚敏捷決(jue) 定將傳(chuan) 統話語體(ti) 係變“潮”,將宏大敘事轉化為(wei) 微觀敘事,聚焦學生的實際生活小事開展思政教育。比如:“你為(wei) 什麽(me) 要競選班委?”“室友總讓你帶早餐,該怎麽(me) 辦?”“圖書(shu) 館遇到占座怎麽(me) 辦”“讀大學不搞社會(hui) 實踐?你可能會(hui) 吃大虧(kui) !”……

  這些文章的靈感來自一個(ge) 又一個(ge) 真實的學生,標題不僅(jin) 有意思,還能直擊學生的生活現實。為(wei) 了更符合年輕人的閱讀習(xi) 慣,譚敏捷還在文章裏插入了很多表情包。慢慢地,公眾(zhong) 號的粉絲(si) 從(cong) 本校大學生,逐漸增加至省內(nei) 大學生,後來又擴大到了上海、浙江、福建、河北、吉林等地,有時候公眾(zhong) 號停更幾天,後台還會(hui) 收到粉絲(si) 的催更留言。

  這讓譚敏捷有些意外,他沒想到隻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就能吸引這麽(me) 多關(guan) 注。後來,譚敏捷又組建起了讀者群,還招募了一支大學生運營團隊,並將網絡思政品牌延伸至線下進行群體(ti) 輔導,開展讀者沙龍、粉絲(si) 團建活動,讓網絡思政品牌走進支部、走進教室。

  如今,譚敏捷撰寫(xie) 的原創網文已有14萬(wan) 字。他說:“網絡時代,新的話語體(ti) 係和話語表達對大學生具有更強吸引力,輔導員對新媒體(ti) 新技術要具備較強的敏感性。但不管用什麽(me) 方式表達,背後的教育意義(yi) 永遠是最重要的。”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