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在麵包店、咖啡館聚集:我們的社區缺了什麽
近期,一篇題為(wei) 《知名老牌麵包店85度C,坐滿“失意”的上海老人》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文中的老人,經常出現在位於(yu) 上海市靜安區彭浦新村的一家“85度C”麵包店,每個(ge) 工作日的中午到下午時間,這裏都會(hui) 成為(wei) 老人們(men) 打發時間的一個(ge) 固定場所。
實際上,被老人們(men) “占領”的地方遠不止這家麵包店。1月的工作日下午,我在位於(yu) 上海閔行區的七寶萬(wan) 科商場裏看到,這裏的兩(liang) 家星巴克和一家麥當勞,全都坐滿了老人。他們(men) 或是聚在一起聊天,或隻是找個(ge) 角落坐坐,用視頻軟件直播自己一天的近況,還有的夫妻倆(lia) ,一人一個(ge) 座位,仰著身子,睡起了午覺。
一家咖啡店的店員告訴我,在座的老人大約有近3成“什麽(me) 東(dong) 西都沒點”。“我們(men) 沒法趕他們(men) 走,很多人其實每天都來,我習(xi) 慣了。”這名年輕的店員說,有時看到在座的叔叔阿姨,就像看到了自己遠在老家已經退休的父母,“店開著也是開著,給老人們(men) 一個(ge) 休息的地方也挺好”。
咖啡館、麵包店幾乎滿足了老人們(men) 所在意的各種要素:暖和,離家近,同齡人多,東(dong) 西不貴。正如上述熱文所言,“在老人們(men) 的生活裏,的確缺少這樣的一個(ge) 公共空間”。
上海是目前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上海的許多適老化做法,值得在全國複製、推廣。比如,遍布上海全市的老年助餐服務點、長者食堂,切實解決(jue) 了老人及附近白領一日三餐實惠、幹淨的需求。又如,幾乎每個(ge) 社區都有的日間照護中心、長者照護之家,價(jia) 格公開透明,為(wei) 有需要的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剛剛接受手術無人照顧的老人提供托底服務。
在上海市養(yang) 老服務平台上,所有的為(wei) 老服務場所都有聯係電話,有的場所公布的電話不僅(jin) 有座機,還有手機號。可以查詢到的老年助餐服務場所有2279個(ge) 、日間照護中心921個(ge) 、長者照護之家2034個(ge) 。在上海黃浦區最中心區域的一個(ge) 長者之家的主頁上,明示了每月的床位費加護理費約為(wei) 2700元到3300元。
然而,老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還覺得“身邊沒有公共空間”?我進一步查詢發現,上海實際上還有6248個(ge) 老年活動室、487個(ge) 綜合為(wei) 老服務中心、3720個(ge) 睦鄰點。這些在理論上都可以為(wei) 那些生活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公共空間。
但老人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去?我打開若幹個(ge) 前述活動空間的主頁,每一個(ge) 空間都把自己的“配置”用圖片展示了出來——北部郊區某鎮的綜合為(wei) 老服務中心,麵積足有1050平方米那麽(me) 大,裏頭有辦公桌、電腦、會(hui) 議室、躺椅、按摩椅、談心室;南部郊區某鎮的老年人日間服務中心內(nei) ,有8個(ge) 單人沙發,每張沙發上整齊疊放了一條小毯子,還有配置了爬樓機、跑步機的健身房,潦草放了幾本書(shu) 的閱覽室。一名在養(yang) 老服務行業(ye) 工作了5年的社工說,“我認為(wei) 我們(men) 需要反思。我們(men) 社區的為(wei) 老服務設施為(wei) 誰而建?設施越來越多,但到底服務了多少人?我們(men) 應該提供怎樣的服務?”
我注意到,政府辦的公共養(yang) 老空間,雖有誠意,卻缺少溫情;雖有空間,卻缺少運營。比如,基層的街道、村居委拿出一百多平方米甚至上千平方米的空間來為(wei) 老年人服務,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可謂“誠意滿滿”了,但這些空間缺少溫暖的布置,有的安裝了空調,卻不能長期使用;有的規定了開放、關(guan) 門時間,卻未必一直有人負責開門、關(guan) 門;有的雖購買(mai) 了健身設施,卻未必考慮到這些設施的“適老化”,腿腳不便的老人怎麽(me) 也“爬”不了爬樓機。
麵對越來越多的老人,政府辦的、暫時閑置的為(wei) 老服務空間能否盡快利用起來,運營能力能否提高起來,這是擺在眾(zhong) 多城市管理者麵前亟待解決(jue) 的問題。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