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廣西龍勝龍脊千年村寨民眾喜領逾千萬元“年終獎”
中新網桂林2月6日電 題:廣西龍勝龍脊千年村寨民眾(zhong) 喜領逾千萬(wan) 元“年終獎”
作者 歐惠蘭(lan) 楊宗盛 韋吉陽
2月6日,廣西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大寨村舉(ju) 行年終旅遊分紅,282戶1381人共分得725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戶均2.5萬(wan) 多元。潘應芳一家領到村集體(ti) 旅遊分紅43974元,為(wei) 全村最高。
臨(lin) 近春節,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梯田景區內(nei) 的1000多戶村民陸續迎來了旅遊分紅,1100多萬(wan) 元的“年終獎”讓他們(men) 高高興(xing) 興(xing) 過新年。
七旬的潘應芳這幾年種了8畝(mu) 稻田,與(yu) 許多稻農(nong) 一樣,春種秋收,四季勞作。不同的是,他和當地村民的稻田有個(ge) 響亮的名字——龍脊梯田。據專(zhuan) 家考證,龍脊梯田有2300多年曆史,素有“世界梯田原鄉(xiang) ”的美譽,已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列入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22年,大寨村被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評為(wei) “最佳旅遊鄉(xiang) 村”。
“2003年村裏修通公路前,家裏種的5畝(mu) 稻田糧食隻夠一家人吃,還要外出打工。村裏開發旅遊後,每年有旅遊分紅,這幾年我種了8畝(mu) 田,2023年水稻收成40多擔,農(nong) 忙時節我也會(hui) 請附近的村民來幫種田和收割,如今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潘應芳感慨道。
2003年以前,大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當地流傳(chuan) 著一句民謠“半邊鐵鍋,半邊屋;半邊床板,半邊窩”,是當時龍脊瑤寨村民生活的真實寫(xie) 照。
2003年,大寨金坑梯田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大寨村引入桂林龍脊旅遊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龍脊旅遊公司),以“企業(ye) +梯田+農(nong) 戶”的模式參與(yu) 旅遊開發,旅遊公司每年將門票收入按一定比例給村寨分紅。
從(cong) 大寨村走出的“80後”餘(yu) 瓊通2013年回鄉(xiang) 旅遊創業(ye) ,把家裏的老房子改成有12間房的小客棧,2017年又在原址升級為(wei) 一棟4層磚木結構的精品民宿,帶領當地村民提升服務品質,增加旅遊收入。2021年餘(yu) 瓊通當選大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
“2003年分紅2.5萬(wan) 元,2008年分紅14.7萬(wan) 元,2013年過百萬(wan) 元,今年分紅有725萬(wan) 元了。”說起每年村寨的“年終獎”,餘(yu) 瓊通如數家珍。“如今村裏的分紅項目,分配比例有70%獎勵按種田麵積分給村民,梯田‘五一’勞動節之前灌水、延期收割等都有獎勵,2023年景區門票分紅也由7%提高到了9%。”餘(yu) 瓊通介紹。
曾經,坐擁絕美風景,卻因為(wei) 偏僻封閉、開發滯後,世居龍脊景區內(nei) 及沿線的壯族和瑤族民眾(zhong) 常年辛苦耕種山間薄田,連溫飽都難以維持,不少家庭需要政府救濟和外界資助,許多村民不得不外出務工謀生。
現在,在當地黨(dang) 委政府的努力下,大寨村、平安村、龍脊村與(yu) 龍脊旅遊公司合作開發梯田景區,村民們(men) 用梯田、民族村寨等資源入股,成了“扛著犁耙種田地,唱著山歌搞旅遊”的“兩(liang) 棲農(nong) 民”,收入年年攀升。
“雖然現在是淡季,但我們(men) 通過做好現有旅遊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鏈延伸,縮小淡旺季差距。通過龍脊梯田冬天放水和‘夜龍脊’燈光展示,增加龍脊梯田冬季的觀賞性,旅遊收入較2022年大幅增長。”龍脊旅遊公司董事長李文家說。
當地特色傳(chuan) 統農(nong) 耕文化也較為(wei) 完整地保留下來,翻耕、耙田、梳秧、插秧、割禾、脫粒、曬穀等十二道農(nong) 活吸引中外遊客,梯田上產(chan) 出的稻米,因生態綠色也深受遊客們(men) 的喜愛。
另外,龍脊景區沿線的金江村、黃江村、和平村等6個(ge) 村的民眾(zhong) 也坐享旅遊開發的紅利,通過開農(nong) 家樂(le) ,銷售本地農(nong) 產(chan) 品,實現脫貧的同時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年終也享受旅遊分紅。(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