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值可回收物如何變廢為寶
數據來源:《中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現狀研究報告》 本報記者 張雲(yun) 、張曉華整理
“您瞧,我這是第三回預約上門回收了,還拿了差不多40塊錢環保獎勵。”近日,家住北京市石景山區楊莊街道新華聯家園社區的張大媽,通過微信小程序預約了街道“一袋式”上門回收服務,不僅(jin) 足不出戶解決(jue) 了“廢舊物品太占地兒(er) ”的問題,還能獲得環保獎勵金,真可謂一舉(ju) 多得。
“舊衣物、廢紙板、玻璃瓶……這些隨處可見的廢棄物屬於(yu) 低值可回收物,若能被回收再利用,就能變廢為(wei) 寶,對促進垃圾分類減量化、資源化以及提升回收利用率,幫助很大。”上門回收的工作人員一邊忙著收拾,一邊做起講解。
按照專(zhuan) 業(ye) 解釋,低值可回收物是與(yu) 報廢汽車、廢家電等高價(jia) 值廢棄物相對的概念,其回收利用是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環節。那麽(me) ,既然低價(jia) 值,為(wei) 何又要開展回收利用呢?
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有待提高
低值可回收物,是具有可回收性,但對其回收利用需要付出較高成本,單純依靠市場力量難以進行有效回收的各類廢棄物。如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次性餐盒、一次性塑料杯、泡沫塑料、廢塑料包裝袋、廢飲料紙基複合包裝、廢紙杯紙碗、廢舊紡織品、廢玻璃等。
目前,我國大部分低值可回收物被混入生活垃圾進行收集運輸、焚燒或填埋。其中,焚燒發電建設運營成本平均約350元/噸,不僅(jin) 帶來環境汙染,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還會(hui) 給地方財政帶來持續負擔;填埋處理則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並衍生出地下水源、土壤汙染等一係列問題。一小部分低值回收物通過企業(ye) 或個(ge) 人的回收行為(wei) ,可以進入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ti) 係。然而,由於(yu)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效益較差,企業(ye) 技術裝備水平普遍較低,因此成為(wei) “小散亂(luan) 汙”的集中爆發點和廢棄物循環利用體(ti) 係的短板。
“地方政府不重視、企業(ye) 回收積極性不高、老百姓分類意識淡漠,也是造成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普遍較低的原因。”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體(ti) 製與(yu) 管理研究所循環經濟研究室主任張德元表示,該所2023年發布的《中國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現狀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各類低值可回收物產(chan) 生量約為(wei) 9577萬(wan) 噸,回收量約2547萬(wan) 噸,總回收率僅(jin) 約26.6%,遠低於(yu) 主要再生資源75%以上的平均回收利用率。
2022年,我國主要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量超過3.71億(yi) 噸,其中廢鋼、廢紙、廢銅、廢鉛占鋼鐵、紙、銅、鉛產(chan) 量的比例分別達到了22%、54%、35%和47%,再生資源已經成為(wei) 重要的資源來源之一。“如果將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率提高到50%,每年就可以實現4790萬(wan) 噸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為(wei) 社會(hui) 新增再生塑料、再生紙等再生資源超過4500萬(wan) 噸,其中再生塑料節省的原油約6000萬(wan) 噸,相當於(yu) 再造一個(ge) ‘大慶油田’。”張德元說,這對於(yu) 保障我國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意義(yi) 重大。
值得注意的是,與(yu) 混入生活垃圾進行填埋或焚燒發電處置相比,低值可回收物資源化利用的碳減排效果十分明顯。比如,回收1噸廢塑料可減少1.5~2.2噸碳排放,相當於(yu) 700~750升無鉛汽油或柴油燃燒的碳排放量。
隨著大眾(zhong) 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電商外賣等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高度發展,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總量不斷加大。相關(guan) 研究顯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鎮垃圾清運量將達到4.21~4.91億(yi) 噸/年。若40%的生活垃圾實現資源化利用,就可以減少清運處理等社會(hui) 綜合成本1184.84元/噸,同時還能大量減排二[~符號~]英、二氧化碳,有效提高經濟、社會(hui) 和環境綜合效益。
建立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成關(guan) 鍵
低值可回收物來源於(yu) 日常生產(chan) 生活的方方麵麵,覆蓋品種多、物理形態多樣、化學性能各異。如何構建一個(ge) 上下遊有效鏈接、垃圾分類、運輸與(yu) 資源化利用有效協同的回收利用運行體(ti) 係,成為(wei) 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的關(guan) 鍵。
在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低值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混入低值可回收物的生活垃圾經過破袋、消殺、篩分等流程後,進入智能分選平台,等待“身份識別”。
“智能化分揀主要采用光譜識別、AI等技術進行精準分類,分類識別率超過95%。”分揀中心總經理蔡倆(lia) 誌介紹,不同材質呈現不同的光譜,通過近紅外照射,可以對低值可回收物實現初步材質分揀,再結合AI技術,可以準確識別品類材質。
“這些垃圾經過清潔、分揀,將成為(wei) 生產(chan) 原料,是許多企業(ye) 眼中的香餑餑。”蔡倆(lia) 誌表示,分揀後的物料通過機器人進行質量控製、提高純度等,被精細化分揀為(wei) 普通紙、紙塑複合等15個(ge) 品類,然後被送往下遊再生處理企業(ye) ,再次“化身”為(wei) 布料、購物袋、塑料課桌椅等產(chan) 品。
中端智能分揀和末端資源化利用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如何解決(jue) 好前端低值可回收物分類回收工作?
2022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加快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建設的指導意見》,吹響了建立廢舊物資回收網絡體(ti) 係的衝(chong) 鋒號。
作為(wei) 我國最早開始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之一,浙江省杭州市依托數字經濟優(you) 勢,推進“互聯網+”等數智模式在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建設中的應用,創新廢舊物資循環利用監管模式,推動實現回收流程再造和體(ti) 係重塑。
廈門市緊緊抓住體(ti) 係建設的“牛鼻子”,經過多年努力,初步探索出一條“政府統籌部署支持—企業(ye) 專(zhuan) 業(ye) 化運作—居民積極參與(yu) ”的覆蓋前、中、後端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根據運行數據測算,廈門市低值可回收物綜合選出率由2020年的72.72%提高到2022年的74.31%,每年可將15萬(wan) 噸垃圾變為(wei) 資源,經濟價(jia) 值超過1.35億(yi) 元,並可減少約43.5萬(wan) 噸二氧化碳排放。
重慶市明確,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立完善的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再生資源加工利用量達1600萬(wan) 噸。
上海市則提出,到2025年,要將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能力穩定在2.8萬(wan) 噸/日、濕垃圾處理能力達到1.1萬(wan) 噸/日,充分保障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需求。
為(wei) 高值化利用加裝科技引擎
當前,外賣已經滲透到當代人生活的方方麵麵。據行業(ye) 統計,我國每年使用的外賣餐盒已經超過100萬(wan) 噸。當你在大快朵頤時,是否關(guan) 心過,這些廢舊餐盒最終命運如何?
“我們(men) 解決(jue) 了再生餐盒料除雜、去味、紡絲(si) 以及麵料生產(chan) 等多個(ge) 環節的技術難題,成功打通了‘再生餐盒—切片—造粒—拉絲(si) —織布—衣服’的技術路線。”東(dong) 南大學先進低維材料中心高分子碳中和平台研究員李斌介紹,他們(men) 聯合上下遊多家企業(ye) 和研究機構,創造性地將廢舊餐盒通過加工改性,製成超細旦丙綸纖維,並做成了具備快幹功能的麵料和T恤。
科技進步是解決(jue) 環境問題的關(guan) 鍵。目前,有的紡織企業(ye) 利用生產(chan) 過程中產(chan) 生的邊角料、印染疵布等進行循環再生,開發出地毯、床品、收納盒等家紡居家成品,有的企業(ye) 利用農(nong) 藥包裝廢棄物,開發出拋秧盤、打包帶、工程塑料桶等產(chan) 品。
在山東(dong) 省青島市李滄區,智能回收設備正在改變居民可回收物的投放習(xi) 慣,塑造綠色健康生活新時尚。
“不需要分類,機器會(hui) 自動識別是否為(wei) 可回收物,一次性投放後可自動稱重並獲取現金獎勵。”李滄區虎山街道金秋小區的居民朱海燕說,智能回收對居民家庭和推動垃圾分類都有好處,大家參與(yu) 的積極性很高。
不僅(jin) 如此,智能回收裝備還能通過物聯網連接運力平台,並通過大數據運營平台,智能規劃清運路線,大幅縮短滿倉(cang) 等待時間,居民可隨時查詢每台設備的服務狀態,合理安排交投時間。
如今,眾(zhong) 多低值可回收物的“高值化”應用形成了產(chan) 業(ye) 鏈“負壓”,正吸引更多科技力量助力低值可回收物變廢為(wei) 寶。
(光明日報 本報記者 張曉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