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發現56個“變臉”活動星係核
科技日報北京2月19日電 (記者陸成寬)記者19日獲悉,利用暗能量光譜巡天(DESI)的早期科學數據,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等單位的科研人員,新發現56個(ge) “變臉”活動星係核以及44個(ge) “變臉”活動星係核候選體(ti) 。相關(guan) 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yu) 《天體(ti) 物理學雜誌增刊》。
活動星係核是星係中心極其明亮的致密區域,其輻射非常劇烈,是宇宙中最亮的持久電磁輻射源之一。“變臉”活動星係核是一種特殊的活動現象,就像川劇變臉一樣,它們(men) 的活動形態會(hui) 在短時間內(nei) 發生轉變。這種快速“變臉”事件極大地挑戰了傳(chuan) 統的活動星係核統一模型,對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吸積過程與(yu) 寬線區結構,以及活動星係核與(yu) 星係協同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yi) 。
“盡管此前斯隆數字巡天項目(SDSS)發現了百餘(yu) 個(ge) ‘變臉’活動星係核,郭守敬望遠鏡也有若幹發現,但‘變臉’活動星係核背後的物理機製仍然未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薛隨建說,DESI計劃擬觀測數百萬(wan) 個(ge) 活動星係核和類星體(ti) ,通過建立大統計樣本來揭示“變臉”活動星係核背後的物理機製。
DESI計劃能夠高效地對全天的目標完成快速光譜拍攝,提供前所未有的海量光譜數據。“借助於(yu) 此,我們(men) 通過對比斯隆數字巡天與(yu) 暗能量光譜巡天的光譜,同時結合美國茲(zi) 威基瞬態研究設施(ZTF)的測光觀測,就可以係統性地搜尋潛在的‘變臉’活動星係核,並開展統計分析。”DESI計劃國際合作理事會(hui) 成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鄒虎說。
“在這次研究中,我們(men) 發現了活動星係核的不同類型發射線‘變臉’事件,並限製了發射線‘變臉’的順序。同時,我們(men) 的研究顯示,‘變臉’可能是活動星係核演化的一個(ge) 特殊且必經的階段。”論文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郭威堅博士說。
據悉,目前DESI已經完成了50%的觀測任務,已發現的類星體(ti) 與(yu) 活動星係核的光譜數量已超過300萬(wan) 條。屆時將有超過1000個(ge) “變臉”活動星係核被發現,這將推動人們(men) 更深入地理解“變臉”活動星係核的物理機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