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主脈絡 民生紅利幹貨滿滿
“留下幹貨,通俗簡潔,讓百姓讀得懂”,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負責人、國務院研究室主任黃守宏在今天國務院新聞辦舉(ju) 行的吹風會(hui) 上如此評價(jia) 舉(ju) 國關(guan) 注的政府工作報告。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hui) 保障學會(hui) 會(hui) 長鄭功成感受頗深,他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對高質量教育發展、穩就業(ye) 促增收、提高醫保與(yu) 養(yang) 老金水平、增加養(yang) 老育幼服務供給等進行了全方位部署。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工商大學副校長龔六堂則發現,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工作時,把“大力推進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放在了首位,這樣的布局與(yu) 以往有所變化。
黃守宏解釋說,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綱”與(yu) “要”著重體(ti) 現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精神,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wei) 主脈絡貫穿其中,通篇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展開,“上接天線、下接地氣”。
在數字經濟新賽道加速起跑
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當年任務時,通常第一條都與(yu) 宏觀經濟政策相關(guan) 。在龔六堂看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將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放在首位,不僅(jin) 意味著我國經濟今年5%左右的增速要靠新質生產(chan) 力支撐,而且,未來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同樣需要新質生產(chan) 力助推。
黃守宏在分析2023年我國GDP增速實現5.2%的支撐條件時談到,這份成績單有一些可以量化或感知的成就,比如,新產(chan) 業(ye) 、新業(ye) 態、新模式不斷湧現,交通出行更加便利、可選擇的商品和服務更為(wei) 豐(feng) 富等,但還有很多內(nei) 在的、深層次的支撐,比如理念的轉變、製度的不斷完善、作風的改進、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等。
作為(wei) 經濟學家,龔六堂認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通過提高科技創新水平,進一步提高全要素生產(chan) 力,從(cong) 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他認為(wei)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關(guan) 鍵,就是要重視原創科技成果、重視基礎研究,不斷為(wei) 經濟發展提供內(nei) 生動力。
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任務時,具體(ti) 提到要“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包括開展 “人工智能+”行動。
全國政協委員、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禕說,打造新質生產(chan) 力就是依靠科技創新變革生產(chan) 力。具體(ti) 到他所在行業(ye) 就是利用數字化技術實現新舊動能轉換,推動傳(chuan) 統行業(ye) 實現高質量發展。
“人工智能”是周鴻禕近期關(guan) 注的話題,他說,我國企業(ye) 除了在通用大模型上保持跟進和追趕之外,還要想辦法把大模型和各類企業(ye) ,特別是新型工業(ye) 化的主角——製造業(ye) 相結合,將大模型向產(chan) 業(ye) 化、行業(ye) 化、垂直化,深度定製方向發展。
在他看來,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最全的工業(ye) 門類、最多的企業(ye) 場景紅利,大模型作為(wei) 生產(chan) 力工具,可以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數轉智改”結合,成為(wei) 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重要賦能者,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為(wei) 引擎的新質生產(chan) 力。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說,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優(you) 勢在於(yu) ,在以人工智能、數字經濟為(wei) 代表的新經濟賽道,我國與(yu) 發達國家處於(yu) 同一條起跑線。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劉俊來關(guan) 注與(yu) 新質生產(chan) 力相關(guan) 的人才培養(yang) 話題。他說,加快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為(wei) 目標,為(wei) 高素質人才培養(yang) 創造了條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建議,麵對新質生產(chan) 力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需要不斷完善和創新教育體(ti) 係,進一步完善強基礎、重前沿知識的課程體(ti) 係,建設注重能力培養(yang) 和創新創業(ye) 教育的實踐教學體(ti) 係,搭建校企合作基地,不斷建設優(you) 秀的師資隊伍,推動形成有利於(yu) 先進成果轉化的產(chan) 學研合作機製。
科教興(xing) 國作為(wei) 專(zhuan) 章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
不少來自教育界和科技界的代表委員注意到,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今年任務時,10項任務中的第二項是“深入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這在過往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是不多見的。
黃守宏說,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麵貫徹黨(dang) 中央的部署,10項任務中9項與(yu)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部署的要點一致。“考慮到教育、科技、人才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中所具有的基礎性、戰略性地位,考慮到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統籌考慮,所以在報告中增加了科教興(xing) 國的內(nei) 容”。
在這個(ge) 章節中提到要“全方位培養(yang) 用好人才”,包括“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對此,科技部部長陰和俊在今天的“部長通道”中回應了青年科技人才的話題。他表示,對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大膽使用、加強培養(yang) 、做好服務和保障。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給年輕人提供機會(hui) 、平台。
國家自然科技基金項目中80%的項目已由45歲以下的青年承擔,許多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都有年輕人的身影,在北鬥導航、探月工程、中國天眼等重大工程中,許多項目團隊的平均年齡剛過30歲。
陰和俊表示,對從(cong) 事基礎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要想辦法提高穩定支持的力度,盡量減少一些考核的頻次,讓他們(men) 心無旁騖,潛心科研。
對科教興(xing) 國戰略單列一章,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城建大學副校長王中良備感振奮,“這對我們(men) 教育界來說是一個(ge) 重要的引領,是新時代對科教興(xing) 國內(nei) 涵的又一次提升”。
“教育是興(xing) 國之基,科技是強國之基,政府工作報告把教育和科技的內(nei) 在邏輯聯係在一起了。”王中良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ti) ,“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統籌推進”。
“教育公平和創新教育並行的時代來臨(lin) 了。”他說,新時代對教育提出新要求:一方麵,不僅(jin) 要“有學上”,更要“上好學”;另一方麵,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是創新,更注重教育的創新性,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nei) 在要求。
王中良認為(wei) ,科教興(xing) 國作為(wei) 專(zhuan) 章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也讓教育者思考,教育公平和創新教育並舉(ju) 的背景下,如何考慮和安排人才培養(yang) 的整個(ge) 過程。他說,教育應該麵向本世紀中葉將中國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來培養(yang) 人,“很多原來的模式都得跟著改變,這個(ge) 影響是巨大的”。
160萬(wan) 條建言滿載百姓民生期盼
解讀政府工作報告時,黃守宏提供了一組數據,起草組曾通過網絡和媒體(ti) 征求民意,累計收到網民建言超過160萬(wan) 條,比去年增長82%。中國政府網從(cong) 中精選出1150條有代表性的建言轉給起草組。
“內(nei) 容很翔實,有理由、建議,甚至有網民還提出了政策建議的可行性分析、出台時機等,想得非常周全。”黃守宏說,在留言的網民中,最大的82歲、最小的12歲。
政府工作報告盡最大可能回應民生關(guan) 切。一個(ge) 數字被媒體(ti) 高度關(guan) 注,擬將城鄉(xiang) 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月最低標準提高20元。黃守宏說,20元意味著增長了19.4%,現在全國有1.7億(yi) 老年人享受城鄉(xiang) 居民養(yang) 老保險待遇。
“這應該是近年來力度最大的。”鄭功成說,過去提升的步幅要稍微小一點。
事實上,城鄉(xiang) 居民基礎養(yang) 老金水平一直偏低。他認為(wei) ,從(cong) 今年的這項措施可以看出,國家層麵已經看到了這個(ge) 問題,而且在財政相對緊張的情形下,比去年更大力度提高居民養(yang) 老金,體(ti) 現了黨(dang) 和政府切實采取有效舉(ju) 措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
鄭功成認為(wei) ,這20元折射出了民生深意,展現了國家發展的信心和底氣。
在教育方麵,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改善農(nong) 村寄宿製學校辦學條件。黃守宏說,全國義(yi) 務教育階段寄宿製學生有3000多萬(wan) 人,有些是留守兒(er) 童。這些年農(nong) 村寄宿製學校的條件雖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為(wei) 了讓這些孩子讀好書(shu) 、上好學,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針對這個(ge) 薄弱環節提出了要求。
老百姓的“急難愁盼”,都體(ti) 現為(wei) 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民生溫度。
在醫療衛生方麵,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繼續增加基本醫療財政補助,城鄉(xiang) 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每人每年670元。報告還針對群眾(zhong) 反映突出的看病難、報銷難等問題,強調落實和完善異地就醫結算,以患者為(wei) 中心改善醫療服務,推動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本報北京3月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尹希寧 胡春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