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兩會訪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圖景”

發布時間:2024-03-06 14:41:00來源: 求是網

  兩(liang) 會(hui) 訪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人類文明新圖景”

  ——訪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 馮(feng) 鵬誌

  編者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體(ti) 現科學社會(hui) 主義(yi) 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you) 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於(yu) 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為(wei) 進一步學習(xi) 好貫徹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意義(yi) ,我們(men) 專(zhuan) 訪了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dang) 校(國家行政學院)教務部主任馮(feng) 鵬誌。

  求是網記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請您談談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怎樣的深厚文明底蘊?

  馮(feng) 鵬誌委員:

  馬克思深刻指出:“人們(men) 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是他們(men) 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men) 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cong) 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在5000多年漫長曆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形成了自身獨到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hui) 觀、道德觀及其所推崇的天下為(wei) 公、民為(wei) 邦本、為(wei) 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qin) 仁善鄰等理念,從(cong) 而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能夠形成自身獨特的世界觀、價(jia) 值觀、曆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為(wei) 中華民族在現代化潮流中既把握時代又站穩腳跟、既引領時代又兼濟天下提供了深厚文明底蘊。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把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從(cong) 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綿延與(yu) 發展中去把握“中國特色”的根基與(yu) 本質,以更好構築中國精神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以更好構築中國價(jia) 值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道德源泉,以更好構築中國力量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智慧,推動並引領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展現出廣闊而主動的時代麵貌。

  今天,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華已深深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之中。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從(cong) “天地之大,黎元為(wei) 先”、“民為(wei) 貴”中汲取文化啟示;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體(ti) 現“治國之道,富民為(wei) 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政治理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彰顯“倉(cang) 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精神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蘊含“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與(yu) “天下大同”、“協和萬(wan) 邦”的天下觀一脈相承。在古今交融中,中國式現代化成功賡續了古老文明,讓我們(men) 在解決(jue) 人類共同麵臨(lin) 的現代化難題時,既能把握人類今天的智慧和力量,也能運用中華民族曆史上積累和儲(chu) 存的智慧和力量。

  求是網記者: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請您談談中國式現代化展現了一幅什麽(me) 樣的人類文明新圖景?

  馮(feng) 鵬誌委員:

  可以從(cong) 理論和實踐兩(liang) 方麵看待這個(ge) 問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麵對人類文明發展實踐及其觀念建構長期麵臨(lin) 的複雜曆史與(yu) 思想困境,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立足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明創造及曆史底蘊,創造性展開對人類文明本質及其曆史創造的深刻闡發,從(cong) 而為(wei) 當今世界深刻破除西方中心主義(yi) 文明觀及其等級論思維方式的迷思陋見提供了根基性的時代引領。比如,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在本質上所具有的多樣、平等、包容等屬性,人類文明在互動關(guan) 係上具有交流、互鑒、共存等特征,人類文明發展需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闡釋了當代中國在文明本質問題上的根本觀點和思想立場,展現了當代中國在把握和處理文明關(guan) 係問題上的深刻思考。

  資本主義(yi) 現代化模式,在推進了人類文明巨大發展的同時,也在人與(yu) 世界的關(guan) 係上造成了巨大的“赤字”或困境。中國式現代化為(wei) 從(cong) 整體(ti) 上化解西方現代化模式所造成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生態赤字等提供了創造性解決(jue) 路徑。比如,在發展赤字化解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將推動我國14億(yi) 多人口整體(ti) 邁入現代化社會(hui) ,其規模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徹底改寫(xie) 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治理赤字化解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jue) 地區差距、城鄉(xiang) 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逐步實現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堅決(jue) 防止兩(liang) 極分化;在和平赤字的消解上,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為(wei) 人類和平與(yu) 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求是網記者:

  在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作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重大論斷。請您談談如何以守正創新的曆史主動和曆史自信,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馮(feng) 鵬誌委員:

  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的形成、推進和發展,因其在塑造和引領人類文明新形態上所展現出來的內(nei) 在本質和人類意義(yi) ,為(wei) 中華文明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開辟了廣闊空間。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這是對中國式現代化定性的話,是管總、管根本的。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是中國曆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最本質的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的最大優(you) 勢。前進道路上,隻要堅定不移堅持和加強黨(dang) 的全麵領導,堅決(jue) 維護黨(dang) 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dang) 的領導落實到黨(dang) 和國家事業(ye) 各領域各方麵各環節,使黨(dang) 始終成為(wei) 風雨來襲時全體(ti) 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就一定能確保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鬥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集聚起萬(wan) 眾(zhong) 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事關(guan) 國運興(xing) 衰、事關(guan) 文化安全、事關(guan) 民族精神獨立性。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xing) 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wei) 大曆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wei) 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敢於(yu) 鬥爭(zheng) 、敢於(yu) 勝利是我們(men) 黨(dang) 的鮮明品格,是黨(dang) 和人民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ye) ,必然會(hui) 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敢於(yu) 鬥爭(zheng) 、善於(yu) 鬥爭(zheng) ,通過頑強鬥爭(zheng) 打開事業(ye) 發展新天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在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的進程中迎來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來源:求是網 記者:周昭成)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