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讓更多社會資金“注入”基礎研究

發布時間:2024-03-07 14:52:00來源: 科技日報

  【代表委員談科技自立自強④】

  ◎本報記者 陸成寬

  3月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傳(chuan) 來好消息:小米公益基金會(hui) 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無償(chang) 捐贈1億(yi) 元,用於(yu) 資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學生基礎研究項目,支持本科生開展基礎研究。

  這是社會(hui) 資金投入基礎研究的又一個(ge) 典型案例。近年來,我國不斷強化基礎研究的係統布局,不斷完善基礎研究的多元投入機製,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強化基礎研究係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you) 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社會(hui) 資金是基礎研究投入體(ti) 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國家投入的有益補充。”3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寧波大學校長蔡榮根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感慨道,基礎研究是造福整個(ge) 人類社會(hui) 的事業(ye) ,應當鼓勵、支持社會(hui) 力量投入基礎研究。

  基礎研究經費來源亟須向多元化轉變

  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整體(ti) 水平和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進入從(cong) 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向係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基礎研究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基礎研究經費從(cong) 2012年的498.8億(yi) 元增長到2023年的2212億(yi) 元。

  然而,一個(ge) 不容忽視的事實是,長期以來,我國基礎研究投入超過90%來自政府財政,經費投入來源亟須向多元化轉變。

  “當前,我國的基礎研究經費主要來自中央財政,企業(ye) 投入或社會(hui) 捐贈比較少。盡管企業(ye) 有各種稅收優(you) 惠,但它們(men) 更加關(guan) 注產(chan) 品產(chan) 出,投入的方向和基礎研究有本質區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告訴記者,與(yu) 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統計,2017年美國基礎研究經費的45%來自政府投入,剩下的55%來自企業(ye) 、大學和非營利組織。在英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早就有私人基金會(hui) 和慈善機構資助基礎研究的傳(chuan) 統。

  “有些基礎研究方向風險相對較大,財政經費投入相對困難。從(cong) 整個(ge) 社會(hui) 發展來講,我們(men) 確實需要有一些資金能夠跟財政經費形成互補,投入一些沒有得到大多數人認可、風險相對較高的基礎研究方向。發達國家都有專(zhuan) 門支持這類風險較高的基礎研究的基金會(hui) 。”王貽芳希望,國內(nei) 的企業(ye) 、基金會(hui) 、慈善機構等能夠在一些風險較大的基礎研究方向上有所投入。

  蔡榮根也持有相似的看法。“從(cong) 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社會(hui) 資金常常更多地投向一些平時不太受關(guan) 注的、非共識的基礎研究領域或原創性想法,他們(men) 在支持基礎研究方麵更大膽、更超前。”蔡榮根說。

  社會(hui) 資金應更多關(guan) 注基礎研究本身

  近年來,有關(guan) 部門高度重視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將“鼓勵社會(hui) 力量投入基礎研究”寫(xie) 進了政策和法條。

  2018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guan) 於(yu) 全麵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幹意見》提出,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製,探索共建新型研發機構、聯合資助、慈善捐贈等措施,激勵企業(ye) 和社會(hui) 力量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2021年修訂通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規定,國家引導企業(ye) 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鼓勵社會(hui) 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基礎研究,給予財政、金融、稅收等政策支持。

  與(yu) 此同時,社會(hui) 力量也開始重視基礎研究。一些企業(ye) 主動采取設立科學基金、科學捐贈等方式,直接或間接參與(yu) 到基礎研究中來。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設立,這是一個(ge) 由科學家、企業(ye) 家群體(ti) 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guan) 注的正是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2018年,科學探索獎設立,這是一項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hui) 出資、科學家主導的公益獎項,旨在助力中青年科學家心無旁騖地探索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的“空白區”;2022年,“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發布,騰訊計劃在10年內(nei) 投入100億(yi) 元,旨在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傑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cong) 0到1”的原始創新。

  “近年來,社會(hui) 資金在基礎研究投入上有所增加,總體(ti) 而言,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的情況越來越好。但也有許多社會(hui) 資金將重點放在設置各種獎項,獎金規模甚至堪比諾貝爾獎。同時不少社會(hui) 資金熱衷於(yu) 組織論壇、設置永久會(hui) 址,同質化比較嚴(yan) 重,一定程度上是對資源的浪費。”王貽芳認為(wei) ,社會(hui) 資金應該更多地關(guan) 注基礎研究本身,而不是關(guan) 注基礎研究的結果。

  在蔡榮根看來,社會(hui) 資金要有意識地投入基礎研究,不能隻關(guan) 注後端的成果。因為(wei) 如果沒有前期的基礎研究投入,就不會(hui) 有創新性成果,成果轉化也就無從(cong) 談起。

  蔡榮根建議,國家通過稅收等方式加強政策引導,鼓勵社會(hui) 資金投入基礎研究;推動企業(ye) 與(yu) 科研機構、高校建立合作關(guan) 係,從(cong) 而促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進而增強企業(ye) 在基礎研究方麵的投入動力。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