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為預製菜產業建言獻策
代表委員為(wei) 預製菜產(chan) 業(ye) 建言獻策
盡快出台預製菜國家標準提高行業(ye) 準入門檻
□ 本報記者 趙晨熙
隨著人們(men) 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預製菜作為(wei) 一種便捷食品,逐漸成為(wei) 消費市場的“新寵”,甚至開始“登上”年夜飯的餐桌。 有關(guan) 專(zhuan) 業(ye) 機構預測,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2026年將突破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預製菜產(chan) 業(ye) 發展也成為(wei) 代表委員們(men) 聚焦的熱門話題。由此延伸出的行業(ye) 標準缺失、消費者知情權保障等產(chan) 業(ye) 共性問題成為(wei) 大家熱議焦點。
加快出台國家標準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guan) 於(yu) 做好2023年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重點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培育發展預製菜產(chan) 業(ye) 。
在全國政協委員、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看來,當前各界針對預製菜行業(ye) 的討論,並非拘泥於(yu) 其存在的意義(yi) ,而是行業(ye) 的規範及推廣的規模。“我們(men) 需要在合理範圍內(nei) 有序發展預製菜,而不是讓其走向泛濫,野蠻生長。”丁佐宏認為(wei) ,當前令預製菜發展陷入困境和行業(ye) 亂(luan) 象頻發的根本原因就是國家統一標準的缺失。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明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明調研後發現,當前預製菜行業(ye) 的全國性規範與(yu) 標準尚未建立,導致市場準入門檻極低,從(cong) 業(ye) 者眾(zhong) 多但素質參差不齊。不僅(jin) 產(chan) 品質量難以保證,還會(hui) 出現假冒仿製、無標識信息或原材料無法溯源等問題。
“要盡快出台預製菜全國統一標準,規範並提高行業(ye) 準入門檻。”丁佐宏建議,標準化行政主管部門應盡快就預製菜的生產(chan) 、運輸、認證、追溯等全環節、全鏈條,形成全國統一標準。鑒於(yu) 當前預製菜行業(ye) 準入門檻較低,建議將預製菜的加工和銷售列入專(zhuan) 門的工商經營範圍,規範並提高行業(ye) 準入門檻,讓百姓“買(mai) 得放心、吃得安心”。
張建明也呼籲相關(guan) 部門盡快出台預製菜全國性行業(ye) 規範和標準,應涵蓋生產(chan) 加工、運輸銷售、餐飲服務等環節,確保生產(chan) 經營活動符合食品安全法規,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張建明認為(wei) ,在預製菜生產(chan) 加工環節,應明確生產(chan) 主體(ti) 的資格要求,規範生產(chan) 流程和質量控製,並建立嚴(yan) 格的原材料采購和檢驗製度,確保產(chan) 品原材料來源可靠。運輸銷售環節應建立完善的冷鏈運輸和儲(chu) 存體(ti) 係,確保預製菜的新鮮度和口感。
同樣關(guan) 注預製菜產(chan) 業(ye) 發展的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hui) 副會(hui) 長萬(wan) 立除了建議要圍繞預製菜原材料選擇、生產(chan) 、加工、包裝、運輸、存儲(chu) 、質量檢測的全過程建立統一國家標準外,還特別提出,應對預製菜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進行嚴(yan) 格限製。
建立提前告知製度
隻需簡單加熱或翻炒就可食用的預製菜由於(yu) 能極大節省時間和人力成本,被不少餐飲企業(ye) 大量使用。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hui) 發布的《2022年中國連鎖餐飲行業(ye) 報告》顯示,大約85%的預製菜最終從(cong) 堂食和外賣渠道流向消費者餐桌。
但由此帶來的另一大問題就是消費者知情權難以保障。據江蘇省消保委2023年發布的調查顯示,78.1%的被調查者反映飯店使用預製菜並未提前告知消費者。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投吉電股份白山吉電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設備部副主任李文輝指出,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關(guan) 規定,餐飲經營者與(yu) 外賣平台對是否使用了預製菜,未對消費者作出明確說明,用成品預製菜冒充新鮮烹調的菜品,可能涉嫌虛假宣傳(chuan) 與(yu) 消費欺詐。因此,需要推動餐飲業(ye) 對預製菜使用進行公示。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定了消費者享有知情權與(yu) 選擇權,菜品是否預製,消費者必須預知。萬(wan) 立建議建立預製菜使用提前告知製度,通過法律規定,明確使用預製菜的商家應盡到告知義(yi) 務,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在法律尚未明確規定商家使用預製菜需提前告知時,商家為(wei) 降低成本、回避風險,大多不會(hui) 主動告知消費者。”因此,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金台律師事務所主任皮劍龍看來,建立預製菜消費者知情權保障機製至關(guan) 重要。他指出,要明確規定商家告知方式與(yu) 告知內(nei) 容,商家應通過店內(nei) 公告、菜單等載體(ti) 主動告知消費者;告知內(nei) 容應全麵,對供應商情況、防腐劑、保質期、過敏原和添加劑等作出明示。
此外,皮劍龍建議,監管部門要加強預製菜消費者知情權的監督檢查,建立便捷的消費者投訴處理機製,以便及時響應,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特殊場所審慎推行
去年,有關(guan) 預製菜能否進校園一事曾引發家長熱議,教育部有關(guan) 司局負責人對媒體(ti) 表示,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多位委員也提出,雖然預製菜產(chan) 業(ye) 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但在國家標準出台前,應審慎進入中小學校園。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來伊份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鬱瑞芬建議,預製菜產(chan) 品隻可以進入消費者有主動選擇權的商品市場,而不得進入消費者被動選擇的市場,比如學校食堂、職工食堂、養(yang) 老院等。
丁佐宏對此表示認同。他認為(wei) ,預製菜作為(wei) 新興(xing) 事物,在某些領域和場合可以合理應用,但應防止泛濫。特別是在統一國標形成之前,不應貿然在學校學生、社區老人等脆弱人群中推廣預製菜,對於(yu) 預製菜進學校或社區必須審慎對待,嚴(yan) 把質量關(guan) 。
預製菜產(chan) 業(ye) 化是社會(hui) 快節奏發展、多樣化消費以及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食品產(chan) 業(ye) 發展的必然,預製菜產(chan) 業(ye) 同樣是一個(ge) 前端原料在田間、後端消費在嘴邊的“全鏈條產(chan) 業(ye) ”。在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看來,未來要想實現預製菜產(chan) 業(ye) 健康發展,必須推進預製菜全產(chan) 業(ye) 鏈融合發展,包括前端農(nong) 產(chan) 品原料性食材的生產(chan) 、中間農(nong) 產(chan) 品深精加工與(yu) 餐飲食品加工物流、後端餐飲食品市場消費供應等,實現全產(chan) 業(ye) 鏈的深度融合。
在當前預製菜發展迅猛的形勢下,趙皖平建議,預製菜生產(chan) 企業(ye) 更應重視產(chan) 品品質提升,把品質提升作為(wei) 市場核心競爭(zheng) 力。企業(ye) 在製定產(chan) 品質量標準的同時,還要加強全流程檢驗檢測、全流程監控追溯、全流程質量保證,實現產(chan) 業(ye) 鏈的品質化,切實保障民眾(zhong) 舌尖上的安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