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合聚變”激發澎湃科創力量
◎本報記者 葉 青 羅雲(yun) 鵬
龍躍梅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4月,我和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dong) 研究院(以下簡稱霍英東(dong) 研究院)簽了合同,決(jue) 定來到廣州南沙,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霍英東(dong) 研究院建築物能源研究中心經理朱龍潛日前對記者說。
從(cong) 香港科技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朱龍潛留校工作。“我當時參加了香港科大百萬(wan) 獎金(國際)創業(ye) 大賽廣州賽區的比賽。獲獎後,我希望轉移轉化實驗室的技術。”朱龍潛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促使他下定決(jue) 心來到廣州南沙逐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綱要的發布促進了創新要素流動、融通,引發了一場粵港澳三地的“合聚變”。5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步穩蹄疾,構建了“兩(liang) 點兩(liang) 廊”科技創新空間布局,科技創新生態更加開放,粵港澳科研人員交流合作頻繁,“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連續4年位列第二。
加速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戰略定位。在全球科技競爭(zheng) 加劇的情況下,強化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對於(yu)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尤為(wei) 重要。為(wei) 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粵港澳大灣區積極推動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布局建設9個(ge) 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促使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先後落地並實現全麵入軌運行。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在粵港澳大灣區崛起。在這裏,各種技術需求都能被滿足。
在廣州,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已完成航空輪胎國產(chan) 化技術全鏈條貫通,實現仿生合成橡膠和數字輪胎工業(ye) 軟件的原創性技術突破。“航空輪胎大科學中心已經初步建成,今年我們(men) 不僅(jin) 要加速人才聚集,還會(hui) 加大基礎設施的投入。”廣東(dong) 粵港澳大灣區黃埔材料研究院副院長王傑表示。
在東(dong) 莞,中國散裂中子源的投入使用,讓香港大學教授黃明欣受益良多。“在‘家門口’做實驗,太方便了!”黃明欣說。利用中國散裂中子源的通用粉末衍射譜儀(yi) ,黃明欣團隊發現了強度高且韌性好的“超級鋼”的微觀原理,研究成果論文曾兩(liang) 度刊發於(yu) 《科學》。
在深圳,光明科學城目前布局了24個(ge) 重大科技創新載體(ti) 。2023年11月,腦解析與(yu) 腦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兩(liang) 個(ge) 大科學裝置正式投入使用。
依托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學(籌)李漢傑團隊聯合其他單位取得了“人體(ti) 免疫係統發育圖譜繪製”這一重大成果。
通過這些大科學裝置和實驗平台,粵港澳三地的科學家在“家門口”就能開展研究。更為(wei) 重要的是,依托不斷提升的創新能力,粵港澳大灣區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也在不斷提升。
便利創新要素跨境流動
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dong) 廣州、深圳等珠三角九市。“兩(liang) 種製度”下的粵港澳三地,如何將“製度之異”變成“製度之利”?粵港澳大灣區給出的答案是持續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規則銜接、機製對接,積極推動錢過境、人往來、稅平衡、物流通。
2018年2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yu) 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幹規定(試行)》,將港澳科研人員和機構納入中央財政科技計劃。
“打通‘資金過河’的渠道,極大地便利了香港科技工作者參與(yu) 內(nei) 地科技計劃。”廣州海洋實驗室香港分部主任、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係創係主任錢培元說。他所在的實驗室,獲得了香港和內(nei) 地科技交流過程中最大的一次性撥款。
廣東(dong) 重大項目麵向港澳科研機構開放申報,“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產(chan) 業(ye) 協同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現在粵港澳三地間科研合作的項目種類慢慢變多了。”朱龍潛開心地說,“以我所在的霍英東(dong) 研究院為(wei) 例,我們(men) 已經引進了100多位港澳教授。這些教授到內(nei) 地承擔項目的頻次更高了,也逐漸把科研重心轉移到粵港澳大灣區。”
他還提到,廣州市科技局牽頭試點的科研用物資跨境自由流動改革,疏通了科研用物資跨境的堵點。
去年7月,廣州市科技局聯合五部門印發廣州市第一批科研用物資跨境正麵清單,以廣州實驗室和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為(wei) 試點,出台係列通關(guan) 便利化措施。
規則通,則人通、物通、創新要素通。隨著創新要素跨境流動堵點不斷打通,粵港澳三地科技協調創新能量加速釋放。
擴大協同創新平台規模
2017年,來自香港的高一博從(cong) 香港科技大學博士畢業(ye) 時,麵臨(lin) 兩(liang) 個(ge) 選項:留校工作,或是到深圳創業(ye) 。經過深思熟慮,他選擇了後者。
高一博創立的深圳市尚維高科有限公司,專(zhuan) 注於(yu) 半導體(ti) 微流控生物芯片和即時分子體(ti) 外診斷技術開發。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不斷推進,高一博的公司也成長為(wei)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
2020年,在詳細了解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以下簡稱河套合作區)的產(chan) 業(ye) 空間、發展前景、政策支持後,他把公司搬到了合作區內(nei) 。“來對了,河套合作區是我們(men) 創業(ye) 的福地,我們(men) 希望借助這塊福地實現自己的創新創業(ye) 價(jia) 值。”高一博說,“如今,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把河套合作區當作創新創業(ye) 的第一站。”
“在深圳,臨(lin) 香港”,這是河套合作區獨有的地理優(you) 勢。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匯聚了7家世界500強公司的研發中心、10個(ge) 國家級重大科研平台、10個(ge) 香港高校科研項目等160餘(yu) 個(ge) 高端科研機構、項目,正在成為(wei) 深港科技合作緊密度最高、融合度最強的區域之一。
多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持續優(you) 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布局,依托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化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
“經過這幾年的技術積累和市場調研,我們(men) 已形成自己的技術,今年計劃把產(chan) 品投放到市場。我們(men) 十分看好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朱龍潛充滿信心。
邁入2024年,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動作頻頻。河套國際性產(chan) 業(ye) 與(yu) 標準組織聚集區正式揭牌;第三批11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名單出爐,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總數達31家,三地協同創新平台規模不斷擴大;3月1日起,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實施分線管理封關(guan) 運行。
據介紹,粵港澳大灣區將深化粵港澳科研協同,優(you) 化實施粵港、粵澳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積極探索聯合評審,進一步加強粵港澳科技合作,以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為(wei) 支點鏈接全球創新資源。
廣東(dong) 省科技廳黨(dang) 組書(shu) 記龔國平表示,下一步,將加快構建全過程創新鏈,紮實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更高水平科技創新強省建設,堅持把創新落在企業(ye) 上、產(chan) 業(ye) 上、發展上,更好發揮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作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