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讀懂傳統服裝裏的文化密碼——穿著漢服去旅行

發布時間:2024-03-15 16:0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剛結束的旅途中,劉夢婷身穿明製馬麵裙,在湖南博物院戴上AR導覽眼鏡觀看馬王堆展覽,完成了一段頗有科幻穿越感的參觀。

  近年來,穿傳(chuan) 統服裝遊覽景點已成為(wei) 年輕人的一種潮流。剛過去的甲辰龍年春節,江蘇蘇州舉(ju) 辦了為(wei) 期約一周的穿中國傳(chuan) 統服裝免費乘地鐵活動,馬麵裙成為(wei) 越來越多人的“新春戰袍”;年輕女孩兒(er) 穿著漢服去迪士尼樂(le) 園打卡,稱其為(wei) “最適合中國寶寶體(ti) 質的公主裙”;福建泉州街頭擠滿了蟳埔女造型的遊客,這套始於(yu) 東(dong) 晉、盛於(yu) 明清的服裝,穿著逛古城別有一番風味。

  旅行路上“國潮”正濃,中國傳(chuan) 統服裝何以如此火熱?

  傳(chuan) 統服裝走上街頭,不再“壓箱底”

  27歲的趙曦從(cong) 高中時代就開始接觸漢服,“當時還屬於(yu) 漢服複興(xing) 的初期,關(guan) 注的人很少”。去年國慶節和閨蜜一起穿著漢服去成都旅行時,她發現在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成都博物館,到處都是穿著中式傳(chuan) 統服裝的年輕人。“曾經穿著古風服裝走在街上被認為(wei) 是奇裝異服,現在大家都習(xi) 以為(wei) 常。”

  趙曦去德國留學時,還把漢服穿到了國外。在瑞士街頭穿著馬麵裙搭出租車,司機好奇地問:“你們(men) 是從(cong) 哪個(ge) 國家來的?”在挪威特羅姆瑟短暫脫下羽絨服露出漢服拍照時,收獲周圍人一片“衣服好漂亮”連帶著“你好可愛”的讚美。

  2022年,趙曦參與(yu) 德中協會(hui) 的樂(le) 團活動,穿著漢服演奏古箏。“當我告訴他們(men) 這是中國傳(chuan) 統服裝時,很多外國友人問我,這是你們(men) 那兒(er) 公主穿的衣服嗎?”趙曦覺得很有趣,也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服裝得到一致好評而自豪。

  “90後00後年輕人穿漢服,是傳(chuan) 統文化回歸的好信號。”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潘魯生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zhuan) 訪時曾表示,現在很多年輕人已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杭州西湖、蘇州園林等景點,能看到許多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穿漢服。

  “近20年,我們(men) 的傳(chuan) 統文化教學已發生很大的變化。”潘魯生說,“90後、00後願意穿著傳(chuan) 統服飾出遊,是因為(wei) 他們(men) 覺得我的文化身份與(yu) 漢服有關(guan) ,穿上就是一種時尚”。潘魯生認為(wei) ,這種文化倡導是自發的而非強製的,是傳(chuan) 統文化的回歸。

  “當人們(men) 不斷認識和發現傳(chuan) 統,在重要儀(yi) 式場合以及日常生活中,身著頗具中國傳(chuan) 統文化韻味的服飾,服飾傳(chuan) 統便會(hui) 成為(wei) 與(yu) 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存在。”潘魯生曾在文章《服飾潮流與(yu) 服飾文化》裏指出,傳(chuan) 統服裝不再隻是老一輩“壓箱底”的紀念與(yu) 回憶,更是當下年輕人表達文化身份、建立生活儀(yi) 式感、塑造自身個(ge) 性形象的選擇,形成了跨越網絡與(yu) 現實、文化與(yu) 旅遊、影像與(yu) 敘事的多元表達。

  不止於(yu) 美,傳(chuan) 統服裝背後藏著文化“密碼”

  湖南姑娘陳晨收集了不同形製的中國傳(chuan) 統服裝,在旅行期間根據不同的場景搭配。

  例如去內(nei) 蒙古的草原和湖泊時,適合魏晉風的寬袍大袖;在夏日的江南園林,宋製旋裙清涼雅致;去西安城牆上漫步,一襲唐製齊胸襦裙雍容華貴;來到故宮,圓領袍配馬麵裙顯得端莊大氣;去泉州,沒有什麽(me) 比頭戴簪花圍、身穿大裾衫和闊腳褲的蟳埔女造型更能融入這座世遺之城。

  在購買(mai) 傳(chuan) 統服裝時,除了配色和款式,陳晨還很注重紋樣及寓意。她最喜歡的是一條人稱“漢服圈白月光”的仿孔府花鳥裙,裙擺紋樣參考的是收藏在山東(dong) 博物館的孔府舊藏明代白色暗花紗繡花鳥紋裙,上繡四季花卉、鸞鳳禽鳥。“穿上它去旅行,瞬間感覺自己變成大明少女。”

  “我覺得這和小時候去景點租一套衣服拍照打卡不同。不僅(jin) 是為(wei) 了拍照,而是讓自己更深入、沉浸地了解傳(chuan) 統服裝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感受到詩詞文章裏描繪的古意。”陳晨說。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hui) 刺繡藝術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非遺傳(chuan) 承人、北京工藝美術大師畢紅從(cong) 事傳(chuan) 統服裝保護研究與(yu) 傳(chuan) 承創新工作近28年。當她還是實習(xi) 生的時候,一次路邊古玩店的偶遇,讓她對古代宮廷刺繡美衣“一眼萬(wan) 年”。從(cong) 此,她癡迷收藏清代宮廷美衣,專(zhuan) 注於(yu) 清代宮廷服裝以及織物繡品的保護與(yu) 宮廷刺繡(京繡)的研究,並在工作之餘(yu) 尋找各種機會(hui) 前往各地學習(xi) 保護清代傳(chuan) 統服裝的織繡紋樣和古法製衣技藝。

  在畢紅的工作室裏有一個(ge) 老樟木箱,裏麵滿滿當當都是20多年來她悉心珍藏的清代宮廷服裝和繡品。每一件繡品的年份、材質、色彩搭配、紋樣寓意,畢紅都能如數家珍,並帶著徒弟們(men) 精心保護記錄。

  在她看來,中國傳(chuan) 統服裝不僅(jin) 是刺繡與(yu) 紋樣的重要載體(ti) ,更蘊藏著古人獨到的文化底蘊與(yu) 厚重的審美和匠心。例如,傳(chuan) 統服裝上的一字扣,就承載古人對於(yu) 天圓地方、天人合一的認知與(yu) 對自然的尊重和信仰。

  當代服裝的正裝外套上,無論紐扣還是盤扣,單數7顆較為(wei) 常見。“傳(chuan) 說中記載,古代文人赴京趕考或是商賈出門經商,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往往不知歸期。”畢紅對記者說,“古時候出門在外的多是一家之主,出行前,家人就會(hui) 給即將遠行的遊子做很多衣裳以備長途跋涉,每件衣服上都有7顆盤扣,象征著天上的北鬥七星,寓意著無論走多遠都要記得家人的等待,無論多麽(me) 艱難險阻都要找到回家的路。迷失方向的時候,就看看天上的北鬥七星。”

  除此之外,刺繡紋樣也潛藏著古人未盡的話語。如清代宮廷氅衣上的兩(liang) 隻鳳蝶,寓意喜相逢;菊花紋樣則是古代宮廷貴族的摯愛,代表著長壽安居。“古代的織繡紋樣,時時刻刻都在替穿用者和設計者‘說吉祥話’。”畢紅說。

  “中國的傳(chuan) 統服裝是中國曆史上最早關(guan) 於(yu) ‘製度’的標準界定載體(ti) ,不僅(jin) 注重人的形體(ti) 、膚色、妝容等與(yu) 服裝的協調搭配、功能性與(yu) 藝術性兼顧融合,更特別重視人、服裝、自然、環境的整體(ti) 和諧,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紅曾在講座上跟學生分享,“其中蘊含著深邃的哲學內(nei) 涵與(yu) 自然和諧相處之道,傳(chuan) 遞著意蘊悠長、讓人回味無窮的古典美、傳(chuan) 統美、藝術美”。

  傳(chuan) 統服裝火了,然後呢?

  龍年春節,中國傳(chuan) 統紋樣創演秀《年錦》登上了除夕春晚舞台,展現了漢、唐、宋、明4個(ge) 時代的中國傳(chuan) 統吉祥紋樣,展現傳(chuan) 承千百年的中國傳(chuan) 統服裝之美。

  趙曦最初喜歡漢服,是因為(wei) “像電視劇裏的人穿的衣服”。當時的漢服還沒有流行“複原款”,更偏向於(yu) 大家印象中的“影樓風”。隨著了解的深入,趙曦逐漸發現了複原漢服的“耐看”。“那是老祖宗留下的東(dong) 西,經過歲月洗禮和沉澱的美,才是真的美。”趙曦說。

  “我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服裝推廣的初衷,就是讓人們(men) 在穿著它時,不再會(hui) 覺得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的。”但趙曦發現,隨著傳(chuan) 統服裝越來越火,一些亂(luan) 象也隨即出現,比如店家把有漢元素的傳(chuan) 統服裝統稱為(wei) “漢服”,但其實有些形製錯亂(luan) ,質量也參差不齊。

  “中國自古以衣冠大國、禮儀(yi) 之邦著稱。服裝不僅(jin) 記錄了曆史進程中不同階段審美的特點,更是記載中華文明脈絡和華夏禮儀(yi) 的重要表征之一。不同時代的服裝麵料織物、紋樣圖案都與(yu) 時代發展、文明傳(chuan) 承息息相關(guan) ,因此,傳(chuan) 承與(yu) 創新一直有跡可循。”畢紅帶領著團隊在傳(chuan) 承的路上堅持“守正創新”,在她看來,堅守“傳(chuan) 統”不是老式或陳舊,也不代表不能革新,“守正創新”的前提是要依循服裝承襲的“禮”和“製”,那是不能隨意篡改的規定和規則。

  “通過實踐與(yu) 體(ti) 驗,讓更多人深入了解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傳(chuan) 統服裝背後豐(feng) 富的內(nei) 涵,需要時間和更多人的努力,但這對於(yu) 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是必須也是值得的。”畢紅說。她建議,通過展覽展示、教學講座以及體(ti) 驗分享等不同方式,進一步培養(yang) 不同年齡層的民眾(zhong) 對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傳(chuan) 統服裝的熱愛。

  “年輕人是傳(chuan) 承中華文明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積極參與(yu) 者。”潘魯生說,我們(men) 應該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傳(chuan) 統文化活在當下”這一現實。“我希望年輕人多讀書(shu) ,多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多闡發自己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這是對自身文化身份的一種認同。”

  正“火熱”的中國傳(chuan) 統服裝還將“火”多久?

  “不是‘將火多久’,它會(hui) 一直‘火’,而且會(hui) 越來越‘火’!”在畢紅看來,傳(chuan) 統服裝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具象的表征之一,無論是傳(chuan) 統服裝還是傳(chuan) 承數千年的文明,都是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永不磨滅的魂。“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山川可以改變麵貌,滄海可變桑田,但華夏文明的魂從(cong) 未消失。”

  畢紅認為(wei) ,目前的“火”是現象,更是趨勢,而“火了”的下一步,是要激發更多有文化、有自信、有理想、有熱情的愛國年輕人加入“中國人穿中國衣”的隊伍,號召更多學子與(yu) 熱愛者通過學習(xi) 、研究、實踐等方式投身於(yu) 傳(chuan) 統服裝的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創新發展。“更期待有朝一日,精工細作的大美中國衣,能傲然屹立在世界時尚前沿,讓全世界所有愛美人士,都以能擁有一套最美中國衣為(wei) 榮。”畢紅說。

  (應受訪者要求趙曦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餘(yu) 冰玥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