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AI課程良莠不齊 交錢買課需謹慎

發布時間:2024-03-25 10:5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當初純粹抱著想要進一步學習(xi) 的求知欲拍下這套AI課,結果發現還不如我自己學。”對AI很感興(xing) 趣的李虹女士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分享了自己購買(mai) AI課程“踩雷”的經曆。

  這並非孤例。多名受訪者近日向記者表示,在購買(mai) 200元左右的AI培訓課程後,發現課程所涉及的知識、技巧多是網上免費平台就能學到的,“有種被騙的感覺,自己交進去的學費也無法退還”。

  一段時間以來,隨著ChatGPT、Stable Diffusion等模型的快速迭代,以及近期Sora視頻生成技術的公布,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逐漸成為(wei) 大眾(zhong) 廣泛關(guan) 注的焦點。這些模型經過優(you) 化後易於(yu) 使用,以聊天框、提示詞和生成選項等形式實現交互,但要熟練掌握這些新型工具對用戶來說仍有一定的門檻。針對AI使用培訓的不同課程隨之出現在各大平台。

  不過,有消費者發現,這些課程的質量良莠不齊,有的還打著花錢買(mai) 課就能“快人一步”“副業(ye) 變現”等吸引眼球的旗號,而實際的教學內(nei) 容和體(ti) 驗並不相符,有的人購買(mai) 課程後感覺自己被“忽悠”了。AI培訓課火熱,到底是知識付費,還是販賣焦慮,抑或一輪“韭菜收割”?

  AI培訓市場大火折射技術焦慮

  打開各類社交平台和搜索引擎,輸入AI相關(guan) 的關(guan) 鍵詞,能夠發現大量AI使用教程,還能看到許多機構提供付費培訓服務。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提供“人工智能培訓”服務相關(guan) 的企業(ye) 有約9.4萬(wan) 家。這些服務商所提供的課程形式不一,有線上直播課,有線下集中訓練營,價(jia) 格從(cong) 兩(liang) 三百元到幾千元不等,課程內(nei) 容主打幫助學員掌握各類的AI使用技巧,包括文字、圖片的生成以及音視頻處理等。

  以某網站提供的付費AI繪圖課程為(wei) 例,裏麵列出了超過300節課的課程信息,每節課時長平均在7-10分鍾,教學內(nei) 容包括多個(ge) AI繪圖模型的核心介紹、不同模型的區別、零基礎入門以及各個(ge) 模型的詳細操作案例等。每節課後還會(hui) 布置一些實操作業(ye) ,供學員親(qin) 自上手。

  這樣一套零基礎“保姆式”課程的售價(jia) 是399元,該網站顯示,已經有近1000人學過。

  通過某社交平台,記者聯係上一家提供AI培訓課程的機構。據這家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該機構提供2980元的三天兩(liang) 晚線下培訓課,課程內(nei) 容包括AI基礎知識、各類AI平台的講解、文字繪圖音視頻的實操等。這名工作人員專(zhuan) 門強調,課程期間會(hui) 有導師全程在現場指導,“在更短時間裏提高學員的AI應用技能”。

  “(學會(hui) 之後)一個(ge) 人在幾分鍾內(nei) ,就能產(chan) 出四人團隊在一周裏產(chan) 出的工作量。”這名工作人員還提到,通過線下課程熟練掌握AI之後,能夠“大幅提升工作效率”。甚至,“AI能夠快速批量生成短視頻腳本、公眾(zhong) 號文章等各類文案,還有一些需要創意的工作,比如海報設計等,也是AI的強項”。

  這名工作人員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23年年底至今,該課程已在杭州、北京兩(liang) 地舉(ju) 辦4次,共計超過100名學員參加。

  “AI培訓課程的火熱,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人們(men) 害怕被技術和時代拋棄的焦慮心態。”清華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陽解釋,人們(men) 在麵對新興(xing) 事物的時候,如果自己搞不明白,沒有跟緊主流步伐,就會(hui) 產(chan) 生一種FOMO(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也就是“害怕錯過心理”,這是很正常的社會(hui) 現象。

  他也鼓勵人們(men) 多去接觸和學習(xi) AI。“以我自己為(wei) 例,隻要我的腦海中冒出思想火花,我就會(hui) 讓AI幫助我完善,形成比較體(ti) 係化的認知。”沈陽說,“以前的工業(ye) 化主要是把可見的實體(ti) 產(chan) 品工業(ye) 化,而AI技術的出現,則是把我們(men) 腦中的創新思維進行工業(ye) 化”。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yun) 泉補充道,積極學習(xi) AI等新興(xing) 技術,並非鼓勵花錢報班,尤其麵對當下AI培訓市場魚龍混雜的局麵,一定要擦亮眼睛做好甄別。

  AI課程良莠不齊,交錢買(mai) 課需謹慎

  打開某平台的AI培訓課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係列奪目的廣告語:“技術大咖帶你速成”“一個(ge) 人幹成一家公司”“AI時代人人必學”……但這種吸引眼球的宣傳(chuan) 口號背後,課程質量卻是良莠不齊,有的人甚至直言自己購買(mai) 課程後感覺被“割韭菜”了。

  李虹曾經體(ti) 驗過國內(nei) 一款AI模型,覺得很有意思,想深入了解一下如何有效利用這種“聊天式AI”。一次偶然的機會(hui) ,她在某直播平台上看到一名主播正在熱情地推廣自己的AI課程,出於(yu) 強烈的好奇心,她花199元買(mai) 下了這套線上AI課程,覺得“也不是什麽(me) 大錢,買(mai) 來學著玩”。

  然而,在上完幾節課之後,李虹便發現了其中的“不對勁”。“整個(ge) 課程隻講了一些非常入門的基礎內(nei) 容,而且都是我自學就能掌握的,講師一直在誘導我們(men) 去購買(mai) 另一套接近2000元的進階課程。”她說。

  李虹告訴記者,自己雖然不太在乎這點買(mai) 課的錢,但這種“被營銷”的套路還是讓她感到不悅。之後,她聯係商家客服要求退款,卻遲遲得不到回複,最後隻能不了了之。

  “不過這也讓我長了個(ge) 記性,以後還是要仔細甄別一下這些課程。”她說。

  有的AI培訓機構聲稱,會(hui) 在學員“畢業(ye) ”之後提供簽約接單服務,剛畢業(ye) 的雷帆便遇到了這種情況。

  他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自己聯係了一家AI繪圖培訓機構,以線上直播課的形式學習(xi) 了Stable Diffusion等主流AI繪圖模型,價(jia) 格接近2000元。這家AI繪圖培訓機構稱,在學習(xi) 結束之後如果能通過“考核”,就能夠長期保留AI平台的賬號權限,並在簽約之後享受工作室的訂單資源,自己“接單賺錢”,“多的話甚至一個(ge) 月能掙四五千元”。

  “雖然當時覺得學會(hui) AI作圖用來接單賺錢很有吸引力,但冷靜下來還是沒忍心花這個(ge) 錢。”雷帆回憶起自己和這家AI繪圖培訓課的工作人員溝通的經曆,“他們(men) 反複勸說我,告訴我‘機會(hui) 很難得,學會(hui) 了是一輩子的事,自己接單很快就能賺回報名費’。”工作人員還向他提供了一係列“福利”,比如“免考核直接簽約”“最近是訂單集中期”等,但在家人的再三勸導下,雷帆還是放棄了買(mai) 課的想法。

  也有一些年輕學員認為(wei) ,有的AI培訓課程確實能帶來學業(ye) 和工作上的幫助。AIGC技術的普及,也激發了許多人想要學習(xi) 、使用AI的好奇和動力。各類培訓課程的出現,進一步降低了大眾(zhong) 接觸AIGC技術的門檻。

  沈陽認為(wei) ,AI技術呈現出快速變化的階段特征,“基本是四個(ge) 月升級一代,而Sora大模型的提前放出,讓我們(men) 所有人都很震驚,這也加快了未來的更迭節奏”。他表示,目前的AI技術正在與(yu) 各個(ge) 行業(ye) 和領域加速融合,在未來會(hui) 湧現出一個(ge) “更大的產(chan) 業(ye) 生態”。

  至於(yu) 市場上火熱的AI培訓班,沈陽認為(wei) 嚴(yan) 格實施現有法律,足以遏製一些機構的不規範操作,例如是否違反廣告法,對課程內(nei) 容和效果是否過度誇大等。

  張雲(yun) 泉也提醒人們(men) 審慎觀察,“具體(ti) 到AI課程層麵,我們(men) 還缺少一些標準和規範去認證教學內(nei) 容”。他還提到,當下仍處在AI早期快速發展階段,一些培訓內(nei) 容可能比較“膚淺”,並不鼓勵人們(men) 一擁而上,“可以關(guan) 注一下行業(ye) 前沿新聞,收集一些AI方麵的材料形成基本認知,再決(jue) 定自己是不是真的需要係統學習(xi) ,不要因為(wei) 恐慌和焦慮就花大價(jia) 錢報班”。

  新技術風口正旺,這條船該怎麽(me) 上?

  “形式多樣的AIGC培訓課程,側(ce) 麵反映出人們(men) 希望借助AI大模型來滿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需求。”沈陽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當下的AI技術在一些“對內(nei) 容有一定容錯度的行業(ye) ”的應用已經較為(wei) 普遍,包括美工、文案、翻譯以及編程等領域。

  “合理使用AI對於(yu) 生產(chan) 力的提升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我們(men) 自己團隊利用AI輔助文案和編程工作,已經實現了40%-50%的生產(chan) 力提升。”沈陽說。

  張雲(yun) 泉也認為(wei) ,AI技術可以幫助人們(men) 省去一些“繁瑣且重複的事情”,更多聚焦於(yu) 創意和設計。“就以繪畫為(wei) 例,過去我們(men) 往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畫出一幅作品,但如今借助AI可以在很短時間內(nei) 生成很多不同風格的備選方案,然後反複進行改進,提升質量。”

  新技術風口正旺,年輕人如何登上這條船?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谘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當下人們(men) 正處於(yu) 重大變革的數字化時代,年輕人需要養(yang) 成一種數字思維,以數字的視角去觀察和分析事物,理解數據的重要性和價(jia) 值。

  在他看來,在數字社會(hui) 和人工智能社會(hui) 中,掌握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同樣不可或缺,“這些技能包括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文字處理、圖像處理等。”

  不過,要想學習(xi) AI使用,也不可“操之過急”。

  張雲(yun) 泉告訴記者,目前快速發展的AI技術,確實會(hui) 對一些行業(ye) 賽道產(chan) 生衝(chong) 擊。“但是作為(wei) 一種生產(chan) 工具,AI並不會(hui) 取代很多崗位——總會(hui) 有更多的新知識、新技能需要人們(men) 和AI去學習(xi) 。”張雲(yun) 泉認為(wei) ,目前公布的AI技術演示,往往會(hui) 把“精心挑選和設計的部分”呈現出來,“但在我們(men) 的實際操作中,想實現這樣的效果是很複雜的”。

  沈陽建議,對於(yu) 想要學習(xi) AI使用技巧的初學者,可以先熟悉一下網絡上的免費課程,“能把免費的課程都學會(hui) 了就很不錯”。他認為(wei) ,粗淺地掌握一種技能有時候並不重要,掌握技能的學習(xi) 方法可能更加重要。

  用潘教峰的話說,年輕人還是要培養(yang) “快速學習(xi) 和適應的能力”,以便能夠迅速掌握這些不斷更新的工具,從(cong) 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hui) 和工作生活。

  (應受訪者要求,李虹、雷帆為(wei) 化名)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王璟瑄 李瑞璿 記者 張渺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