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AI“複活”逝者引熱議 數字生命需理性看待

發布時間:2024-03-25 11:27: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3月24日電 (記者 馬帥莎)電影《流浪地球2》中,劉德華飾演的科學家圖恒宇嚐試用人工智能(AI)技術“複活”已逝女兒(er) 的情節,如今照進現實。

  近日,有網絡博主使用AI技術“複活”多位逝世藝人的做法,引發爭(zheng) 議。有藝人家屬出麵譴責抵製,也有不少網友質疑,這種行為(wei) 不僅(jin) 是借溫情名義(yi) 消費已故藝人賺取流量,更是對逝者家屬的二次傷(shang) 害。

  當前,用AI“複活”逝者已發展成一門“生意”,服務價(jia) 格從(cong) 百元至萬(wan) 元人民幣不等,顧客提供逝者的圖片、聲音資料,商家就可以製作出逼真度、互動程度不同的數字形象,讓其“開口”說話。逝世藝人的AI影像則成為(wei) 一些商家吸引眼球的工具。

  對此,有法律界人士指出,逝者的人格權益仍然受到法律保護。若無逝者生前授權,也無逝者家屬同意,擅自使用AI技術“複活”逝者,服務提供者可能會(hui) 侵害逝者權益,衝(chong) 擊親(qin) 屬對逝者的記憶與(yu) 情感,存在需承擔民事責任的風險,情節嚴(yan) 重的,還有構成刑事犯罪的風險。

  有觀點認為(wei) ,在此過程中,AI其實隻是工具,其作用好壞取決(jue) 於(yu) 技術使用者,人們(men) 應做的是善用AI技術的力量,讓技術應用在更完備的監管和規範中發展,既保證技術創新,也保障人類的價(jia) 值和尊嚴(yan) 。對於(yu) 親(qin) 屬自己要求使用AI技術“複活”逝者的情況,人們(men) 也普遍關(guan) 心相關(guan) 數據如何保護和使用的問題。

  談及如何讓監管走到前麵,中國政法大學數據法治研究院教授張淩寒認為(wei) ,比較穩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終劃定技術發展的紅線和底線,始終要求技術發展不能突破國家安全、社會(hui) 公共利益和公民個(ge) 人權益保護的底線。

  與(yu) 一些商家借已故藝人博流量形成對比的是,也有人用AI技術“重現”親(qin) 人,以慰思念之情。音樂(le) 人包小柏用AI技術,構建已故女兒(er) 的數字生命,和“她”聊天,關(guan) 心“她”的日常生活,雖然知道“她”是機器人,卻仍心滿意足。

  對於(yu) 這些失去摯愛親(qin) 人的家庭,尤其是對於(yu) 年邁的長輩來說,AI“複活”技術被賦予了人文關(guan) 懷的溫度和情感力量,能給予人們(men) 精神支持和心靈慰藉。然而,當人們(men) 為(wei) 數字生命的善用點讚時,也有人擔憂,AI“複活”技術可能成為(wei) 逃避現實的方式,讓人們(men) 難以接受親(qin) 人的真正離去,延續甚至加劇悲傷(shang) 的情感。

  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成素梅指出,這種技術可能改變人們(men) 對死亡的接受度和悼念方式。它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生與(yu) 死的界限,讓人們(men) 不得不重新思考什麽(me) 是記憶,什麽(me) 是真正的告別。而人的生活方式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脫實向虛,會(hui) 讓人越來越虛幻。

  OpenAI前全球商業(ye) 化負責人紮克·卡斯(Zack Kass)則表示,如果能與(yu) 逝者“對話”,短時間內(nei) 也許能安撫內(nei) 心,但這並不是人類想生活的世界。人類與(yu) 機器之間要有清晰的分界線,他最擔心的就是人在社群中用機器代替了自己。

  隨著AI技術給人們(men) 帶來越來越多顛覆性的生活期待,對AI技術應用加強規範與(yu) 監管已成業(ye) 內(nei) 共識,而如何讓數字生命等AI技術應用更具技術溫度與(yu) 倫(lun) 理邊界,留給人們(men) 更多思考空間。(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