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高質量推動思政金課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23級碩士生張小智在5年前報考專(zhuan) 業(ye) 時,堅定地選擇了思想政治教育專(zhuan) 業(ye) 。對他來說,這5年既是開展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的5年,也是親(qin) 眼見證、親(qin) 身感受思政課改革創新的5年。
“思政課的講堂不僅(jin) 在一方教室,更在廣闊的中國大地。”張小智加入了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講師團,和一大批誌同道合的青年學生一同努力將社會(hui) 實踐的調研成果轉化為(wei) 豐(feng) 富多彩的宣講內(nei) 容,增進青年對當今中國社會(hui) 的感知了解。
如今,這支博士生講師團已奔赴全國20餘(yu) 個(ge) 省市,開展理論宣講和社會(hui) 調研950餘(yu) 場,覆蓋線上線下受眾(zhong) 逾580萬(wan) 人次,以青年視角探索、讓黨(dang) 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時代課題。
通過“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同頻共振,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懂中國。這是中國人民大學近些年推動“大思政課”育人體(ti) 係建設的一個(ge) 縮影。
2019年3月18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上指出,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guan) 鍵課程,要解決(jue) 好培養(yang) 什麽(me) 人、怎樣培養(yang) 人、為(wei) 誰培養(yang) 人的根本問題。
5年來,中國人民大學堅持不懈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鑄魂育人、立德樹人,在創新理論武裝、實踐教學研究、人才培養(yang) 、技術賦能等方麵高質量推動“講準、講深、講透、講活”的思政金課落到實處。
行走在“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之中
對20歲的王仲慧來說,真正改變對思政課的傳(chuan) 統印象是從(cong) 一次社會(hui) 實踐開啟的。
作為(wei)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專(zhuan) 業(ye) 的學生,每個(ge) 學生都要在學習(xi) 《毛澤東(dong) 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概論》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完成一次社會(hui) 實踐。王仲慧所在小組參與(yu) 的選題是——中國生鮮產(chan) 品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調查。
為(wei) 了弄清楚我國傾(qing) 力打造的建設冷鏈物流網與(yu) 民生“菜籃子”工程之間的關(guan) 係,幾名青年大學生組建起一支社會(hui) 觀察隊,前往幾家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交易市場進行了為(wei) 期一周的調研。
“青年大學生就應該將論文寫(xie) 在祖國大地上,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才能讀懂中國。”這是對王仲慧影響最深的一句話。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他們(men) 行走在“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之間,尋找新時代中國基層治理之基。
“理論聯係實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新時代青年應該具有這種韌勁兒(er)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院長宋友文說,這些年,學校聚焦馬克思主義(yi) 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著力講好“中國式現代化大講堂”示範課,重點引導學生可感可行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yu) 實踐。
“追尋領袖初心路”“大國邊疆育人路”“理解中國發展路”“治國理政先鋒路”……5年來,在各類社會(hui) 實踐活動的推動下,上萬(wan) 名青年大學生去往梁家河、正定、廈門、寧德、福州等地,在新思想的重要萌發地、生動實踐地,走訪當事人、尋訪當年事、追溯當年情,讀懂偉(wei) 大思想形成發展,領悟偉(wei) 大思想實踐偉(wei) 力。
“如果說人民群眾(zhong) 是新時代‘寫(xie) 故事的人’,那麽(me) 無論是今天的青年理論宣講者,還是未來的思政課教師,我們(men) 都是‘講故事的人’。”不久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2022級碩士生楊穎怡走上了思政課教師的實習(xi) 崗位。
從(cong) 一名普通學生到宣講團講師,再到思政課教師,楊穎怡覺得,自己的每一段成長都離不開在社會(hui) 實踐中的曆練。在她看來,講好人民群眾(zhong) 的故事,講好英雄人物的故事,同樣要以理論學習(xi) 作為(wei) 指引方向,才能在“思政小課堂”“社會(hui) 大課堂”和“網絡雲(yun) 課堂”的廣闊空間書(shu) 寫(xie) 屬於(yu) 自己的“思政篇章”。
中國人民大學連續6年開設“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課程。這門課所使用的全國統編教材《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參與(yu) 編寫(xie) 而成。
宋友文參與(yu) 了教材部分章節統稿改稿工作。他認為(wei) ,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是博大精深、“百科全書(shu) ”式的科學理論體(ti) 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概論”課程的內(nei) 容覆蓋麵廣,每個(ge) 專(zhuan) 題極富深度,且要求隨實踐的發展不斷創新和深化。
在這堂課上,青年大學生不斷尋找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包括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專(zhuan) 題、社會(hui) 主義(yi) 發展史專(zhuan) 題、習(xi) 近平經濟思想概論、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概論……
宋友文說:“要將建設好‘概論課’作為(wei) 一項鑄魂工程、戰略工程、示範工程,以該課程改革牽引思政課改革創新,更好地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
打造“講準、講深、講透、講活”的思政金課
2022年4月25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再次強調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性。他首先來到立德樓,觀摩思政課智慧教室現場教學。
這間智慧教室承載著人文與(yu) 科技的交匯融合。在去中心化布局的課堂上,同學們(men) 能夠通過課件講解、彈幕評論、詞頻統計、數據分析、故事分享、情景再現、微視頻等方式,分享課後探索的收獲。
這之後,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劉進偉(wei) 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搬進了智慧教室。他越發感覺到,這門課在科技的加持下,正充分發揮著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ti) 性。
“從(cong) 數據看中國”“從(cong) 專(zhuan) 業(ye) 看曆史”“從(cong) 文化看變遷”“從(cong) 技術看進步”……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堂上,學生被劃分為(wei) 不同的學習(xi) 小組,專(zhuan) 業(ye) 相近的學生集中到同一課堂,教師則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設置課程內(nei) 容。比如,麵向人文學科的學生重點講解發展文學藝術的“雙百”方針,幫助大家厘清文藝政策方針如何貼合國家建設的實際需要;麵向理工科學生開展關(guan) 於(yu) 中國近代兵器工業(ye) 的討論,幫助他們(men) 找準專(zhuan) 業(ye) 定位,弘揚家國情懷。
“同學們(men) 學習(xi) 無數革命前輩的精神風範,接過曆史的接力棒,更能胸懷‘國之大者’。”劉進偉(wei) 認為(wei) ,這門課要在“知識增量”“情感認同”“價(jia) 值引導”等多個(ge) 方麵深化教學效果。針對學生在中學時期已了解並掌握中國近現代史基本理論知識的特點,高校教師就需要結合黨(dang) 的理論創新,幫助學生建立大曆史觀,從(cong) 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國家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如何在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中,體(ti) 驗新中國迎來了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為(wei) 此,中國人民大學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特別推出了“名師大家講黨(dang) 史”“黨(dang) 史百年:人物·事件·文獻”“跟著總書(shu) 記學黨(dang) 史”等可視化教材,還利用虛擬仿真技術建設了“輝煌七十載,共築中國夢”VR項目、“黨(dang) 史百年”XR項目,著力打造“沉浸式”虛擬仿真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平台。
“新時代的思政課要在‘講準講深講透’的基礎上再‘講活’。”從(cong) 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0多年,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授邱吉發現,如今的思政課正變得越來越深入、全麵、係統,學生對學習(xi) 黨(dang) 的政策理論表現出了更強的意願。
去年,邱吉帶領課題組對全國1萬(wan) 多名中學生、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關(guan) 於(yu) “思政課教學風格”的調查——青年學生更喜歡理論性強的課堂,還是具有故事性、實踐性的課堂?
邱吉本以為(wei) 這是一次沒有懸念的調查,結果卻很出乎意料。調查顯示,大部分中學生更喜歡理論性強的課堂,他們(men) 的理由通常是:“這類課堂能夠學習(xi) 知識,獲得經驗。”“如果思政課能夠帶來思維的啟發,會(hui) 非常有魅力。”
“思政課所蘊含的道理正逐漸轉化為(wei) 青年學生麵對挑戰時的力量,他們(men) 對思政課的態度、認知和行為(wei) 也在悄然間發生著變化。”在邱吉看來,在新時代下,教好思政課必須具備“學科觀”與(yu) “素養(yang) 觀”,“思政課教學不僅(jin) 是一進一出的過程,而且是再進再出、多進多出,反複打磨、不停琢磨的過程,隻有這樣才能真正讓理論轉變為(wei) 學生的智慧”。
思政課建設從(cong) “同向同行”到“共建共享”深度融合
一條北京中軸線貫穿老城南北,承載著中華民族豐(feng) 富的曆史記憶和文化內(nei) 涵。2023年3月18日,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宋友文和北京中小學思政課教師同上了一堂“大思政課”。
麵對大中小學的學生,他圍繞“撐起古都曆史‘脊梁’,彰顯首都文化自信”進行了示範教學。這是中國人民大學牽頭組織的大中小學攜手上好“北京中軸線上的大思政課”活動,旨在麵向全國青少年開展古建築參訪、口述史訪談、通識講座、學術賽事、文藝展演、國際論壇等形式的活動,推動國家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
宋友文說:“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ti) 化建設是為(wei) 黨(dang) 育人、為(wei) 國育才的一項重要工程,經過實踐和理論的不斷探索、不斷邁上新台階。”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guan) 鍵在教師,關(guan) 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這5年,是思政課砥礪奮進的5年,也是思政課教師乘風破浪的5年。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教師黃澤清來說,能明顯感受到的變化就是:以往一些學生、教師對思政課“枯燥”“難講”“難學”的刻板印象,正在被逐漸改變。
黃澤清覺得,要改變這種刻板印象就需要做到“有的放矢”,根據授課對象的不同特點及時調整切入角度。從(cong) 踏上思政課講台的那一刻起,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讓每一名學生都愛上思政課?
為(wei) 了提升思政課教師素養(yang) ,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組織召開了一係列集體(ti) 備課會(hui) ,邀請不同專(zhuan) 業(ye) 背景和研究方向的老師群策群力,分享自己的備課內(nei) 容和心得體(ti) 會(hui) 。
作為(wei) 青年思政課教師,黃清澤參加過很多場集體(ti) 備課會(hui) ,也有了越來越多與(yu) 專(zhuan) 業(ye) “大咖”交流討論的機會(hui) 。他覺得,這種高效的集體(ti) 備課製度改變了以往高校教師“各自為(wei) 戰”的備課方式,不僅(jin) 提升了思政課的課程質量,還加深了學生與(yu) 教師之間的了解,讓思政課變得更具針對性。
有意思的是,集體(ti) 備課會(hui) 也會(hui) 吸納學生加入,真正從(cong) 青年的視角集思廣益。作為(wei)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學生助教,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碩士生徐風清揚經常要參加集體(ti) 備課環節,了解整體(ti) 教學情況、參與(yu) 討論課程設置。當角色從(cong) 一名學生變成“觀察者”,徐風清揚發現,自己總能在同齡人的一言一行中,感受到00後大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民族自豪感在逐漸增強。
未來,徐風清揚希望能夠站上思政課的講台,成為(wei) 一名真正的思政課教師。
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就開始探索推動思政課建設從(cong) “同向同行”到“共建共享”深度融合。依托“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高精尖創新中心”思政課課程資源平台,中國人民大學匯聚起了300多萬(wan) 條文獻資源、4萬(wan) 餘(yu) 冊(ce) 電子圖書(shu) 、1.3萬(wan) 餘(yu) 個(ge) 微視頻等教學資源,來自全國各地的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都能根據學生“口味”挑選“食材”,烹飪“大餐”。
如今,該平台已為(wei) 全國2800多所高校的14.5萬(wan) 餘(yu) 名思政課教師、為(wei) 近7萬(wan) 名馬克思主義(yi) 理論專(zhuan) 業(ye) 本碩博學生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立體(ti) 化的學業(ye) 支撐。
宋友文說:“5年來,思政課教師的職業(ye) 榮譽感、認同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也在不斷增強。未來,將發揮馬克思主義(yi) 理論獨樹一幟的學科優(you) 勢,堅持綿綿用力,久久為(wei) 功,不斷推動思政課高質量發展。”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