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有了官方定義 產業發展走向規範
預製菜中“不添加防腐劑”,這實質上在行業(ye) 內(nei) 形成了一道專(zhuan) 業(ye) 技術壁壘,很多不掌握更先進食品防腐保鮮技術的預製菜生產(chan) 商,可能會(hui) 尋求技術上的轉型升級,或者直接被市場淘汰,“想要加入預製菜的賽道,就必須掌握相應的技術能力。”
——————————
什麽(me) 是預製菜?預製菜產(chan) 業(ye) 如何健康發展?如今,上述問題有了官方答案。
3月21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了《關(guan) 於(yu) 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麵上,對預製菜的定義(yi) 和範圍進行了明確,並從(cong) 標準體(ti) 係建設、食品安全監管和推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等方麵作出要求,預製菜產(chan) 業(ye) 規範化發展的進程正在加速。
近年來,預製菜產(chan) 業(ye) 呈現出一二三產(chan) 業(ye) 深度融合的特點,前景被多方看好。但在產(chan) 業(ye) 發展過程中,預製菜也麵臨(lin) 著範圍泛化、標準不統一、產(chan) 業(ye) 政策扶持範圍不一致、群眾(zhong) 憂慮預製菜添加防腐劑等問題,監管工作麵臨(lin) 著新挑戰。
“《通知》對預製菜行業(ye) 來說,將是一次重構。”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研究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張春暉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表示,《通知》確定了預製菜的內(nei) 涵和外延,從(cong) 定義(yi) 上將它的“原點”和“半徑”作了切分,為(wei) 下一步標準的製定提供了產(chan) 業(ye) 的界限,將切實服務、規範和引導預製菜行業(ye) 的健康發展。
政府首次為(wei) 預製菜下定義(yi)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通知》最大的亮點就是明確了預製菜的定義(yi) 和範圍。
《通知》指出,預製菜也稱預製菜肴,是以一種或多種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及其製品為(wei) 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ye) 化預加工(如攪拌、醃製、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chan) 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預製菜的範圍應當兼具預製化和菜肴的特征。”市場監管總局相關(guan) 司局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淨菜類食品、主食類食品、不經加熱或者熟製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涼拌菜,均不屬於(yu) 預製菜。
在張春暉看來,明確預製菜定義(yi) 和範圍,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奠定了一個(ge) 基礎性的定義(yi) 。他指出,隻有明確了預製菜的定義(yi) ,才能製定下一步的分類術語、加工技術規程規範,以及產(chan) 品標準和質量安全標準等係列配套的相關(guan) 標準體(ti) 係,進一步規範行業(ye) 發展,營造良好產(chan) 業(ye) 發展環境。
其實,在《通知》發布之前,行業(ye) 內(nei) 對於(yu) 預製菜的標準定義(yi) 莫衷一是。根據中國烹飪協會(hui) 聯合多家單位共同參與(yu) 起草、並於(yu) 2022年發布的預製菜團體(ti) 標準,將預製菜分為(wei) 即食(如八寶粥、即食罐頭)、即熱(如速凍湯圓、自熱火鍋)、即烹(須加熱烹飪的半成品菜肴)、即配(如免洗免切的淨菜)四大類。
顯然,官方定義(yi) 的預製菜要比上述團體(ti) 標準中所說的預製菜在概念上縮窄很多,尤其是即食和即配兩(liang) 類食品被排除在預製菜範圍之外。
“這其實是以‘掐頭去尾’的方式,對預製菜產(chan) 業(ye) 做了一道‘減法’。”張春暉對記者說,這裏的“頭”指的是淨菜類食品、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尾”則是主食類食品。近年來,火爆的國內(nei) 預製菜市場吸引了眾(zhong) 多入局者,部分商家打著預製菜的旗號蹭流量,擾亂(luan) 了市場。“《通知》將上述食品與(yu) 預製菜產(chan) 業(ye) 進行了非常明晰的邊界劃分,消除了大眾(zhong) 的疑慮,同時也有助於(yu) 防範‘預製菜是個(ge) 筐,什麽(me) 都能往裏裝’帶來的諸多問題。”
以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為(wei) 例,張春暉表示,中央廚房遵循許可審查規範總體(ti) 要求,本就不屬於(yu) 預製菜的範疇。目前,連鎖餐飲企業(ye) 廣泛應用中央廚房模式,其自行製作並向自有門店配送的淨菜、半成品、成品菜肴,都應當符合餐飲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和標準要求。
“中央廚房的典型例子就是做團餐,這不能向第三方銷售。”張春暉指出,中央廚房製作的菜肴不納入預製菜範圍,既考慮到了行業(ye) 現實,同時也提高了行業(ye) 門檻。餐飲企業(ye) 的中央廚房產(chan) 品如果要進入市場流通,就必須辦理食品生產(chan) 許可。
讓消費者不再談“預”色變
“預製菜市場是否能發展壯大,還要看消費者的接受度。”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營養(yang) 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看來,《通知》的出台,將更有效地保障消費者吃得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的很多內(nei) 容都在回應消費者的關(guan) 切。談“預”色變則是當下預製菜市場發展麵臨(lin) 的挑戰之一。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擔憂,集中在產(chan) 品是否含有添加劑等食品安全問題上。
對此,《通知》明確,預製菜中“不添加防腐劑”,同時要加強食品生產(chan) 經營風險管控,嚴(yan) 把原料質量關(guan) ,依法查驗食用農(nong) 產(chan) 品原料的承諾達標合格證等產(chan) 品質量合格證明,“嚴(yan) 格食品添加劑使用”。
“這及時地回應了大眾(zhong) 對預製菜添加防腐劑問題的關(guan) 切。”張春暉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我國的食品類別可劃分為(wei) 普通食品與(yu) 特殊食品兩(liang) 大類。對於(yu) 普通食品,可以按照相關(guan) 的標準要求,使用防腐、保鮮、抗氧化等添加劑。
“規定預製菜不添加防腐劑,代表著預製菜雖然是普通食品,但對食品安全要求更高、更嚴(yan) 。”張春暉認為(wei) ,這項規定在給預製菜行業(ye) 做“減法”的同時又做了一道“加法”,“對預製菜的加工生產(chan)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朱毅看來,添加防腐劑隻是保證預製菜品質的手段之一,“食品安全與(yu) 添加防腐劑不是二選一”。她介紹,現有其他食品工藝,足以為(wei) 預製菜品安全保駕護航,比如速凍和全程冷鏈,以及包裝技術的升級迭代。
除了添加防腐劑,很多消費者擔心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到了預製菜。人民網研究院於(yu) 2023年發布的《預製菜行業(ye) 發展報告》顯示,當前我國預製菜最大的需求來自餐飲行業(ye) ,有85%以上的預製菜產(chan) 品銷售至B端(企業(ye) 用戶,如連鎖餐廳、菜品批發市場、鄉(xiang) 廚、酒店)。堂食和外賣是預製菜的主要應用場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八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mai) 、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通知》也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要求“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要讓消費者吃得明白,讓他們(men) 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主選擇。”中國法學會(hui)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消除消費者對預製菜的顧慮,一方麵要保證菜品的質量和安全,另一方麵也要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增加消費透明度。
在陳音江看來,預製菜被大眾(zhong) 質疑,部分原因是有的商家不作說明,便將預製菜當作現製菜來賣,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果能夠在餐飲環節提前明示,增加消費信息透明度,讓消費者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自主選擇,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預製菜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
此前,江蘇省消保委就曾呼籲餐飲企業(ye) 和商家主動清晰公示使用菜品的來源、是否為(wei) 預製菜等。此次發布的《通知》,在“餐飲環節明示預製菜”上給全國各地提供了統一參考。但關(guan) 於(yu) 具體(ti) 如何推進上述工作,暫未作出說明。
在張春暉看來,六部門以《通知》形式要求在消費端對預製菜進行明示與(yu) 告知,但在具體(ti) 操作過程中還需要出台相應的配套細則,並充分發揮行業(ye) 協會(hui) 、團體(ti) 的作用。“‘明示’是一個(ge) 複雜體(ti) 係,它不單是 ‘是’和‘不是’的關(guan) 係。”張春暉說,“餐飲環節明示預製菜”還有一些具體(ti) 問題,比如對於(yu) 多食材菜肴,如果其中有一種或幾種食材是預製的,是明示整個(ge) 產(chan) 品還是明示單個(ge) 食材,還需要商榷。
在規範中發展
2023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發展預製菜產(chan) 業(ye) ”。《2023年中國預製菜產(chan) 業(ye) 發展藍皮書(shu) 》顯示,2023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為(wei) 5165億(yi) 元,同比增長23.1%,預計到2026年有望超過10720億(yi) 元。
預製菜行業(ye) 日漸火熱,但還缺少國家標準等一係列配套政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國內(nei) 預製菜行業(ye) 相關(guan) 標準多以團體(ti) 標準、地方標準為(wei) 主,統一的國家標準尚待補充。有媒體(ti) 曾經做過統計,現存有效的經地方政府、行業(ye) 組織發布的預製菜團體(ti) 標準、地方標準有164個(ge) ,加上一些企業(ye) 標準,總數超190個(ge) 。
對此,《通知》明確,要研究製定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統籌製定嚴(yan) 謹、統一的覆蓋預製菜生產(chan) 加工、冷藏冷凍和冷鏈物流等環節的標準,明確規範預製菜食品安全要求。
“國家標準為(wei) 監管部門提供監管執法依據,也為(wei) 經營者劃定了合規生產(chan) 經營紅線,還為(wei) 消費者依法維權提供了有力保障。”陳音江表示,以前預製菜的概念不夠明確,製定統一國家標準也比較困難,隨著有關(guan) 規則製度的完善,預製菜的概念和範圍也越來越明確,這為(wei) 製定預製菜國家標準和促進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機會(hui) 。
據記者了解,預製菜國家標準報送稿已經完成,中國農(nong) 業(ye) 科學院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研究所參與(yu) 了本次預製菜國家標準體(ti) 係的構建及相關(guan) 標準製訂。
“國家標準一定是和《通知》相契合的。”張春暉說,後續出台的國家標準一定會(hui) 以《通知》中的定義(yi) 為(wei) 基本遵循和依據。
不少接受采訪的行業(ye) 專(zhuan) 家表示,《通知》進一步提高了預製菜行業(ye) 的門檻。朱毅對記者說,短期內(nei) ,某些習(xi) 慣於(yu) 用化學防腐劑的預製菜企業(ye) 的生產(chan) 成本可能會(hui) 增加,但從(cong) 長期來看,這是一次優(you) 勝劣汰的過程,將促進預製菜行業(ye) 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
淩雁管理谘詢首席谘詢師林嶽以預製菜“不添加防腐劑”為(wei) 例說,這項規定實質上在行業(ye) 內(nei) 形成了一道專(zhuan) 業(ye) 技術壁壘,很多不掌握更先進食品防腐保鮮技術的預製菜生產(chan) 商,可能會(hui) 尋求技術上的轉型升級,或者直接被市場淘汰,“想要加入預製菜的賽道,就必須掌握相應的技術能力。”
“《通知》裏的‘一加一減’,對於(yu) 產(chan) 業(ye) 的技術提升和工廠的管理水平提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張春暉表示,在產(chan) 業(ye) 重構的過程中,技術水平高、生產(chan) 規範、管理嚴(yan) 格的企業(ye) 優(you) 勢會(hui) 更加突出,這有利於(yu) 產(chan) 業(ye) 頭部企業(ye) 的崛起,更有利於(yu) 技術水平比較高的企業(ye) 在市場上贏得更多主動。
對於(yu) 行業(ye) 的提質增效、高質量發展,《通知》也明確提出,要鼓勵預製菜企業(ye) 聯合科研單位開展氣調保鮮、精準保鮮與(yu) 品質調控等關(guan) 鍵共性技術研究,著力解決(jue) 風味衰減難題。此外,《通知》還提出,要支持地方推進預製菜產(chan) 業(ye) 集聚區建設,實行集中統一管理,提高集約化規模化效應。
在張春暉看來,建設產(chan) 業(ye) 集聚區,更有利於(yu) 發揮預製菜一二三產(chan) 業(ye) 聯動的特點,形成產(chan) 業(ye) 集群優(you) 勢,形成供應鏈上下遊的管理,構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chan) 業(ye) 生態。同時,產(chan) 業(ye) 集聚區更容易形成品牌價(jia) 值和產(chan) 業(ye) 價(jia) 值。
“尤其對於(yu) 一些縣域、市域或省級產(chan) 業(ye) 園區,它們(men) 可以打造‘老家味道’,形成地方特色品牌。”張春暉認為(wei) ,產(chan) 業(ye) 集聚區在圍繞產(chan) 業(ye) 鏈布局創新鏈、打造價(jia) 值鏈方麵,將會(hui) 有很大幫助。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賈驥業(ye) 記者 李若一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