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國家安全部提醒自媒體運營者:要把握好“流量密碼”,更要維護好國家安全

發布時間:2024-03-26 11: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3月26日電 據國家安全部微信公眾(zhong) 號消息,隨著網絡自媒體(ti) 興(xing) 起,隨手拍攝的一條視頻、隨性發表的一番言論,都可能受到大量關(guan) 注,每個(ge) 人都有機會(hui) 成為(wei) “網紅”,一大批戶外打卡、知識分享型博主廣受歡迎。“網紅”們(men) 手握“流量密碼”的同時,還需提高自身的國家安全意識,莫讓“有心人”鑽了空子。

  分享經曆分場合、須謹言

  近年來,一些曾在黨(dang) 政機關(guan) 、國防軍(jun) 工、科研院所等涉密單位工作過的人員,為(wei) 吸引網絡流量,抓住網友們(men) 對涉密行業(ye) 的好奇心理,在公開網絡平台上分享自己此前的從(cong) 業(ye) 經曆,言語間透露著神秘。更有甚者為(wei) 嘩眾(zhong) 取寵,不惜主動泄露原單位仍處於(yu) 保密期限內(nei) 的國家秘密。殊不知,這種行為(wei) 在炒高網絡熱度的同時,也可能引起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的關(guan) 注。

  根據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規定,涉密人員在脫密期內(nei) ,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國家秘密;脫密期結束後,應當遵守國家保密規定,對知悉的國家秘密繼續履行保密義(yi) 務。

  在法律法規和行業(ye) 規則允許範圍內(nei) ,分享自己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職場經驗,確實可以起到向目標受眾(zhong) 傳(chuan) 播正能量的積極作用。但了解掌握國家秘密的涉密人員在對外發聲時,應嚴(yan) 格落實保密法律法規和規章製度,自覺堅守保密底線。在努力成為(wei) “網紅”的同時,更應時刻注意個(ge) 人言行,切勿因小失大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

  打卡探險分場景、須慎行

  個(ge) 別戶外愛好者在社交媒體(ti) 上分享“小眾(zhong) ”打卡地的拍照攻略,堂而皇之將“禁區”作為(wei) 博取眼球的噱頭,不僅(jin) 毫無顧忌地以“軍(jun) 事重地 禁止進入”警告標識為(wei) 背景拍照,還向網友詳細介紹翻越鐵網進入軍(jun) 事禁區的多條路線。這種為(wei) 了引流吸粉,不惜闖入軍(jun) 事禁區的違法行為(wei) ,不僅(jin) 嚴(yan) 重擾亂(luan) 我軍(jun) 事重地管理秩序,甚至可能為(wei) 境外間諜情報機關(guan) 刺探、分析我國軍(jun) 事部署提供可乘之機,危及國家安全。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軍(jun) 事設施保護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組織和公民都有保護軍(jun) 事設施的義(yi) 務。任何擾亂(luan) 軍(jun) 事禁區、軍(jun) 事管理區管理秩序和危害軍(jun) 事設施安全的行為(wei) 都將受到法律嚴(yan) 懲。

  網絡讓公眾(zhong) 足不出戶,便可跟隨網絡博主們(men) 的腳步領略祖國大好河山、飽覽各地風土人情。但是,軍(jun) 事管理區、涉密敏感區域絕非旅遊景點,有關(guan) 情況一旦被別有用心之人掌握,可能會(hui) 對國家安全造成嚴(yan) 重威脅,這種以犧牲國家安全為(wei) 代價(jia) 換取流量關(guan) 注的“網紅”行為(wei) 絕不可取。廣大網友追尋網絡熱點、探訪“小眾(zhong) ”風光時,也需保持理性,切勿盲目跟風,損害國家安全。

  國家安全機關(guan) 提示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自媒體(ti) 運營者亦有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義(yi) 務,絕不能為(wei) 了追求流量曝光,而做出有損國家安全的錯誤行為(wei) ,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廣大網友應當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提高警惕、遵法守法。各網絡平台作為(wei) 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健全完善相關(guan) 經營管理製度,嚴(yan) 格履行審核、監管責任,緊盯保密風險、杜絕泄密隱患,對於(yu) 可能泄露國家秘密、危害國家安全的情況要及時消除影響,積極配合國家安全機關(guan) 或相關(guan) 部門依法予以處置。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