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職場空窗期”何以成了求職減分項?

發布時間:2024-03-28 14:16:00來源: 工人日報

  據3月26日《工人日報》報道,近日,“職場人的簡曆不敢有空窗期”成為(wei) 熱議話題,當一些職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息、學習(xi) 或是探索自身更多可能性後,渴望回到職場,卻發現空窗期給他們(men) 減了分。“公司規定,由於(yu) 空窗期大於(yu) 3個(ge) 月,招聘無法繼續推進。”來自北京的一位勞動者表示,“至今沒有公司錄取我,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簡曆上的‘空白’,不少公司都很在意這段空白。”“職場空窗期”已成為(wei) 不少勞動者求職路上無法忽視的阻礙。

  用人單位對“職場空窗期”提出要求,有的是擔心求職者脫離職場過久,跟不上用人單位的節奏;有的是怕“職場空窗”太久的求職者,崗位技能會(hui) 退化;還有單位覺得求職者的“不穩定”會(hui) 影響工作的連續性。總之,不少單位設定“職場空窗期”期限是為(wei) 了降低用人風險。

  事實上,對待“職場空窗期”,用人單位應具體(ti) 情況具體(ti) 分析。如求職者是因身體(ti) 健康、生育休假等原因造成職場空窗,企業(ye) 拒絕求職者就涉嫌就業(ye) 歧視。尤其是在以人為(wei) 本已經為(wei) 一種共識的當下,即使是因照顧家人、休息休整、考研考公等原因而出現“職場空窗”,也是勞動者的自由和權利。全社會(hui) 都應提高寬容度,理解體(ti) 諒勞動者的不易,這才是社會(hui) 文明的表現。

  在多數情況下,“職場空窗期”並不意味著求職者的能力和價(jia) 值有多大下降。某求職網站2022年發布的一份“職場空窗期”調研報告顯示,近八成受訪的職場人士經曆過空窗期,其中多數職場人是主動選擇空窗期,試圖將其變成保養(yang) 期或轉換期,而提升工作技能、兼職勞動、旅行出遊是職場人度過空窗期最常見的三種方式。近九成的受訪者表示,暫時的休息是為(wei) 了更好地出發,會(hui) 利用這段時間可以深入思考和學習(xi) 。因此,以“職場空窗期”長短判斷求職者是否適合招聘崗位,不應成為(wei) 主要標準。

  用人單位在麵對職場空窗過長的求職者時,應了解職場空窗的原因,充分尊重求職者的發展訴求,觀察其能否勝任所應聘的工作,等等,而非一棍子打死。

  麵對“職場空窗期”可能存在的風險,求職者自身也要努力將負麵影響降到最小。比如,按下職場暫停鍵的時間不宜太長,其間,求職者還應積極調整生活、探索自我、提升能力,來確保空窗經曆能為(wei) 後麵的職業(ye) 發展產(chan) 生實質幫助。擁有良好的空窗經曆,空窗期就不是職業(ye) 發展的終點,而是一個(ge) 新的開始。(工人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