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細節,處處用心!運-20飛行員講述誌願軍烈士遺骸的歸家之路
接迎誌願軍(jun) 烈士遺骸回國,始終牽動著祖國和人民的心。從(cong) 2014年起,在中韓兩(liang) 國高層推動下,先後已有10批938位誌願軍(jun) 烈士遺骸遺物回到祖國的懷抱。2020年,我國首次使用運-20運輸機執行接迎誌願軍(jun) 烈士遺骸歸國任務,更體(ti) 現了祖國對烈士的無上尊崇。擔負此項任務的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官兵,在這個(ge) 清明節期間緬懷誌願軍(jun) 先烈,宣誓繼承烈士遺誌,為(wei) 建設強大人民空軍(jun) 不懈奮鬥。
清明節,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參與(yu) 過接迎誌願軍(jun) 烈士遺骸歸國任務的機組官兵,在鯤鵬運-20前整齊列隊,向烈士忠骨長眠的方向,敬上最莊嚴(yan) 的軍(jun) 禮。
2020年,飛行員徐延君和戰友們(men) 受領任務,首次駕駛運-20赴韓國仁川機場接迎誌願軍(jun) 烈士歸國。
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 徐延君:我們(men) 事先經過了很多次的推敲,包括從(cong) 飛行的計劃、航路的申請,然後包括到國外的外交禮儀(yi) ,包括我們(men) 的飛機整體(ti) 進行了改裝改造。當三軍(jun) 儀(yi) 仗隊把烈士遺骸安放好了以後,我們(men) 進行了一個(ge) 簡短默哀,並且對棺槨進行了擦拭,那個(ge) 時候心情就比較沉重了。但是我們(men) 作為(wei) 機組成員來說,還要把自己的分內(nei) 工作幹好,大家又重新協同,快速高效返回祖國。
2022年接迎誌願軍(jun) 烈士遺骸歸國任務中,台風“梅花”在遼東(dong) 半島登陸,任務航線距離台風中心點不到一百公裏。
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 孟洋:我們(men) 在2022年9月14日落地以後進入返程準備的時候。我們(men) 當時在研究天氣情況的時候,報告的是海上航路航線有積冰,降落場有降雨。我們(men) 想這個(ge) 時候執行這種任務,就算下刀子,我們(men) 也要飛回去。
在機組共同的決(jue) 心之下,飛機提前起飛,並克服不良氣象條件按時返回。飛臨(lin) 沈陽桃仙機場上空時,冰雹凍雨不斷敲打飛機蒙皮,機組操縱飛機毅然穿過厚重的雲(yun) 層,祖國大地的輪廓逐漸呈現。
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 龐榮奇:當時我就回頭望向我這個(ge) 機艙裏邊,我就想對這些烈士們(men) 說,前輩們(men) ,你們(men) 的鮮血沒有白流,來看看我們(men) 今天這些神州大地,看看我們(men) 現在擁有的這種和平安寧的這種生活環境,看看我們(men) 新中國到現在一路走來。這種輝煌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年春節期間,該部隊通過運油-20空中加油,為(wei) 參加第二屆沙特國際防務展的空軍(jun) “八一”飛行表演隊提供伴隨保障,實現一站式直飛,展現了中國空軍(jun) 的實戰化訓練水平。戰機編隊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畫麵也成為(wei) 人民空軍(jun) 一張閃亮的名片。
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 孟洋:大年初一天氣還是比較美麗(li) 的,萬(wan) 裏無雲(yun) ,而我們(men) 當時飛的高度又比較低,底下的喜馬拉雅山脈看得一清二楚。當時我就想,我們(men) 部隊成立之初,我們(men) 的前輩們(men) 開辟了川藏航線,開辟了無人區,而今天我們(men) 沿著先輩的足跡又飛回來了。
一路走來,這支部隊為(wei) 和平年代的國家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唐山、玉樹、魯甸、九寨溝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哪裏有災情,哪裏有危險,哪裏就有人民空軍(jun) 第一時間到達。2008年四川省汶川地區8.0級地震,這支部隊臨(lin) 危受命,使用國產(chan) 運-8飛機滿載物資和人員飛赴震中,為(wei) 人民搭建起一條條“空中救援通道”。
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 龐榮奇: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我感覺全身都充滿了力量,感覺這就是我們(men) 當代軍(jun) 人應該去做的事情,我覺得這是對我們(men) 在和平時期的使命最好的一種詮釋。
從(cong) 伊爾-12到運-20,從(cong) 康藏高原到大洋中心,部隊“翼展”越來越大,航跡越來越遠,不斷向世界展示出人民空軍(jun) 和平之師、威武之師的良好形象,從(cong) 部隊建立之初凝練而成的“敢於(yu) 領受任務、敢於(yu) 承擔風險、敢於(yu) 迎難而上”的戰鬥作風,激勵著一代代部隊官兵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空軍(jun) 航空兵某部 盧旗凡:我們(men) 這支部隊不光是一個(ge) 繼承優(you) 良傳(chuan) 統的部隊,而且我們(men) 是一個(ge) 勇於(yu) 創新、勇於(yu) 開拓的一支部隊。每一個(ge) 人都特別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新的知識和新技術,並通過對新技術的吸納和接受轉化為(wei) 我們(men) 戰鬥力的一部分。(央視新聞客戶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