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做“兼職”莫名成“法人”?個人信息保護刻不容緩

發布時間:2024-04-08 14:57:00來源: 工人日報

  做“兼職”莫名成“法人”,名下多了個(ge) 問題公司

  “被法人”現象給勞動者帶來債(zhai) 務、征信等危機,影響求職就業(ye) 和生活

  本報記者 李國

  《工人日報》(2024年04月08日 06版)

  閱讀提示

  一些不法分子打著招兼職的幌子,騙取大學生身份信息進行公司登記,讓這些學生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wei) 公司法定代表人,並因此求職受阻,甚至背負欠款。

  日前,重慶市民周恒(化名)在貸款購車查征信時,突然發現名下有一家貿易公司,且該公司還有一筆銀行欠款未還。“朋友得知後,笑稱我得了一筆‘橫財’,還搖身一變成了‘周總’。”麵對朋友的打趣,周恒苦笑道,“哪裏是‘橫財’,分明是‘橫禍’。”

  一番查詢後,周恒發現,原來是自己大學期間的一次兼職經曆,不小心泄露了身份信息,被人冒用。

  記者采訪發現,周恒的遭遇並非個(ge) 例。近年來,隨著商事製度改革持續推進,公司登記手續和流程日趨便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騙取公司登記,特別是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的弱點,以兼職等名義(yi) 誘導他們(men) 泄露個(ge) 人信息,讓他們(men) 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wei) 公司法定代表人或高管。一些受害者因此求職受阻,甚至背負欠款。

  兼職看似輕鬆,實則有“坑”

  23歲的周恒是重慶一家廣告公司的設計員。2023年12月,工作剛滿半年的他,計劃分期貸款買(mai) 一輛車。簽合同後,銷售人員通知他,征信有問題,貸不了款。

  “我當時就懵了,立即去查征信。”周恒說,一查才知道自己名下有一家在四川省的貿易公司,注冊(ce) 時間為(wei) 2021年。

  “我那時還在上大學,根本沒有注冊(ce) 過公司。”周恒頓時慌了。經過一番思考,他才想起來,當時,他在兼職群裏看到有人在招兼職,工作很簡單,給小程序認證“充場”,幾分鍾就能搞定,一次能獲得70元傭(yong) 金。

  周恒說,“如何認證,該做哪些工作,對方沒有明說,隻是告訴我,會(hui) 有人當麵指導。”第二天,周恒在校外與(yu) 一名自稱張姐的女士見了麵。在對方的指導下,他登錄了支付寶,進行了人臉識別。

  “我登錄後,就把手機交給了張姐,整個(ge) 認證流程是她單獨操作,我不清楚對方做了些什麽(me) ,中間還把身份證給了對方。”周恒回憶,整個(ge) 認證過程隻花了七八分鍾,最後拿到了100元傭(yong) 金。後來,他還接了幾單“激活程序”“注冊(ce) 公眾(zhong) 號”的兼職,無一例外都需要身份證和人臉識別。

  發現名下有公司後,周恒便到暫住地派出所報案,被告知“這事得找工商部門”。隨後,他專(zhuan) 程去了趟成都,又被告知要先到公安部門立案或通過行政訴訟才能撤銷登記。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我找到了公司的登記地址。萬(wan) 幸,這家公司仍在經營,對方承認了冒用身份的事實,並答應更改法人,這才把問題解決(jue) 。”今年1月,曆時一個(ge) 多月,周恒方從(cong) 這一事件中脫身。

  “被法人”後影響入職

  像周恒這樣因為(wei) 兼職而“被法人”的,屢有發生。另一名有此遭遇的重慶大學生李海(化名)講述,此前,他通過了重慶一家公司的麵試,並與(yu) 公司達成就職意向,但在背景調查階段,因為(wei) 他名下有多家企業(ye) ,且有涉事企業(ye) 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導致錄用流程無法推進。

  “用人單位雖然同意我延後入職,但我還是希望事情能盡快解決(jue) 。”李海得知自己名下有企業(ye) 後,立即向相關(guan) 部門反映。今年3月中旬,其中一家企業(ye) 注冊(ce) 所在地的重慶市渝中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回複稱,已開始調查,會(hui) 依法作出相關(guan) 行政決(jue) 定。

  采訪中,有大學生稱,因自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了公司法人,求職、參加公務員和事業(ye) 單位考試受到限製。

  周恒坦言,事情順利解決(jue) 後,他在網上搜索了相關(guan) 信息,也加入了幾個(ge) 維權群,發現“被法人”的受害者,大多麵臨(lin) 公司是“空殼”、聯係不到人等困境,他們(men) 隻能走注銷公司這條路來止損。然而,要注銷公司,稅務、市場監管部門要求先繳清稅款,再按流程注銷。

  “我跑了無數次的派出所、工商局、稅務機關(guan) ,都沒能解決(jue) 。”一位正在維權的受害者佘南(化名)告訴記者,有相關(guan) 部門的工作人員建議他去起訴被注冊(ce) 的公司,“我自己是法人,難道我起訴我自己嗎?”

  很多受害者表示,在維權過程中,相關(guan) 部門的回應,歸根結底就是要求他們(men) 證明“我不是我”。

  記者了解到,市場監管總局早已發現有少數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取得公司登記,於(yu) 2019年6月發文,要求市場監管部門紮實開展撤銷冒名登記工作。

  “難點在於(yu) 如何證明自己被冒用了。”北京德恒(重慶)律師事務所律師李建認為(wei) ,這些人主觀上不知情,但實際情況卻等同於(yu) 主動做了人臉識別、簽字同意注冊(ce) 公司,隻是當時不知用途。未經稅務部門同意不得撤銷,則是為(wei) 了避免有人逃稅。

  個(ge) 人信息保護刻不容緩

  “倒賣身份證、人臉認證視頻等個(ge) 人信息,已形成了買(mai) 賣個(ge) 人信息的‘灰色產(chan) 業(ye) 鏈’。”重慶市一家財務代理公司負責人陳斌透露,盡管有關(guan) 部門加大了打擊力度,但這條灰產(chan) 仍沒有得到有效遏製。

  陳斌舉(ju) 例道,身份證信息經過不法分子層層轉手後,價(jia) 格就會(hui) 翻幾番,有的身份證5元收購來,通常以100元~200元賣出去,若有與(yu) 身份證相匹配的人臉識別視頻,價(jia) 格更是高達數千元。

  李建提醒,身份信息被他人用於(yu) 注冊(ce) 公司,成為(wei) 其他公司法人或股東(dong) 麵臨(lin) 的法律風險極大,可能麵臨(lin) 債(zhai) 務責任,個(ge) 人信用、投資經營也可能受到影響。如果公司有一些違法犯罪行為(wei) ,公司法人或將麵臨(lin) 相應的法律責任。他建議,稅務、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應聯合調查,允許撤銷或允許受害者采取其他方式注銷公司。

  “‘被法人’現象頻現,反映出公司注冊(ce) 環節把關(guan) 不嚴(yan) ,也說明個(ge) 人信息保護刻不容緩。”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莫遠明表示。

  他建議,一方麵,立法部門應加快完善個(ge) 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法規,明確信息泄露和濫用的法律責任,提高違法成本。加強對涉及個(ge) 人信息收集、處理環節平台的監管。另一方麵,市場監管部門應嚴(yan) 格審查市場主體(ti) 的登記材料,建立預警機製;稅務、工商、公安等部門應加強聯動,建立公民身份信息共享機製。此外,要暢通維權通道,對身份信息被冒用的受害者提供法律援助。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